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文豪1983 > 第92章 余切已成为美国一流作家

第92章 余切已成为美国一流作家

第92章 余切已成为美国一流作家 (第2/2页)

“美国历史上最早将稿酬破一美金发生在本世纪初。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卸任,准备去非洲打猎并撰写一些游记,多家出版社对他的游记开出天价,报刊《新闻界》称,总统罗斯福写游记比他做四年总统的工资更高。而《纽约世界》则写了一则讽刺诗,上面没有其他字,全部是‘一美元’的英文单词。”
  
  “于是,1美元1词,成为默认的专为名人特供的稿费。这变相的成为名人的地位代表,四十年代,法西斯主义者墨索里尼和洗头佬先后被邀请撰写文章,他们并不缺少金钱,却索要了至少一美元一词的稿酬。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不逊色于美国总统。”
  
  “随后,那种极高稿酬的现象,在全美消停了一段时间。八十年代初,一批时尚杂志的作家忽然索要2美元一词的稿酬,引起了杂志社的恐惧,他们奋力反抗起来……但最终因作家们巨大的影响力,他们有太多的跟随者,足以自立门户,杂志社最终屈服了,到目前为止,两美元一词仍然是全美最高的稿酬之一。”
  
  “所以,你知道余切的稿酬处在一个什么档次?就应当知道,他当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名人?本条消息由普利策级别记者撰写,我的稿酬是零点七美元一词。这篇文章约六百余字,这相当于余切此书稿酬的千分之一点四。”
  
  这条妙趣横生的新闻报道,直白的阐述了余切目前在美国受捧的现状。
  
  他在读者中的知名度,赶上了美国总统。
  
  从上半年“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余切几乎一直住在美国的新闻当中。就连最保守的西部农业州爱荷华,都有余切的拥趸,一个得罪过他的作家顾华不得不到处流浪。
  
  一开始,有华人的地方,顾华就不得不离开;后来,有拉美裔的地方,顾华不得不离开;然后是白人,印第安人……天下还有什么种族可以容纳他。
  
  显然,刘祥成认为,余切的天价稿酬有他“哥伦比亚历险记”的因素,如同海明威做海军陆战队的战地记者时,意外干掉了德军元帅那样疯狂,而且是刚写下《丧钟为何而鸣》这种反战后。
  
  这个事情短暂的拔高了余切在西方世界的地位。
  
  中方这边的摄制组看到后相当沮丧。
  
  又是这种引经据典,极具故事性的新闻稿。
  
  这次没有“世纪之握”的神级照片,却有“千分之一点四”的美国笑话。
  
  美国人很喜欢这种“比不了大人物”的自嘲。因为余切在这,波士顿大学经常组织华人的聚会,而《时代周刊》这篇新闻效果太好,一时间,像贝聿铭之类的华人大师,一来到这拜访时,就会谈到“千分之一点四”,然后哈哈大笑。
  
  接着问:“咱们是怎么报道的?”
  
  邵琦他们只能哑口无言。
  
  新闻行业和西方记者的差距,好像是全方位的。邵琦在内部的小会中表示:“这是美国记者给我们的一个下马威,我们为什么写不出来这种稿子?因为我们不了解美国人的文化。”
  
  “不知道美国并不可耻,我们知道中国人看什么就行。”
  
  “而且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我们一定也能创作出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报道。”
  
  “余老师是一个中国人,我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创作,我们在余老师旁边的时间,比《时代周刊》长得多,加油啊,同志们!”
  
  邵琦嘴上是这么说的,心里面其实也蒙了。
  
  他们同天发往国内的报道是《余切又获三十万美金稿酬》,写的纯朴、直白、可以说没有什么动人的,机制稀烂,纯是“三十万美金”的数值高。
  
  中国去年的人均gdp按美元计,为286美元,仅相当于余切的千分之一。中国人怎么会不感到震撼?
  
  但全美已经有数千名中国留学生了。
  
  今后越来越多的人都出国了,有一天看到双方针对同一个题材的媒体竞赛,这多丢人啊。
  
  邵琦就跑去找刘祥成套近乎,问他到底怎么进行创作的。
  
  刘祥成很欣赏这个中国女记者,而且很同情她。他们两个都是1951年生人,今年都是35岁。
  
  为啥创作的武器库差别那么大呢?
  
  因为刘祥成高中后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而邵琦尽管是干部子弟,却有七年的时间在当土木工人和学习塞尔维亚语——这种语言从新闻上来讲,基本上给不了大新闻。
  
  除非塞尔维亚所属的南斯拉夫联盟,有一天爆炸了,这也许会热闹一阵子。
  
  刘祥成成说:“我拍过洛杉矶和汉城的奥运会,两国的总统站在体育馆的中心致辞,我拍过甘地夫人遇刺,我拍过阿富汗战争……之后我长期呆在燕京,我感到会有下一个了不起的新闻诞生。”
  
  “那你为什么来了哥伦比亚,来了波士顿?”
  
  邵琦忍不住问。
  
  刘祥成真的想指点她:“因为新闻需要聚焦。一个时代虽然是无数人共同造就的,但我们不可能拍摄全地球那五十亿人,在我们的新闻中,有一些聚焦的人物和瞬间,足以代表这个时代!我们要跟着这样的人跑。”
  
  “余切虽然不在中国,但他现在是中国的一部分。”
  
  邵琦若有所思。
  
  难道是跟着领导跑吗?
  
  领导在哪,我在哪?
  
  刘祥成不知道她想什么,继续道:“有一天我看到,一些燕京的大学生来买《时代周刊》,他们是凑钱来买的。我太知道他们花了多少钱买书,但他们真的很快乐。”
  
  “所以余切是这样的人。我们得拍摄这样的人。”
  
  刘祥成的解释没有让邵琦完全满意。
  
  她觉得双方文化不同,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而且,刘祥成这种拍摄手法是宗教式的,就是说,他会把每一个主人公都拍摄得像时代注定,就像是某种宿命论一样。
  
  中国人是不相信宿命论的,有没有那种更合适的讲故事手法?
  
  邵琦冥思苦想,她天天都跟在余切后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