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48章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

第348章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

第348章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 (第1/2页)

土屋内,烛火摇曳。
  
  大有虽被关张赵许四人围在当中,却仍梗着脖子叫嚣。
  
  “他娘的,老子今天连你们一起打!”
  
  话落,瞅准离得最近的赵云,左手便要来揪他衣袂。
  
  却被赵云就势按住左手,往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翻在地。
  
  大有腹中吃痛,未及反应,许褚已经赶将上来。
  
  似抓野兔一般,将他提溜起来,抡拳便要打。
  
  张飞忙道:
  
  “仲康且慢!让俺来!”
  
  言罢,一个箭步上前,提起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挥去。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边。
  
  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再来一拳,直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
  
  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拳下去,大有已是半死不活,哪里挨得住第三拳?
  
  扑通跪地,连连讨饶:
  
  “四位爷爷饶命!千万饶我性命呐。”
  
  方才还狰狞的面孔,此刻只剩下狼狈与不堪。
  
  刘备负手上前,厉声责备道:
  
  “吴大有,尔身为人子,不孝高堂,与禽兽何异?”
  
  “尊驾教训的是!”
  
  吴大有以头抢地,磕头如捣。
  
  “小人今后定当晨昏定省,孝顺老母!”
  
  赵云回首问那老妪道:
  
  “此獠当真是老夫人亲子?”
  
  唉……
  
  老妪叹了口气,垂泪道:
  
  “不怕诸位贵人笑话,此确是老身不肖子。”
  
  “自其染赌瘾后,先卖田宅,再典祖器……”
  
  她指着空荡荡的屋梁,“连先夫留下的‘积善之家'匾额,都已劈了当柴火烧。”
  
  吴大有讪笑:
  
  “阿娘,那不是冬日寒冷……我怕你冷着么?”
  
  “逆子!”
  
  老妪突然从枕下抽出一根藤条,“上次你说卖匾是为阿公治病,结果呢?”
  
  “结果……”
  
  吴大有缩着脖子,“结果孙儿手气太背。”
  
  众人见此,皆摇头。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今日之事算是被刘备撞上。
  
  所以出手相助。
  
  可这天下还有多少户这般人家呢?
  
  刘备以游侠之姿,救得了一户,却救不了千万户。
  
  “这一趟出来,值了。”
  
  刘备对一旁的李翊低声说道。
  
  “使吾看到了民间还有多少户破碎家庭,吾辈更当奋发图强。”
  
  “以救千万家。”
  
  李翊乃低声回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陛下在皇宫里是万民之主,可救苍生于水火。”
  
  “出了皇宫,陛下仍是那位古道热肠的游侠刘公。”
  
  “不论遇上多少这样的事,陛下总会出手的。”
  
  “或许救不完,但能救一家是一家。”
  
  刘备闻言大笑,拍了拍李翊的肩膀,赞道:
  
  “子玉之言,甚合吾心意!”
  
  说完,刘备再次转向那老妪,柔声问道:
  
  “吾辈恰好路过,叨扰许久,该当辞行了。”
  
  “未知老夫人尚有何事,须我等出力?”
  
  老妪长叹一声:
  
  “今日能得遇几位贵人,是祖辈积德。”
  
  “老身受贵人恩惠,本不该奢求更多。”
  
  “只是……”
  
  说着,老妪将身旁那位女童拉至跟前。
  
  “老身已时日无多,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孩子。”
  
  “只求诸位老爷,照拂这苦命的丫头。”
  
  说罢,示意那女童行礼。
  
  女童乃伏在刘备跟前,顿首道:
  
  “求老爷恩公收下阿雨吧!”
  
  刘备捋须沉吟,他暗想这孩子也的确苦命,本性也不算坏。
  
  加以教导,或可成器。
  
  于是,温声说道:
  
  “老夫人若是不弃,可携阿雨往官塾安置。”
  
  “丫头读书明理,您也能在那里颐养天年。”
  
  汉朝对女子的束缚没有后世朝代严重,女子也是可以上私塾读书的。
  
  比如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入宫之前,她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不过汉朝女子能接受到的最高级的教育,应该是宫庭教育与私人家教。
  
  宫廷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由官方主办的教育。
  
  而私人家教,一般是贵族出身,家庭里面主动给她请辅导老师。
  
  代表人物就是甄宓,她自幼好读书,被家中姊妹调侃为“女博士”。
  
  不过刘备提议的将阿雨送进官塾,那基本上就是保送了。
  
  这所位于天子脚下的名牌大学,校长可是天下闻名的水镜先生。
  
  “太好了,太好了。”
  
  老妪高兴极了,连忙让阿雨跪谢恩公。
  
  阿雨泪眼婆娑,磕头如捣:
  
  “阿雨再不敢偷窃!定当好生念书!”
  
  随后,刘备派遣赵云护送阿雨与那老妪去官塾。
  
  并跟水镜先生司马徽专门打了招呼,让他照看好阿雨。
  
  自己则回宫去了。
  
  洛阳宫,甘露殿。
  
  暮色沉沉,宫灯初上。
  
  刘备邀请李翊与自己一起共进晚膳。
  
  金樽清酒,几碟时令小菜,倒比往日大宴更显闲适。
  
  “子玉啊,”刘备举盏轻叹,“今日一行,朕方知民间疾苦,非奏章所能尽述。”
  
  他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
  
  “那吴家老妪,若非亲眼所见,朕岂能想到名门之后竟落魄至此?”
  
  李翊执壶斟酒:
  
  “陛下久居九重,群臣奏事又多粉饰,难免隔阂。”
  
  朝中大臣多是报喜不报忧,所以在深宫中呆久了,确实容易脱离底层百姓。
  
  “所以朕愈发觉得……”刘备摩挲着酒盏边缘,“当初你提议将阿斗送去纸坊历练,实是良策。”
  
  李翊眸光微动,沉吟道:
  
  “太子纸坊待久了,自会识得五谷,知民生之多艰。”
  
  “是啊。”
  
  刘备忽的笑起来,“那小子上月来信,竟能说出‘一束竹料出纸几何’,可比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世家子强多了。”
  
  “子玉,来,再饮一杯。”
  
  刘备亲自执壶,为对面跪坐的李翊斟满酒樽。
  
  “朕想起白日里考核的那个崔和,便一直心中不快。”
  
  “察举选官之制,横亘我大汉四百年,朕身为开国之君,又不太好变祖宗之法。”
  
  “但若是不变,只怕将来会有更多似崔和一般人物,在地方上尸位素餐。”
  
  “如此,朕的汉室江山,早晚毁于一旦。”
  
  “念及此事,着实令朕头疼不已。”
  
  李翊双手捧杯接酒,闻言笑道:
  
  “陛下春秋正盛,此事原不必急于一时。”
  
  “倒是今日太常所奏各州郡私塾兴建之事,臣听后甚感欣慰。”
  
  “不错,”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自章武元年颁布‘有县必有学’之诏至今,各州郡上报,各州各县都有私塾。”
  
  “诚不相欺,朕颁布此诏之前,尚未想过有县必有学之诏能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完成。”
  
  “看来子玉与你的内阁还有朝中大臣们协调不错,办事如此爽快利落。”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李翊放下酒樽,正色道:
  
  “陛下圣明。”
  
  “臣近日翻阅各地奏报,寒门学子入学人数较往年增长三成有余。”
  
  “虽不及预期,但也初见成效。”
  
  “假以时日,必能为国培育更多贤才。”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却渐渐深沉。
  
  “私塾之事进展顺利,然则……”
  
  “呵呵,子玉今日微服出访时,朕在街上听到一句童谣。”
  
  “唱的是——”
  
  “举茂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在联想崔和案件,朕便尝尝思考国家选官之弊漏。”
  
  “子玉,你可曾想过察举制之弊?”
  
  暖阁内一时寂静,只闻铜漏滴水之声。
  
  李翊知道,这才是今夜私宴的真正议题。
  
  他略一沉思,便道:
  
  “陛下所虑极是。”
  
  “察举制行世四百余年,积弊已深。”
  
  “地方豪强把持选举,寒门俊杰难有出头之日。”
  
  “正是此理。”
  
  刘备轻叹一声,“当年朕拜卢植先生为师,所求者,不过入仕耳。”
  
  “倘若无此师徒名分,纵然朕当时有功于国家,恐也难谋得一官半职。”
  
  “正因如此,朕深察察举之弊也。”
  
  说着,又看向李翊。
  
  “子玉既有此言,想必已有对策?”
  
  李翊从容道:
  
  “陛下不好轻易更易祖宗之法,但却可改革旧法。”
  
  “此前阳嘉新制之时,不就改革了举孝廉之法么?”
  
  “阳嘉新制,对每年的孝廉、茂才加以考核。”
  
  “然崔和旧事已证明,此辈仍有可能蒙蔽上听。”
  
  “愚以为,可将每年的考核加以规范。”
  
  善!
  
  刘备对这个提议是没有反对意见的。
  
  而且要改的阻力也不大,毕竟这本就是汉朝旧制。
  
  刘备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使得每年中央的考核更加严格规范罢了。
  
  “此时便交由内阁办理,待拟好具体章程之后,交由朕定夺。”
  
  “喏。”
  
  敲定好这个方案后,刘备又道:
  
  “子玉方才所言,规范孝廉考核,朕深以为然。”
  
  “只是……若仅止于此,恐怕仍难撼动世家根基。”
  
  李翊微微一笑,拱手道:
  
  “陛下所虑极是。”
  
  “臣正有一策,可徐徐图之。”
  
  “哦?”
  
  刘备眉头一挑,示意他继续。
  
  “臣以为,可先增加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
  
  李翊语气沉稳,却字字如刀。
  
  “如今各州郡岁举孝廉,名额稀少,世家豪族尚且争得头破血流。
  
  “寒门更是难以出头。”
  
  “若将名额翻倍,甚至三倍,则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够尽占。”
  
  刘备沉吟道:
  
  “若名额大增,岂非让更多世家子弟入仕?”
  
  “反倒助长豪族气焰?”
  
  毕竟察举制就是举荐的亲朋好友。
  
  要不然袁绍四世三公,难不成家族代代都是三公人才吗?
  
  这显然不可能。
  
  李翊摇了摇头,解释道:
  
  “……非也。”
  
  “臣之意,是先增名额,再设考试。”
  
  “考试?”
  
  刘备目光一凝。
  
  “正是。”
  
  李翊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沉吟道:
  
  “凡被举为孝廉、茂才者,皆需入京参加朝廷统一策试,择优录取。”
  
  “譬如,若某州举孝廉十人,最终只取前三名授官,余者遣返。”
  
  “如此一来,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尽数通过考核。”
  
  “而寒门俊杰若真有才学,必能脱颖而出。”
  
  察举制虽然对世家大族是一种福利机制。
  
  但并不是说,世家大族真的能够百分百垄断官位。
  
  据后世统计,
  
  整个两汉四百年,通过察举制晋升的人当中——
  
  官僚贵族子弟大概占了69.6%。
  
  富豪子弟占了6%。
  
  平民百姓占15.7%。
  
  穷苦平民占8.7%。
  
  也就是说,父、祖上无任何官位的平民、贫民加起来,大概占了24.4%左右。
  
  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
  
  这个比例看起来虽然不高,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属于是创举了。
  
  在察举制之前,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当官机会
  
  因为汉朝之前的选官制度,最早是西周的世卿世禄制。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有个好爹,一切都好。
  
  没个好爹,再努力都没有用。
  
  然后就是战国时期的军功授爵制。
  
  这也不用考试,纯看军功。
  
  那就是要你把脑袋别腰上,战场杀敌,回来当官。
  
  军功授爵制,也算是创先河的,给了底层人民一个可以当官的机会。
  
  但这时候世卿世禄制依然存在。
  
  意思就是,
  
  你拼不了爹,那你就去拼命。
  
  但国家是不可能一直打仗的,且这种制度是在告诉你,当官儿就得拿命来赌。
  
  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出头依然很困难。
  
  所以到了西汉时期,察举制的出现是极具历史进步意义的。
  
  虽然它依然很拼爹。
  
  但平民想要出头,至少不用再把脑袋别腰上了。
  
  虽然它四百年滋生了一大批像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豪门贵族。
  
  但不可否认的是,察举制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驻足停留。
  
  到了刘备这一朝,察举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了。
  
  齐汉王朝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加先进、更加公平的选官制度,来为帝国服务。
  
  而选官制度中,放眼整个古代——
  
  科举制就是封建时期所能做到,相对最公正、最进步的制度了。
  
  你当然可以说科举制依然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依然存在舞弊的案例。
  
  但是,以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没有比科举更好的选官制度了。
  
  从改良造纸术、改良印刷术,到大量铺设私塾。
  
  李翊无不是在为科举制度做准备。
  
  但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科举制本质上是在损害世袭贵族的利益。
  
  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就一直很不顺利。
  
  李世民能够喊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是因为他是天可汗,底下没人敢跟他作对。
  
  靠着君主个人的威望,慢慢推行科举制。
  
  饶是如此,科举制真正完善,且被社会接受得等到黄巢的出现了。
  
  黄巢的事迹,给世家大族们敲响了警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