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洪武元年
第522章 洪武元年 (第2/2页)但凡在朝官吏,谁不知道如今陛下都对这位敦煌郡王执弟子礼?
今日拿了敦煌郡王府的礼钱,明日恐怕就被夺职裁汰了。
“世袭降替,哈哈哈哈……”
“阿耶,这旨意可得好好收起来,某等就靠他了!”
天使刚走不久,张议潮耳边就响起了两道令他烦躁的声音。
待他回头,身后果然站着张淮铨与张淮鼎二人,其中张淮鼎宛若喜若癫狂,看的张议潮直皱眉头。
刘继隆入洛后,二人就被刘继隆打发去了御史台,成了两名毫无实权的谏议大夫。
后来御史台并入都察院,二人只能做些管理文档的差事,虽说依旧是正五品上的官员,且还有正四品上县伯的爵位,但始终不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并且没有实权。
如今张议潮得到了世袭降等的郡王爵,传到张淮铨或张淮鼎头上就是国公,再往后便是郡公、还有县公、县侯、县伯和县子、县男等爵位等着他们的后代。
哪怕是最低的县男,也能拿到年俸二百贯的俸禄,足够维持府中开销了。
毕竟当今雇佣个家仆,每年也不过六七贯,只要不去追求新罗婢、菩萨蛮和波斯胡女,这俸禄都足够养十几个家仆了。
“唉……”
看着张淮鼎二人,张议潮只觉得自己在为人父方面做得很失败。
以张淮铨、张淮鼎的性子,身居高位肯定会让张氏倾覆。
看来过几日他不得不入宫,厚着脸皮去求刘继隆一个承诺了。
张议潮只觉得十分疲惫,佝偻着身影在家仆的搀扶下返回了内院,只留下了高兴的张氏诸子。
与此同时,随着南衙旨意不断发出,此次封爵的局面也渐渐明朗了起来。
如张议潮、张淮深、高进达、李商隐、崔恕、陈靖崇、斛斯光、尚铎罗、马成、张昶、郑处、安破胡、张武、曹茂、王式等十五人获封了世袭降等的郡王。
李阳春、窦敬崇、刘英谚、韩正可、杨信、陈瑛、王思奉、张淮澄等二十四人都获封世袭降等的国公。
郑畋、王建、王重荣、邓俨、刘松、谭凯等三十六人获封世袭降等的郡公。
获爵并得到世袭降等资格之人,合计便是这七十五人,其中还有二十七人属于追封,其子嗣降等袭爵。
除去他们外,刘继隆还封了七十名县公,一百多名县侯和三百多名县伯,以及五百多名县子和一千二百余名县男。
这些获封爵位之人,所获的并非世袭降等的爵位,其中大部分都是追封,其子直接袭爵。
但等袭爵之人离世,爵位便废除了。
这群人基本都是与刘继隆从河西走出前往陇西并建立基业,继而战死的将士。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人早已阵殁并没有子嗣留下,所以只是追封。
饶是如此,实封的官员也在一千四百余名官员左右,使得户部对于百官俸禄度支增加了六十多万贯。
好在这其中绝大部分都不是世袭降等的官员,只要熬个二三十年,这些拥爵之人便会先后离世,为朝廷甩掉这个大包袱。
只是经过这次封爵后,洛阳城内拥有爵位者,不说随处可见,但每个衙门总是能有几个用爵之人。
哪怕只是最低等的县男,品秩也是从五品上,朝野九成以上官员都需要向他作揖。
昔年刘继隆所承诺的富贵,眼下已经实现,而封爵过后,刘继隆还令人专门往这群封爵的官员府上告诫他们,提醒他们不要为非作歹,倚仗权势欺负百姓。
只是这番话,又有几个人能听进去,刘继隆便不太清楚了。
他承诺的他已经做到,若是有人结党营私,触犯律法,他也不会手下留情。
想到此处,刘继隆缓缓睁开了眼睛,而此刻已经是封爵后的第三日。
坐在他面前的,赫然便是等群臣拜礼过后才前来拜见他的张议潮。
“陛下果然没有虚言,如今的天下相比较旧朝,确实可称太平。”
“只是如今北有胡虏,南有群蛮,而中原大旱洪涝不断,倒是需要陛下勤勉理政,才能将天下安定。”
张议潮看着眼前的刘继隆,眼底满意之色难以隐藏,同时也对他要面对如此复杂局面而充满了担忧。
若是他能年轻二十岁,兴许他能帮助这位陛下,将这些繁杂的事情梳理清楚。
可是他已经七十有五了,便是走路都需要扶着人,更何况理政呢?
若非刘继隆恩典他可以随时乘小舆出入宫中外廷,他恐怕连走到此处都费劲。
想到这里,张议潮眼底从满意与担忧,渐渐转变为惋惜。
他的变化,刘继隆看在眼底,而他则是伸出手主动为张议潮倒茶,同时笑着说道:
“朝政确实艰难,但只要耗费心力,始终能将朝政抽丝剥茧的理清。”
“郡王要好好照顾身体,起码要看到天下彻底安定,某汉人重振武功才行。”
面对他的这番话,张议潮摇了摇头:“臣老了、恐怕是看不到了……”
他这番话不是搪塞刘继隆,而是他确实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不过能在去世前看到天下安定,这也足够令他释怀了。
他自河西举义兵,为的就是想看到河西太平。
只是东进过后,他才知道中原乱象更甚河西。
若非有眼前之人横空出世,他不知道这天下还要乱多久。
这般想着,张议潮缓缓朝着刘继隆作揖道:“家中诸子性格如何,陛下想来也十分清楚。”
“待臣去世后,还请陛下莫要与他们见识……”
刘继隆闻言,端起茶杯的举动稍稍停滞。
从张议潮这话,他听出了张议潮似乎是真的在托孤,这令他有些感慨之余,更多不舍。
“郡王好好照顾身体,朕还希望见到您与交河郡王再会面之景。”
张议潮闻言哑然失笑,尽管他也想再见见自家侄子,但……
他没有回应刘继隆,只是试图撑着身体起身。
只是他似乎真的老了,撑起身体的速度十分缓慢,令他自己都感受到了难过。
虽然最后撑起了身体,可身体却不听使唤的摇晃了起来。
不等他反应,温热的大手扶住了他的胳膊。
待他看去,却见刘继隆已经起身,扶住了他的胳膊,表情带有几分难过。
“朕扶郡王出宫。”
刘继隆不给张议潮拒绝的机会,扶着张议潮向殿外走去,而殿外的小舆已经准备好了。
二人先后走出宫殿,待宫中宦官低着头等待侍奉,刘继隆才缓缓松开了手。
张议潮见状,微微朝着刘继隆躬身:“臣谨退……”
“郡王好好照顾身体。”
这是刘继隆在今日见面后,第三次让他好好照顾身体。
张议潮还是没有回应,只是乘坐上了小舆,由宦官拉拽往宫外走去。
刘继隆站在殿门前,望着小舆渐行渐远,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在他眼底,老去的不止是张议潮,而是昔年他们这群跟随张议潮举义兵收复失地的归义军将士。
“陛下,这是太子令人送来的手书……”
敬翔的声音将刘继隆从回忆中唤醒,刘继隆醒来看向敬翔,随后从他手中接过了手书。
【陇右道临州狄道县孝男刘烈,谨奉书于陛下座前】
手书封面,刘烈中间显然还有一颗字,但被人涂掉了。
刘继隆知道这是大郎君在怪他擅自改了他的名字,有些感叹和心虚,但还是将信给拆开了。
【阿耶尊前:儿烈叩首再拜】
【闻陛下新承大宝,建号改元;儿虽在边陲,亦当舞蹈称庆;然御笔擅易儿与诸弟名讳,未审圣意何在?伏乞垂示。】
【近诏天下庠序子弟,皆令下乡从军;儿拟俟今岁课业毕,偕同窗赴龟兹下乡。】
【奈学官以陛下故,竟不批允;倘蒙赐手敕一道,庶几可行。】
【阿娘旧疾,比来康泰否?】
【诸弟妹虽俱无恙,然课业勤惰殊异;尤以二郎轻浮失度,大娘子骄纵任性,恐非家门之福;伏惟陛下严加训饬。】
【洪武元年乙未岁三月廿五日,男烈谨状】
“文绉绉的……”
看完刘烈的写来的书信,刘继隆脑海里似乎已经有了刘烈宛若文弱书生般的形象,不免叹了口气。
他倒是想要将刘烈时刻带在身边,但刘烈此前毕竟太小,如今也不过十五岁,他实在不好将他带在身边。
如今看来,他性格已经养成,虽说将书信写得文绉绉的,可字里行间十分有主见,甚至敢质问自己为什么改他和弟弟们的名字,这倒是令刘继隆有些欣慰。
收起这份信,刘继隆转身往宫内走去,随后手书向刘烈解释了改名避讳的事情,同时准许了他前去龟兹戍边,并提醒了他许多事情。
此外,他将坎儿井和棉花的事情告诉了刘烈,并言明会让人准备棉花种子给他。
他这次去了龟兹后,可以利用这两年时间将棉花种植于龟兹,地方衙门会派人收买。
到龟兹后,要多去乡邻与百姓家里走走,要多了解了解乡下的情况,向他们传达朝廷的政令,也要向他们好好学习。
见了乡亲们要有礼貌,不要没大没小,要入乡随俗,不要搞特殊,老百姓不喜欢摆格的人。
若是从吏两年后还能坚持在西域待着,倒是可以去庭州从军,好好历练历练。
笔锋停顿,刘继隆又提及了自己十分想念他与几位郎君和女子,希望等他戍边、从军结束后,可以返回洛阳与自己见面。
末了,他的笔锋又停了停,继续才写道:
【龟兹苦寒,吾已命人备钱粮付汝;若见贫羸之民,可量力周济;凡入百姓之门,勿空手而往,随宜处置,善自保重。】
放下毛笔,待墨迹变干后,刘继隆才将它装入信封中,继而递给敬翔,同时吩咐道:
“令临州行宫掌丞准备两辆马车,装满粮食和五十贯钱给太子带往龟兹去。”
“再令有司拨足够种一亩地的棉花种子给太子,令其前往西域播种,令龟兹衙门关注同时,待棉花收获可派人采买。”
“将书信带往内廷,若细君看后觉得无碍,便可送往临州。”
“臣遵旨。”敬翔颔首应下,随后吩咐宦官将书信送往内廷,而他则是留下来对刘继隆作揖道:
“祠部奏表,悟真大德不日将率众僧前往多康传法,故请户部调拨钱粮,以建佛寺。”
随着天下安定,刘继隆当初与悟真商议过后的僧官之事也即将步入正轨。
不过在科考天下佛道之前,还需要悟真亲自前往一趟多康,先在多康修建几座寺庙并掌握多康内部的情况后,才能做出僧众西引之事。
刘继隆早有准备,所以在敬翔开口后,他便继而说到:“令陇右三司调派一营兵马护送悟真大德前往多康,凡多康修建寺庙及僧众所用,皆由剑南道布政司调拨。”
“传旨没卢丹增,敕封其为吐蕃王,以其父为吐蕃上王,年俸千贯,赏金银赐币各百枚,茶千担,锦缎百匹。”
如今的没卢丹增实力约有甲兵四万,势力涵盖了喇萨,羌塘以东的广袤地区。
看似强大,但他们每年都需要从陇右、京畿和山南东道、剑南道采买数十万石粮食和十数万担茶。
因为刘继隆不禁止对他们贸易,所以他们主要靠劫掠其它部落的牛羊来交换粮食与茶,本身能耕种的土地不多,且这些土地都在随着时间变化的粮食减产。
辛苦种地一年,产出的粮食不过七斗,而杀死一个敌人,获得一匹马就能卖出七十斗粮食。
哪怕沿途损耗很高,但运抵金城也还能留下四十斗,这可比辛辛苦苦种地来得强多了。
正因如此,没卢丹增麾下谍子的汇报中,多康政权虽然拥民六十万,甲兵四万有余,但耕地不过七十余万亩。
这些耕地的所有产出才刚刚够四万甲兵的军饷,所以没卢丹增严重依赖大汉的粮食和茶叶。
只有拥有足够的茶叶,六十万番民才能搭配乳制品和野外的野果和猎物活下去。
普通百姓,每人每天能吃一斤粮食都是极为奢侈的事情,正常情况下只有半斤甚至更少。
对此刘继隆并不觉得奇怪,若非遭遇温暖期,雪区也不可能供养起本部就三百万人口的吐蕃。
如今温暖期过去,三百万吐蕃人能活下来两百万都算不错了。
元代将雪区变为十九个万户,说明人口也不过在百万左右。
虽然经过明代茶马、粮食贸易输入导致雪区人口回升到二百万,但随着俺答汗、固始汗、准噶尔先后进入雪区,雪区人口因为战争很快下滑至百万,直到清末才堪堪恢复到二百万。
这些都能说明,雪区在没有温暖期或工业文明的加持下,基本是很难突破三百万人口的,二百万人口才是常态。
如今吐蕃内部的奴隶起义虽然因为没卢丹增的出现而提前几年结束,可吐蕃的核心区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加上各派实力纷争不断,只要没卢丹增不傻,他就该知道只有大汉能扶持他统一雪区。
对于自己的这份圣旨,没卢丹增肯定会如获至宝的收起来。
只要悟真在没卢丹增治下传法不受限制,届时大汉境内的那些僧人要么还俗,要么就入藏。
随着中原佛法不断在文化上影响雪区,再加上粮食和茶叶的控制,吐蕃日后与大汉的小摩擦不会少,但大摩擦基本不会有。
刘继隆之所以确定会有小摩擦,主要还是没卢丹增不可能控制方方面面。
哪怕是吐蕃王朝鼎盛时,它也无法控制下面的那些贵族和羌塘的那些强盗,更别提没落后的新吐蕃政权了。
吐蕃只要安定下来,朝廷就能将力气涌向西南和东北。
至于西北,他只需要支持张淮深收复碎叶城,在伊犁河谷搞屯垦就足够了。
只要吐蕃不乱,南疆就没有危险,而北疆的危险则完全可以依靠伊犁河谷和碎叶城来防守。
西北必须在自己手中变成实控,日后不必西进,只需要专心开发东北和西南即可。
随着温暖期结束,东北这些政权都会随之瓦解,哪怕汉人无法深入东北,也要牢牢把控好辽东,恢复曾经的汉四郡。
他把基础打好,儿孙只需要守好就行了。
思绪落下,刘继隆不可避免想到了写信给自己的刘烈。
他为此侧目看向敬翔,敬翔依旧保持聆听教诲的姿态。
“汝自行挑选官吏前往龟兹当差,务必要保护好太子。”
“臣遵旨!”敬翔面色不变的应下此事,心底却知道自家陛下的心思。
自己不过二十余岁,而自家陛下已经四十二了,太子则方才十五。
如果陛下有深意,必然是让自己好好帮扶太子。
不过敬翔自己也清楚,凡开国之君的太子,鲜有能够平稳即位的。
因此怎么帮扶太子,他需要好好平衡。
“退下吧。”
“是……”
屏退众人,刘继隆继续执笔,埋头处理起了这堆积如山的奏表。
烈阳依旧高照,天空中的云层纷纷蒸发。
它带来了大旱,却也消除了地表的阴暗潮湿,使得无数蛇虫鼠蚁纷纷消失。
只是它们并未消失,只是钻入了潮湿的地下,试图等待太阳落下后钻出地表,重新横行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