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各方反应。常瑞元通电全国:三期全国战略大反攻?(求订阅)
第562章 各方反应。常瑞元通电全国:三期全国战略大反攻?(求订阅) (第2/2页)“文白!”
他转向一旁的张治中:“马上!把我们之前拟定的那个计划拿出来!”
张治中早已心领神会。
立刻从机要柜中取出一份标记着“绝密”字样的文件。
文件封面上。
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国军第三期全国战略反攻计划”。
这是军委会在楚云飞华北反攻胜利后。
就已经开始秘密筹划的蓝图。
第一期战略反攻计划,二战区、八战区成功光复三晋大地,并占据太行龙脊,驻马太行侧,掌握华北战场主动权。
第二期战略反攻计划,华北联合指挥部的指挥之下,各战区成功重创华北方面军,光复大片全豫及冀南地区。
第三期的战略反攻计划,自然也是声势浩大无比!
原本。
所有人都以为这个计划还需要至少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付诸实施。
谁也没有想到。
楚云飞在缅甸,以如此摧枯拉朽之势,提前敲响了反攻的钟声。
“委座。”
张治中展开地图,语气激昂:“日军若东南亚的主力被我军歼灭,其华南、华中地区的兵力必然空虚。”
“根据计划。”
“我建议,即可命令第四战区余汉谋部,协同广西境内各部着手准备向广州、雷州半岛之敌,发起全面反攻!”
“同时。”
“电令第九战区薛岳,集结兵力向长沙外围、岳阳等方向佯动。”
“其目的是为了:牵制日军第十一军,防止其南下增援!”
“我们的目标。”
张治中用红色的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整个华南地区的日军都圈了进去:“就是要以雷霆之势,光复两广。”
“切断华南日军的海上生命线,为后续光复全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瑞元看着地图上那个气势磅礴的红色箭头,眼中燃烧着前所未有的雄心。
虽然没钱。
虽然反攻部队目前只组建了一个师。
但架不住此时的他雄心勃勃。
常瑞元颇为果断的点头:“好!”
他掷地有声地说道:“文白,等到战斗结果出来之后,立即通电全军。”
常瑞元顿了顿,来回踱步片刻之后,接着缓缓补充:“不,直接通电全国!”
“告诉所有的将士,告诉所有的同胞!”
“我们,从今天起,不只是要守住国土了。”
“我们很快就要打回去!”
“将这帮该死的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去!”
“是!”
自暹罗攻略战结束之后。
嘹亮的反击号角即将从这座多雾的山城吹响。
号角声即将传遍了整个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
仰光,盟军联合指挥部。
史迪威将军正叼着他那标志性的烟斗,盯着墙上的巨幅地图,久久无语。
他的一旁,站着的则是刚刚从前线归来的艾布拉姆斯准将。
地图上,代表着中国远征军的蓝色箭头,如同两只无情的巨钳,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军泰缅方面军死死夹住,碾得粉碎。
史迪威终究还是忍不住发出了低声的惊叹:“我的上帝.”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两个师团,外加数个旅团,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这么灰飞烟灭了?”
史迪威缓缓地吐出一口烟圈,烟雾模糊了他那张总是写满固执和不满的脸。
艾布拉姆斯缓缓点头:“我也不敢相信日军的防线竟然是如此的孱弱,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我们的士兵从他们的后勤仓库里面都无法找到一定带你可以使用的物资,他们似乎早已经是强弩之末。”
史迪威想起了自己最初对这场战役的判断。
他认为中国远征军的绝大多数指挥官们思想僵化,战术落后,士兵虽然勇敢但缺乏训练。
史迪威认为这场反攻过于冒进,很可能会失败的。
但现在。
史迪威觉得楚云飞的指挥简直就是真正的战争艺术。
从诱敌深入。
到战线僵持,南北穿插,再到最后的围点打援、中心开花。
整个战役的指挥,如行云流水,充满了艺术般的美感和冷酷无情的效率。
“将军。”
艾布拉姆斯忍不住说道:“楚云飞长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天才!”
“他的指挥水平应当是超出了我所了解的任何一名指挥官。”
史迪威沉默了。
他不得不承认,艾布拉姆斯说的是对的。
楚云飞不仅拥有着惊人的战略眼光,更有着将战略付诸实施的钢铁般的意志和手腕。
他不仅能赢得美国人的援助,更能让那些桀骜不驯的地方军阀为他卖命。
甚至还能让最精锐的嫡系部队心甘情愿地去充当诱饵,慷慨赴死。
这种能力。
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军事范畴。
有时候,史迪威都有些感慨,即便是常瑞元亲临一线,也无法指挥到这种程度吧?
“事实上,我们一直都低估了他们。”
史迪威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敬佩和感慨:“我总以为,如果没有我们美国的帮助,他们很难打赢这场战争。”
“现在看来,或许是他们在教我们如何在这片东方大陆上战斗,即便是没有我们的帮助,他们也终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只不过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获取他们的友谊。”
史迪威将烟斗在烟灰缸里磕了磕,看着墙上那面代表着胜利的旗帜,眼神复杂。
“艾布拉姆斯,给马歇尔将军发电。”
“就说,我对之前关于中国军队战斗力的评估,是完全错误的。”
“将军..”艾布拉姆斯一怔,眼前的这个史迪威可是被盟军公认的,最为了解的“国军”的中国通啊。
他的判断怎么可能会出错呢?
史迪威此时也感受到了艾布拉姆斯的疑惑:“这个古老的国家,很久之前便已经能人辈出,名将如云。”
“他们现如今已经有了一个领头羊,产生了我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化学反应。”
“他们从来不需要我们的训练经验、作战经验。”
“而是足够多的武器,足够多的工业生产设备,足够多的技术专家和工人。”
史迪威叹了口气,一脸凝重的补充道:“我们或许应当慎重评估其战后的综合国力,以免影响到欧亚平衡政策的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