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帝国机器,全力运转!
第428章 帝国机器,全力运转! (第2/2页)程知节为马户道行军总管、尉迟恭为木岳道行军总管。
另外由姜恪担任南三路最后一路人马的统帅,任命为汉水道行军总管。
高侃被任命为卑沙道行军总管,是唯一的水军统帅。
李治宣布完毕后,说道:“你们都可以去准备一下了。副总管的人选,还有将领人选,都可以讨论一下,到时候将名单拿过来给朕。正式的册封圣旨,过几日再颁布!”
为了想出这八路军统帅,李治已经费了不少心力,底下那些将领名单,他自然不肯再费脑筋去想。
几人领了旨意,离开神龙殿,前往左卫衙署开会,商讨手下将领人选。
按照唐军传统,手下副将都由主将举荐,这也能让主将打仗时,更得心应手。
当然,若是利用这一点任人唯亲,打了败仗,受到的处罚也要加上一等。
所以李勣与众将商议几句后,就让他们自己筛选得力之人,到时候向他打声招呼,他再拟定名册,向皇帝请旨。
集议结束后,诸将纷纷离开屋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有哪些年轻将领能堪重用。
高侃快步赶上薛仁贵,与他并肩而行,问道:“薛兄,你准备选谁为副将?”
薛仁贵道:“还在考虑中。”
高侃苦笑一声,道:“你们都走陆路,我却走水路,这副将的人选,倒还真不好选!”
他之前因为被调去对付东突厥人,错过了攻打倭国的战争。
这次被皇帝选中攻打高句丽,正想大显身手,却被任命为水军行军总管,顿时有点受打击!
薛仁贵看了他一眼,道:“高兄,在我看来,你这一路其实是最重要的。”
高侃目光一亮,问:“怎讲?”
薛仁贵道:“你可知当年的高句丽之战,为何没能攻灭高句丽吗?”
高侃摇头。
薛仁贵缓缓道:“因为大军过于求稳,推进太慢,尤其是在安市城外,被耽搁了两个多月,粮食供应不足,只能撤退。”
高侃心中一凛,道:“我也有所耳闻。”
推进太慢的原因,主要是李世民御驾亲征,诸将担心皇帝有失,故而不肯冒一点风险。
薛仁贵接着道:“安市城是一座险峻山城,背靠山脉,易守难攻。这次攻打高句丽,依然会成为我军一个难题。”
“你率领的这一路人马,有水路优势,只要进军顺利,便可绕过安市城,跨过鸭绿江,直取平壤!”
高侃心中一振,道:“多谢薛兄指点,只是这副将人选,小弟拿不定主意,还请薛兄指教。”
薛仁贵想了想,道:“你率领的既然是莱州水师,最好选莱州本土将领为副总管,如此方能尽快掌控军队!”
高侃道:“在下听说莱州都督孙仁师是一员悍将,不知传言可信否?”
薛仁贵道:“此人可信。”
他带出来的羽林卫与倭国交战时,与孙仁师打过交道,从那些部将写来的信中,他对孙仁师也有一定了解。
高侃其实也听过孙仁师的名声,只是这一战太过重要,这才征询薛仁贵意见,见他这般说,再无怀疑。
诸将出了左卫军署后,便各自分开,回自家军署,为战争做准备。
然而,薛仁贵却并未前往禁苑,而是一路出了朱雀门,朝着大理寺而去。
数日之后,李治便收到了李勣送上来的出征名单。
各军副将人选都已经选好了。
从这份名单中,就能看出来,这次的出征队伍,除苏定方、裴行俭等人外,堪称大唐最豪华的将领阵容。
连前营州都督程名振这样的老将,也只能担任一个行军副总管。
除了老将,这份名单之上的人,也有很多年轻将领,比如韦待价,被郑仁泰选为副总管。
李勣的副总管更令人惊讶,竟然选了赵持满,与其他副总管相比,称得上官职最低的一个了。
不过赵持满毕竟跟姜恪齐名,凭着姜恪这些年在辽东的出色发挥,也顺带将他的名声提起来了。
况且赵持满曾出使倭国,胆色一流,确实值得一用。
黑齿常之也成为一名副总管,李治原以为他会是姜恪的副总管,不知为何,竟成了程知节的副总管。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李治就不太明白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南三军三总管之一,无论谁选择黑齿常之当做副手,都是占便宜的。
在李治印象中,程知节确实是一个很善于占便宜的人,姜恪人在百济,没机会发声,只能说他倒霉了。
姜恪的副将是潘龙,此人也是刘仁轨麾下一员虎将,倒也不算太差的选择。
尉迟恭的副将最令李治诧异,是一个叫李谨行的人。
此人的名字李治倒是知道,担任左监门卫将军,只是关于他详细的情况,并不了解。
命人将李谨行的档案拿过来一看,才知此人并不一般,他的父亲突地稽是靺鞨族一位首领,率部投靠隋朝,后来投靠大唐。
也就是说,李谨行是一位靺鞨裔大唐人,而且他原来的部落,与高句丽是死敌。
李谨行既有这一层身份,对高句丽必定非常了解,尉迟恭选择他作为副将,显然是有这一层的考量。
当李治看到薛仁贵的副总管后,忍不住笑了,薛仁贵选择的副手,竟然是李元芳。
这个李元芳,也不过是李治一时戏谑之心,才选出来的一个人,让他跟随保护狄仁杰。
薛仁贵既然选择他作为副将,那便说明此人确实有一定的能力,给他一个舞台也不妨。
高侃的副总管选的是孙仁师,这算得上诸将之中,最正常的一人了。
如此一来,出征大名单就出来了。
行军大总管:李勣。
行军副大总管:薛仁贵。
行军总管(副总管):李勣(赵持满)、薛仁贵(李元芳)、契苾何力(程名振)、郑仁泰(韦待价)、高侃(孙仁师)、程知节(黑齿常之)、尉迟恭(李谨行)、姜恪(潘龙)。
李治大笔一挥,通过了李勣递上来的出征名单,同时又下了几道旨意。
首先,任命刘仁轨为河北馈运使,负责河北诸州粮草调度。
这些年来,河北一直采取轻赋政策,就是为了高句丽这一战,如今已有十年左右,就算征调粮草,河北百姓应该也能承受。
另外,任命李义府为河南馈运使,前往莱州,负责将河南诸州粮食,转运入海,为高侃一路、百济三路大军提供粮草。
陈王李忠为副使,协助李义府。
任命高福男为右卫将军,平壤道安抚大使,随军出征。
旨意下达后,文武官员各司其职,
武将们率领羽林卫,奔赴前线。文官们调度后勤,三省六部九卿五监,每一个部门的官员,都得到旨意,全力协助此战。
内领府也派出大量密探,奔赴营、莱两州、以及熊津都督府,打探情报。
大唐帝国这座军事机器,此刻已全力运转起来。
一共十五万步骑,在营、莱、熊三个地区不断集结。
一场大战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