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附子之争表兄弟交锋,金无病得了MVP(二合一章)
第1118章 附子之争表兄弟交锋,金无病得了MVP(二合一章) (第1/2页)就她现在这个情况能够挺十七年时间,也算是祖宗在天有灵了。
最近才出问题,属于是实在是有点带不动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事儿和楚乔南师父周左宇有关系,以前在台湾的时候,这位郑太太是在周左宇那边看过病的,当时应该是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
后来是因为她自己的原因才复发的。
根据患者自述,思虑过度是其诱因。
中医理论中,“思虑过度”易伤脾耗血,导致心失所养,进而加重心悸、气短等症状,尤其对心脏病患者影响显著。
心房纤颤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身上。
患者常常自己感觉心里发慌、心跳不安,像有什么东西在惊扰一样,大多是一阵一阵发作的。
往往因为情绪波动或者劳累过度而诱发,还常常伴有失眠、胸口发闷、呼吸短促等症状,做心电图也能看出异常变化。
这种病属于中医“心悸”的范畴,主要发病原因是“气阴两虚”,也就是气和阴液都不足,而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还同时有阳气虚弱的问题。
人身体的正常运转主要靠心脏,心脏的滋养要靠血液;如果心血亏虚消耗,心脏的节律就会失调,慢慢就形成了心悸。
像是郑太太这种,五十多岁有将近二十年的心脏病历史,身体本来就虚弱,所以阳气不足,这时候她心阳也会受到损伤,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温养,就会引发心悸,这一开始就是连锁反应。
方言推测,患者曾经周左宇治疗后恢复差不多,说明大概率前期治疗可能是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为主,暂时弥补了气血亏虚,缓解了心脉阻滞的情况。
但是时间久了年龄大了,病根也没完全去除,所以最近才因“思虑过度”复发,也符合“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思虑伤脾,脾气血生化不足,旧病根基心阳不足加重,瘀血再度阻滞,最终出现“心衰迹象”和脉结代的严重表现。
治疗这方面的专家李可李老,他也强调“阳虚为万病之根”,这与郑太太“心阳不足”的根基一致。
“方大夫,怎么样?我太太现在身体状态……”郑先生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定了定神,对着他说道:
“不用太担心,她这个情况我遇到过更厉害的,现在最主要的是,先把生意上的事儿放一放,不要想那么多了,她就是想太多导致的。”
这种时候患者已经禁不住坏消息的冲击了,很多病其实是有治疗办法的,但是有些医生这种时候实话实说,直接就把人的生路给断绝了。
《续名医类案》记载的明代医案就有类似的故事:
一富商久患心悸,名医以人参、麦冬调治三年而安。
后因经商失利,昼夜忧思,旧疾复发,怔忡欲死。
医者曰:“昔药虽效,未除病根。今思虑伤脾,心血再耗,非独治心,当培土生金。”
遂用归脾汤补脾养心合生脉散益气滋阴,三月渐愈。
嘱曰:“若再殚虑,虽卢扁难救。”
现代医院就更多了,例如癌症晚期、严重心衰、终末期肾病等诊断,部分医生可能直接告知患者“病情很重,没什么好办法了”“最多还有3个月”。
这类表述虽基于医学事实,却忽略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对性格敏感、求生欲强的患者,可能瞬间摧毁其治疗信心,甚至放弃基础治疗,加速病情恶化。
方言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过一个故事,某晚期肺癌患者,医生告知“化疗也没用,回家想吃点啥吃点啥”,患者当天拒绝进食,一周后因多器官衰竭去世。
这事儿还不算完,这件事儿关键点,是这家的家属是早就说过不要告诉患者,他们还在找其他的治疗办法。
结果这位医生坚持要“知情权优先”,直接向患者披露真相,导致患者情绪崩溃,而家属找到了另外的路子想试试的时候,患者已经被吓死了。
然后这家患者家属里有个和患者感情特别好的,受不了这种情况,就直接去医院找到那个医生一起和世界说拜拜了。
这一句话,直接没了三个人。
方言对此印象深刻。
当时学校的老教授就说过,你可以说患者很严重,但是那是在你有办法的时候说。
你要没办法,还去吓人家,那你就是医德有问题。
你治不好不代表其他人没办法,人不是机器,心理状态对免疫系统、治疗依从性的直接影响,保护性沟通不是只保护患者,也是保护你自己。
刚才何东在旁边说什么“一看就是扩张型心脏病啊!”,方言敢肯定,他连个完整的治疗意见都给不出来。
大概率就了解完过后就让患者想吃啥就吃点啥。
废物不可怕,可怕的是废物坏大事。
“好好!生意上的事,我就不让她操心了,”听到方言的话,郑先生心里燃起希望,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也不难。
这时候跟着他们来的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也说道:
“哎呀,我就知道肯定是想太多的缘故,当时你们要开那个新生意我就说过不是啥好事儿,现在看到了吧,医生都说嫂子这是生意上的问题导致的。”
这下好了,他们家的一众人都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别看挺闹腾的,其实都在关心着郑太太的身体,方言也没叫停他们,就让他们把现场的气氛烘托的轻松一些。
同时手里开始写医案,见到方言开始动笔写医案了,金无病第一个凑了过去,然后其他人也没慢多少,都凑到方言身后看了起来。
郑先生见状叫停其他人,说道:
“别闹了,别打扰方大夫的思路,人家开方子了。”
这时候方言开始开方,针对患者“心阳不足为本,瘀血阻滞为标,气阴两虚为基础”的病机,需避免单一温补或纯用滋腻,采用“标本兼顾、温通结合”的思路。
他开出来的方子如下:
炙甘草15g:益气缓急,调和诸药(《伤寒论》治“脉结代”的核心药);
党参12g、桂枝10g、生姜3片:温心阳、补心气,桂枝兼通血脉;
麦冬15g、生地12g、阿胶(烊化)10g:滋阴养血,弥补气阴两虚(防桂枝、附子温燥伤阴);
丹参15g、川芎10g、红花6g:活血化淤,改善心肌缺血;
白术12g、茯苓10g: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针对“思虑伤脾”);
生附子6g(先煎两小时):峻补心阳,增强心脏鼓动之力(针对心衰、脉结代),每天增5g,至30g为限,同时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口干、烦躁、心悸加重”等阴虚化热迹象,及时调整。
酸枣仁15g、远志6g:安神定悸,缓解失眠多梦(兼顾心神失养)。
接着他还写上了方解:
附子、桂枝温阳通脉,解决“心阳不足”的根本;
麦冬、生地、阿胶滋阴,配伍党参益气,实现“气阴双补”;
丹参、川芎活血,打破“瘀血阻滞,心阳更虚”的恶性循环;
白术、茯苓健脾,从源头改善气血生成;
酸枣仁、远志安神,缓解“心悸、失眠”的表象症状。
附子先煎两小时,既减毒性,又确保温阳之力持续缓和(避免对虚弱心脏的过度刺激)。
其实今天这个方子,方言本来想用李可李老的方子的,但是这方子现在看出来,第一个是肯定会引发争议,第二就是容易被这些人偷学去了。
方言打算先用个经方里的类似方子来先稳住郑太太的病情,小剂量附子缓补心阳,配伍益气养阴、活血健脾药的方案。
她现在虽然危险,但是还没到阳亡急诊的程度,还支持方言这么做。
现在用大剂量的方子,还可能燥伤阴液、加重瘀滞而适得其反,所以方言综合考虑后,决定不忙用李可李老的手段。
看到方言写完,一旁的何经纬说道:
“《伤寒论》记载: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指出结代脉伴心悸时,可用炙甘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治疗,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这是以“温阳通脉、活血化淤”为核心,用附子、桂枝温心阳,丹参、川芎活血通脉,配合炙甘草、党参补益气血,参考的是《伤寒论》炙甘草汤加减方啊。”
“表叔说的对。”方言对着何经纬笑了笑。
“不过经方派的医生用药太死板……”一旁的何东嘀咕了一声,声音很小但是其他人都听到了。
方言看向他,这表弟是要给自己找点事儿?
何东目光在药方上扫了两圈,语气带着几分得意说道:
“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古法是‘以炙甘草为君,四两益气缓急’,你这方子用了15g,倒也中规中矩。只是嘛……”
他欲言又止,金无病眼神阴沉,不过听到对方说得好像又有些道理,他也没有上去理论,只是等着何东继续讲。
方言看向这位表弟,问道:
“怎么不说了?”
何东继续说道:
“经方派用药讲究‘药证对应’,你加了生附子,又添了丹参、川芎,怕是把‘滋阴养血’的本味给搅浑了。”
他抬眼看向方言,语气里居然还带着点拨的意味:
“《伤寒论》用桂枝、生姜温阳,是因‘血弱气尽’,需‘辛甘化阳’,而不是用附子这般峻烈之品。你这加减,怕是‘温阳有余,滋阴不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