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祭奠
第六十八章 祭奠 (第2/2页)白浪行下意识想要反驳。
然而当他想到昨日的自己,想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便只能沉默。
他问道:“那你找我是为什么?”
顾濯没有告诉他,起身往外走去。
便在这时,白浪行站起身来,说道:“画。”
顾濯停下脚步,问道:“嗯?”
白浪行看着他的背影,沉声说道:“和我最后再打一场,只要你赢了,姑姑的那些画都给你。”
不管怎么听,这句话都很奇怪,毫无道理。
过往数十场战斗的结果,足以说明彼此之间的差距。
这或许不是无知,而是白浪行需要一个理由来放弃这些东西,又或者说是铭记。
顾濯听懂了,道了声好。
两人走出石屋,相隔十余丈。
接着,战斗开始。
然后结束。
是的,胜负就在瞬息之间,
在天光变幻的瞬间,折雪已然越过这段距离,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
白浪行没有低头,感受着自咽喉传来的剑锋寒意,明白过往那些天的切磋,自己始终在被故意让招。
这个结果并不让他愤怒,甚至有种莫名其妙的如释重负感觉,让他本已憔悴到极点的心神,毫无道理恢复许多,不再那般难受。
当白浪行亲手把姑姑的画像交到顾濯手中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还有格外认真的一句话。
“好好保存,总有那么一天,我会把画像拿回来的。”
顾濯笑了起来,说道:“那我衷心祝福你。”
这是他留在白帝山上最后的痕迹。
……
……
时间就这样在离别与离开中无声流逝。
世事纷扰不断,大秦朝廷正在为长公主的逝去而忙碌,人间诸国与天下诸宗为此遣人连夜赶赴神都,给予最高规格的致意。
至于其余如阴平谢氏与阳州万家这样的世家,更是由家主前往神都,极尽诚意。
然而最受此消息震撼的终究还是大秦军方。
对那些军人们来说,长公主殿下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因为百年前的她就是那面在战场上迎风而立的旌旗,是她亲自率领兵马重拾旧山河。
哪怕天下太平后她毫不犹豫地卸下手中一切权柄,与军帐久别到直至死去的今天,她依旧还是秦国军方的精神气魄之具体所在。
如果不是有重责在身无法离开,所有人都相信三位王将大人此刻都已亲自返回神都,而不是让下属为自己遥寄哀思。
与这极尽哀荣的一幕相比,长公主殿下的葬礼极尽朴素与简单,参与者寥寥无几。
这自然是她本人的意思。
根据暗中流传出来的些许消息,在那场葬礼上皇帝陛下的憔悴掩之不住,肉眼可见。
长公主殿下的离开,给予他根本无法修饰的悲伤。
没有人怀疑这个消息的真假,若不是姐弟之间的感情与立场始终坚固如一,何以这百年间大秦始终安定,从未有矛盾自两人间生出?
要知道史书上从不缺少相似的故事。
在此之外,还有两个消息让人们格外在意。
据闻,归老的前巡天司司主仍然没有在这场葬礼中现身,谁也不相信他对长公主殿下的离世一无所知,那就只能是他不愿到来。
有人因此回想起去年春末之时,神都那场最终导致巡天司被肢解的风波,想到顾濯因此而得到的莫大好处,无可避免地生出诸多猜测,认为是司主对此耿耿于怀,无法释怀。
这件事在私下很自然地引起人们的讨论,其中不少人为此而感到担忧,只觉得司主心死如灰后长公主殿下离世,大秦的江山或许不再稳固。
如此担忧自然是有道理的,只不过为此而忧虑的人,最终往往会放下心来,因为皇帝陛下仍在。
只要陛下活着,天下就乱不起来。
与此相比,另外一个流传出来的消息遭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顾濯不曾出现在葬礼上。
自去年春天过后,举世皆知他被长公主殿下代师收徒,是名义上的师弟。
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故而,当他缺席如此重要的场合后,理所当然地招惹来诸多猜测,其中不乏认为他与长公主殿下的离去有着直接的关系,奈何这终究只是没有证据的猜测。
怀疑带来的是寻找。
在秦国为长公主殿下寄予哀思之时,各方势力开始私下派人寻找顾濯的身影。
不为什么,只求有些许线索指向白南明为何而死。
这是每个人都想弄清楚的问题。
整个世界都在暗中寻找顾濯。
而此刻的他在时隔两年后,再下阳州,又入云梦。
不为何事。
只是祭奠。
祭奠他那个名叫陆明诚的徒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