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四集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四集 (第2/2页)戊三、结示修观方法
我们先谈谈凡夫的想跟圣人的想是什么差别。
一、凡夫心——取相分别——颠倒妄想
凡夫的想是从生命经验来的,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取相;第二个、分别。比方说有人小时候,他可能物质缺乏,经常吃不饱。所以饥饿给他的刺激很大。我们知道感受会刺激到想像,所以在他心中的想像,他就打这个饮食的妄想。这个人生要是能够把饭给吃饱,那该是那么美好的事情。其实吃饱饭,依我们现在看没那么重要,但是对一个饥饿人来说,他心中都是饭菜的影像。然后他把所有美好的名言分别,就安立在饮食身上。就建立他一个错误的价值观。所以这个人长大以后,吃饱饭是最重要的,先把饭吃饱。人生没有什么他求,先把饭吃饱,因为他深刻的取相分别,建立他一种价值观。
你看小时候他没有房子住,老是寄人篱下,今天搬到东边,明天搬到西边。他的想像当中,他的取相分别,认为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何等重要。所以他一旦有能力,一定买一套房子,甚至于买很多套房子,其实他也住不了,但是他notcare(不在乎)。因为这是他的心中的价值,他认为这个就是对的。
你看有些人他小时候缺乏钱,满腹的理想抱负,因为他没钱一个都不能实践,所以他把钱想的很重要。所以他这种人长大以后,赚钱是不要命的,你知道吗。从理论上来说,你没有命有钱有什么用呢?但他notcare(不在乎),取相分别。
我们凡夫说实在的,我们贪恋娑婆,你要知道什么叫贪恋娑婆,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娑婆世界,你懂吗?我们也不在乎娑婆世界长的好坏,你活在你心中的娑婆世界。你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娑婆世界,你真的喜欢娑婆世界吗?未必!你活在你的妄想,你懂吗?你放不下你心中的妄想。
你对娑婆世界的诠释,就像佛陀说的,譬如瞎子摸象。摸到脚,你就认为象是长柱子,摸到身体,你就说象是椭圆形的。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的认知,你问一百个人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对娑婆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片段的认知,这跟你人生经验有关系。娑婆世界如果像一个超商的物品,没有人有本事,除了佛陀以外。佛陀可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我们每一个人在超商,只会拿自己要的东西。你拿洗发水,他拿面包,他拿饼干,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是各取所需,你懂吗?你要你的娑婆世界,他要他的娑婆世界。
我再讲一次,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了解娑婆世界,我们只了解自己心中的娑婆世界,就是每一个人取娑婆世界的一个片段的影像,然后自己去诠释它,叫做取相、分别。
所以厌离娑婆是你自己的事情,因为你自己产生了娑婆世界的爱取,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人生经验造成的。你可能某种东西极度缺乏,所以变成过度的追求。这个就是想阴的障碍,那怎么办呢?
二、菩萨心——离相清净;借相修心——庄严想;功德想;成就想
佛陀的意思就是离相清静。为什么我们修行一定要对自己全盘否定,因为你人生经验所产生的经验,一个都不能用。
为什么佛法一开始,进入佛法先从假入空,先用空观洗涤自己的身心世界。因为你的想法,带有你个人的情感,你的人生经验,你自己的执着。如果你用这种心态去念佛是不对的,因为它根本成幻。就是《楞严经》说的,你煮饭,要拿米去煮,你不能拿砂去煮,拿砂去煮到最后结果是热砂,因为砂非饭本。
所以为什么一开始进到佛门里面,第一个、否定自己,第二个、重新发菩提心,才有资格去修法门,才有办法去忆佛念佛,或者是修其他的六度万行。因为你的想法里面,百分之一百都是错的;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一百都是错的,这叫做颠倒妄想。因为你心中取相分别,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离相清净,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等到一段时间。才能够重新的借相修心。我们借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相,来修欣求极乐;借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神通自在,寿命久远,各种的安乐解脱的功德,来欣求极乐。也就是说先摆脱娑婆的相状,才能够放入极乐世界的相状,这是一个想阴的脱胎换骨。
丁二、别示魔境
◎贪冥感想
好,我们看丁二的别示魔境,这个地方讲到贪冥感想,经文比较多,我们先念三段。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
主人迷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好的,我们看这段,因为妄想产生的魔境。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这个善男子经过长时间摄心念佛,或者正念真如,他已经摆脱了色阴、受阴比较粗显的干扰。这个时候他的心慢慢感到寂静光明,就在一念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心爱悬应。他突然动个念头说,我如果在这个寂静的心中,能够跟佛菩萨感应道交,那该有多好。
这个时候,“周流精研,贪求冥感”,他本来是一个小小的念头,结果这个念头慢慢的增长广大,叫做周流精研,最后变成一种很坚固的开始心外求法。本来感应道交是自然形成,众生心垢净,菩萨自然影现中。你不用着急,佛菩萨比你着急。但是凡夫他是怎么样呢,反而去舍本逐末,忘掉自己的因地,去追求最后的结果,那么这个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这个时候天魔就知道你有这样的妄想,你有这种攀缘心,然后就利用你的攀缘心就“飞精附人”。以神识就飞到你的心中来控制你。怎么控制你呢?“口说经法”,这个修行者本来是不会讲经,他突然间会讲经了,当然这个就不正常。凡是不正常不合乎因果法的,你就应该产生警惕。你不会讲经,念佛到最后突然间会讲经,这个就是有问题,有他力干扰。但这个人他不知道,不觉知天魔附著。他以为我成就无上涅槃,我开广大智慧了。
所以来彼求应善男子处,就来到居士的地方,居士也跟他有共业,也喜欢追求感应神通,大家师父徒弟是同一类的,就为他敷座说法。这个着魔的行者,他能够在说法当中,使令听众暂时看他的身体,突然间本来年轻的,变成好像百千岁的老人。那徒弟一看,哎哟,我师父是大修行者,身体还可以变来变去,“心生爱染,不能舍离”。居士们就甘愿做奴仆,提供四事供养,不觉疲劳。
这个行者他也可以让他的座下的弟子,冥冥当中知道,这个师父就是他过去生的师父,所以别生法爱。原来我们大家就生生世世跟着他,他会有办法,用透过一种魔境的消息来告诉他的徒弟,我就是你们前生的师父。“黏如胶漆得未曾有”,就身口意通身靠倒这个着魔的师父,那么这个着魔的师父其实他自己是“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他以为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他以为得到佛菩萨的亲近其心,结果就破佛律义,潜行贪欲,放纵自己的身心世界广行淫 欲,当然师父跟徒弟就从今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看后面。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指名示害
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好,我们看最后的三段。这个本身就被魔所侵的修行者,他会怎么样呢?“口中好言”。经常说我前世是某某人的转世,我前生先度哪些人,这些人是我的妻妾兄弟等等。今来相会。我带领大家共同归于某个世界,去供养某尊佛。或者说,在三界当中,别有大光明天,有佛陀住世,乃至一切如来都住在这里。他讲的都不是真实语,因为佛陀出世是要有预言的。不是你说三界有佛出世,那是前一尊佛临灭的时候预言,下一尊佛是弥勒菩萨。所以他说佛随时出世,根本都是自己打妄想。
“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就失去自己的菩提心、出离心了。这是怎么回事?“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那是修行多年的一个魔眷属,叫做历鬼。刚好这个修行人在禅定、在念佛当中,想要追求感应神通,所以就侵入这个人的身体。等于是互相利用,我给你好处,你也给我好处。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等到这个行者福报享尽,诸位,魔之所以愿意进入到你的身体,你一定有一定的资粮力,否则他也看不上你。所以当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就没有利用价值了,他就离开你的身体了。离开你的身体的后果就是,你跟你的徒弟,“俱陷王难”,开始受到国法的制裁。以前是因为魔的福报摄受你,所以你做什么事都没有事。等到魔一离开,你就受国法的制裁。
所以“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这句话说得很重。你以凡滥圣,这是最大的过失。你不是圣人,却扮演圣人的角色,坏乱佛法的次序。你凡夫扮演圣人的角色,又胡言乱语,所以你这样子的过失就很重,就是无间地狱的果报,当然你自己的菩提善根也破坏了。
所以这个魔境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显现魔相。魔王要侵入你的身体,你自己要负百分之八十的责任。因为你自己攀缘心在动,你让对方有机可乘,就你这个人平常六根门不关的。说:哎,我家遭小偷了,你不能怪小偷,谁叫你晚上睡觉不关门,是吧。这就很简单,你心不收摄嘛。所以魔王显现魔相的时候,就是他用魔相诱惑你,然后你就跟他感应道交。
第二个、成办魔业。你就开始胡言乱语了,说大妄语。说你是什么什么菩萨转世,怎么样怎么样。那你这样子,佛陀说这都是大忌。
佛陀在《楞严经》讲很清楚,一个正确的法师引导大家,少提果证,只谈因地。法师是一个凡夫,但是我把正确的方法告诉你,你照这样做就可以成功。跟我是不是圣人没有关系,这样懂吗?我是一个医生,就算我生病,但是我把药开给你。你把药吃下去病就好了,跟我是不是有生病是没关系,这样懂吗?
凡夫的法师,他如是的宣说,把佛陀跟祖师的话如是宣说,你照着做,如是我说,如是我闻。你们依教修行,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就,不要去论果证的问题。在《楞严经》上说,就算你是一个圣人出世,如果把自己的本地风光讲出来,你就马上要走。如果你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话,一旦让别人知道,你就不能住世了,马上要离开。如果你泄漏天机你不走,那就有问题了,这个人就肯定有问题了。
显现魔相,成办魔业,最后成就魔种。诸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从菩提种性变成魔种的可怕性。你这个人干了杀、盗、淫、妄,干了五逆十恶,你都还有救。因为你烦恼重,控制不了自己的业力。但是你一心向佛的菩提种性,就你这个人的本质没变,你还有救,至少你来生还有救。你变成魔种就没救了,因为你邪知邪见。
愚痴还有救,你没有学佛顶多叫愚痴,是吧?我是零分,所以我对佛法不排斥,但是我不懂。你落入颠倒知见变成魔种的时候,你对正法是排斥。
所以你一旦落入魔种以后,按照《楞严经》的说法,你比没有修行的人更糟糕,你比一个整天放逸的凡夫还糟糕。因为他是一个凡夫种性,你是一个外道种性,他比你还好。因为你是负的,他是零分而已,所以这个是非常严重的。第一个、你扰乱佛法次序,第二个、你破坏你菩提善根。那么他的根源就是在第一念,没有正确判断,动了一念的攀缘心,引生后面不可收拾的后果。
师父要强调一个观念,就是说,所有的修行人,把你的精神体力放在因地,这样懂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不要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跟你感应道交,阿弥陀佛发的愿,他一定会实践。你把因地做好就好,你把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把佛号念好,把你的心好好调整,念想西方,往生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叫做水到渠成,这样懂吗?
你修行没两三天,就整天想着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你这个人迟早着魔。净土宗着魔的很多,师父在台湾看过,闭关闭到最后从三楼跳下来摔死,着魔了。你这样子做的话,人家毁谤净土宗。印光大师说:“以身谤法”!净土宗是一个正确的法门,结果你胡修乱修,把它修成着魔,人家说:你看念佛念到这样子,你这不是以身谤法是什么。
所以菩提道,就是一个人修行有一定的道路,在因地通通不要想结果的事情,把因地准备好,果地自然会显现。不要打结果的妄想,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避免着魔的一个预防针。好,我们今天先讲到想阴,色、受、想。
总之,五阴不是好东西,它是无量劫来的轮回根本。所以一个修行人,你如果觉得你开始对色身的执着降低了,以前色身的病痛,对你的干扰现在降低很多,这第一个。第二个、感受对你的干扰降低了,以前你情绪不好就不想拜佛,情绪不好就不想做功课,现在你比较不受情绪影响,好事。色、受、想,你的很多胡思乱想,小时候的胡思乱想,在念佛时候干扰你,你现在比较不受它影响,恭喜你。
就是一个人是不是能够成功摆脱五阴,这是你往生,临终正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这五个法。你能够对五阴有多一分的调伏,临终的正念的力量就加强。但是要注意一点,就是当这个五阴要摆脱调伏的过程,它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相状,你不要管它。你修行安住佛号,安住一念心性,其他都跟你没关系,走过就好。就像我们坐高铁一样,旁边很多的风景它都不是目标,过去就好了,我们的目标是临终的正念,是这个意思。好,有问题提出。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请问取相忏至少一百天,中间可以中断两天再继续吗?
【师父回答】:如果你中间有事,可以向佛菩萨请假,最后补过来,一定要补过来。比如说你中间有两天真的有重要事,你这两天没有拜,那就向佛菩萨请假。因为我们取相忏一定有请一个本尊,请佛证明对不对?你看你今天你拜大悲忏的本尊就是观世音菩萨,你拜八十八佛的本尊是普贤菩萨,每一个忏法都有一个本尊的,你要向本尊祈求说:我因为什么事,我女儿结婚,也不能够不去,是吧!那你就请两天假,回来再补,可以。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弟子真心求忏悔。自己前生造了许多罪业,生了一个不务正业的讨债鬼,到处向高利贷借钱,还了又借没完没了。时常对弟子破口大骂,甚至要动粗。长期定居在国外公干的先生,没定时给家用,偶尔回国也会对弟子破口大骂。弟子深感痛苦,每次都在佛前痛哭流涕,恳请师父慈悲指示,弟子应如何的忏悔,离苦得乐,阿弥陀佛。
【师父回答】:这个业应该是你前生造的,跟你今生没什么关系。这就果报了,这种报障,冤亲债主,知道吗?我觉得这个忏悔,一般来说,忏悔比较有明显效果就是你自身的业,但是你现在是别人的业,跟你纠结在一起了。你不会因为你的忏悔他改变了,不太可能。但是我建议你,你要善用这个恶因缘。因为你既然摆脱不了他,对不对?你们听过有一个叫“转逆缘成菩提道”这句话吗?转逆缘成菩提道。
就是说反正我摆脱不了你,所以我就善用你:你给我的逆境,我把它当做你是我的善知识。我反正摆脱不了你。这个业已经牵扯不清,纠结不清了。可能我前生欠你的,那我就还吧。既然还,我也要还的有价值。对不对?我就把你当做是我厌离娑婆一个很重要的善知识。就是因为你,我也不要修无常观、苦谛观,都不用观了,因为我看到你,我就知道了。你少修我们很多功课;我们要修了半天才会产生厌离心,你不必。他帮你做了很多功课是不是?你看到他就产生厌离心了,是吧!那我们没有这种逆境的人,要想半天说,我今生没有好好修行,可能来生到三恶道去,但你是亲身体验。
当然我们修行尽量远离恶因缘,少管闲事。但是你真的是躲不开了,那就直求面对。我已经躲不开了,那我就面对你,这样懂吗?修行就是没事不惹事,但是有事,那就不要怕了,就不要怕事,态度就是这样。就是我不要去惹是生非,但是我碰到了,我就正面的跟你面对,只能这样子了。但是我没有事不要去惹事,你懂吗?没有事你不要惹事。所以说世间上好坏很难讲,没有走到最后,他到底是帮助你,还是伤害你很难讲,你懂吗?师父态度就是这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受菩萨戒,可以舍戒吗?在佛前舍戒算吗?如果不算要怎样忏悔呢?
【师父回答】:啊!你要舍菩萨戒啊?你舍菩萨戒,就舍菩提心。这个很严重,你等于把你的根本舍掉了,至于吗,你觉得?
当然可以舍了,问题是你有必要这样做到那么彻底,要把菩萨戒舍掉吗?你把根本重戒守好,做不到的如法忏悔。你把菩提心舍掉,舍掉了你的根本,你把那个树根都舍了。就是我这一颗树长不出水果,至少我树根还在,是吧。你看我们台风的时候,你们新加坡没有台风,我们台湾经常有台风。台风一来把树都给吹倒了,不要怕,看树根在不在,只要树根还在,这一棵树三个月以后还是个好树,是吧!
就是说,你一时的挫败,没关系嘛。你没有做好,刚开始每一个人菩萨道都是跌跌撞撞,师父做的也不太好。但是你要有长远的眼光!你把菩提心舍掉,以后怎么办呢?就是我们修行绝不放弃!我做不好,我是佛陀最糟糕的弟子,但是好歹我还是佛陀的弟子,你没有必要离家出走,是吧!
就是说我是佛陀最不争气、最没有出息的弟子,也好嘛,是吧。我菩萨戒守的不好,菩萨道走的不好,我很惭愧,但是我不想舍离这个佛陀的家庭。你怎么能够说离开家庭,舍父逃逝,对不对?我看不必,没有必要。尽心尽力去做,做不好,好好忏悔,为你来生留一点后路,你把菩提心给舍了,你来生就完了。师父的意思说眼光放远一点,知道吧!眼光放远一点。
好,就回答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