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朱元璋的全力支持!震动朝堂!
第325章 朱元璋的全力支持!震动朝堂! (第1/2页)“自即日起。”
“昭告天下。”
“摊丁入亩。”
“大明赋税征收自田地启,田地越多,纳税越多,无田地在身在册者,无需纳税。”
“一切赋税皆针对田亩入册,任何人不得逃税。”
“至于税率,便定为十税三。”
“圣旨昭告至一处,便施行一处。”
“除此外。”
“半年之后,田亩造册彻底定死,天下田地一切归于国有,大明臣民只有使用权,不得私下交易,如若私下交易便由官府论罪。”
朱应凝视着朝堂群臣,威声喝道。
三道重磅国策彻底落定。
摊丁入亩。
土地国有。
群臣的脸色各异。
十税二。
这赋税不低了。
比原本的人丁税高了很多,但相比于对于天下万民而言,这直接以田亩征收的赋税下,相反比他们之前要缴纳的赋税更低了。
朱应之所以将此赋税提高,为的就是逼那些权贵,那些地主出血。
他们拥有的田地越多,要缴纳的赋税也就越多,这足可让他们真正的肉痛。
以往。
天下不知道多少平民百姓想要种田,还需要付出高昂的佃租,付出的代价不小。
但如今。
用昔日汉武帝的话来说,攻守易形了。
那些没有田地的平民不用被征税,他们背负的压力也就没有那么大了,以前要求着地主租地给他们,但从此国策施行之后,那便是地主求着将地给他们去种了。
至于朱应为什么会给一个半载为期限,再禁止土地交易。
为的就是让大明天下的权贵们脱手,将田地还给那些无田可种的平民百姓。
这一过程之中。
绝对会让权贵肉痛。
也绝对会让他们抗拒。
但在朱元璋在位的当朝,军政完全掌控,他们敢乱吗?
如果敢。
那朱元璋是不会介意杀一些人的,顺带将他们的家产都抄没了。
随着朱应的话音落下。
朝堂上一片寂静。
显然。
随着朱应将这摊丁入亩国策根本彻底说出来,朝堂上的大臣心中自然是充满了不愿意的,可他们也可以感受到了这高位之上祖孙三人的震怒。
谁敢做出头鸟,谁就是死路一条。
或许他们兼并土地没有违逆朝廷律法,但只要朱元璋一句话,这是动摇大明国本,反对之人就一个活不了。
这可不是真正的自由时代,而是皇权时代。
律法的最终解释便在于朱元璋。
“诸卿。”
“可听明白了?”
看着朝堂上寂静一片,朱元璋也缓缓开口道。
此话一落。
朝堂群臣纵然再如何不愿,也没有任何办法。
“皇上圣明。”
满朝文武齐声高呼道。
朱元璋扫了一眼,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又对着朱应道:“雄英,继续说吧。”
“刚刚本王说了。”
“大明俸禄的确是低了。”
“所以,本王日前与皇上和太子商议了。”
“为大明全体官吏,加俸。”
朱应对着满朝文武宣布道。
此话一落。
朝堂群臣眼中也出现了波澜来,如果说“摊丁入亩”让他们肉痛,那加俸或许就是此番朝议能够听到的好事了。
“不过加俸的细则,还未彻底议定。”
“本王争取会在这个月彻底定下,待得下个月便可施行新的俸禄细则。”
“未来除了俸禄之外,本王还会给与天下官吏额外增加一份俸禄,此俸也可以称之为赏俸,并非朝廷国库发放,而是本王所执掌的皇家产业。”朱应又开口说道。
话音落。
自然又是让群臣面带不解。
“敢问皇长孙。”
“何为皇家产业?”陈敬恭敬的问道。
“日前。”
“本王与皇上和太子议定大明的未来,议定国运。”
“自是要将我皇族与国进行区分。”
“国库为国库,乃是供养大明帝国发展壮大之根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强军护民,壮大国力,而国库之钱财并非能供养我皇族宗室。”
“如若不将之区分,国不将国,皇族必为乱象之本。”朱应沉声说道。
听着朱应的话。
不少大臣都是眼前一亮。
这等话语倘若是在曾经臣子所提,那就是悖逆之言,必会遭受朱元璋怒斥的。
但如今。
由朱应这个皇长孙亲自开口,那自是意义非常。
自古以来。
国库便为皇帝的私库,一切的调拨都以皇帝为尊,享乐,奢靡,供养皇族。
可以说。
数千年来,这一点似乎从未变过。
但今日。
朱应的提及,区分国库与皇族供养,国库便是国库。
这自然引得不少大臣眼前一亮,更让不少御史充满敬佩的看着朱应。
“所以。”
“本王得皇上与太子准予,设皇家产业。”
“原沈家产业,如今已经全部整合入皇家产业,原本王麾下酒坊酒楼,已全部整入皇家产业。”
“未来这些都将作为我皇族供养耗费来源。”
“皇族供养,皇族所耗,一切皆与国库无关。”
“除此外,本王所言的赏俸便于这皇家产业内拿出,恩泽百官,恩泽天下官吏。”
“依政绩,以功绩赋予。”朱应沉声说道。
话音落。
朝堂上不少大臣已经面带欣喜之色。
以前沈家被誉为大明第一巨富,那不是假的,沈家的产业遍布了大明天下各处府域,酒水,布坊,茶,瓷器等,几乎都有涉及。
毫无疑问。
沈家曾经赚取的钱财不少,不说能够与国库相比,但也不少了,用以恩泽对待,那是绰绰有余。
而且再加上了朱应的酒坊,那或许会让这生意更上一层楼。
“王爷。”
“老臣有一言。”
赵勉站出来,老脸上带着一种凝重之色。
“赵尚书请说。”朱应一抬手,看向了赵勉。
“或许将沈家产业规整于皇家产业之后,能够供养皇族,甚至能够以赏俸供养应天百官,可如若真正恩泽天下百官,那或许皇家产业赚取不少,可面向天下官吏而言终究是杯水车薪。”
“再而。”
“还有朝廷针对宗族的供养,洪武二十三年供养宗族就耗费了两百万两,未来供养的银两会更多,或许整个皇家产业供养宗族都不够了。”赵勉脸色凝重的说道。
今日既然朱应已经将国策乃至于恩俸都说的如此明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