第五十六章 不要嘲笑他们
第五十六章 不要嘲笑他们 (第2/2页)多少有点自我意识过剩。
最后还是沈三通把这个话题放了进来。
沈三通说:“《西游降魔篇》挺不错的,我们不要嘲笑它。”
董清眼睛微微睁大,说道:“确实,都是国产电影的骄傲。”
沈三通情真意切说;“很多时候是文化内核的不同,我之前做历史大片的时候,有些言论过火了,此刻想来,是我当年年少轻狂。”
董清接话道:“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沈三通说:“是啊,但有些不是成长,很多东西是天生的,娘胎里带来的。”
“我们的神话内核是什么?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董清惊讶,不是装的:“你的思维高度很高。”
沈三通摇头说:“这些高度,是我能创造的吗?这是高看我了。同样的,这些理念是某个导演通过学习就能学会的吗,我觉得也难。”
董清有点绕进去了:“确实如此。”
沈三通道:“与其说是我,不如说是流淌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大圣归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历史上有,所以神话故事才能!”
“大禹治水背后是华夏组织能力的大跃升,大蜕变,会稽山是华夏最早的工程决算、审计和反腐工作现场。”
“织女和女娲、嫦娥,背后是什么,二十八星宿是什么,是织造!”
“是我们早期生产力,是纺织、冶炼和浆染的水平高,所以有了这样那样的神话故事。”
“织女、星宿神话传说的背后是,华夏人一直有缝补天下、弥合万物的向往。”
“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是华夏人一直有修订历法,指导农耕的技术追求。”
“神话底色是实实在在生产力的发展。”
“神话是文学化的历史,历史是写实的神话,科幻是关于未来的历史。”
“从这一点上,港岛导演,弯岛导演,缺了重要一课。《大圣归来》也好,历史大片也罢,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是文化环境,成长环境。”
董清心里深深震撼。
不是认可沈三通的这套说法,而是沈三通曾经鲜花社的专访她看过。
沈三通的理念,没变。
不是开玩笑,是要一步步推进打造自己的电影世界。
历史大片模式已经成熟,神话第一棒也成功了。
沈三通要用一条线,把过去、现在、未来贯通,这条线通过沈三通总结文化内核来看,应该有了清晰的实现路径。
尝试也已经开始做了,《1937》最后的子弹魔幻场景,就是一种尝试。
钱币象征着过往的历史,在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面前,过去在中华民族自救的当下,燃烧着支持着华夏儿女。
而随着抗日胜利,也反哺了华夏历史底蕴。
沈三通要是做到了,贯穿起来,等同于把三维压缩到了二维。
同文同种的华夏人具备了某种高纬度能力,通过电影作品,俯瞰自己过去、现在、未来。
可以说异想天开,但沈三通正在做,还在一步步实现。
董清想一想,都觉得头皮发麻。
看向沈三通的目光,带着一丝骇然,还有说不出的恐惧,以及一丝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