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昭告天下,震动!
第326章 昭告天下,震动! (第2/2页)对此。
朱元璋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这一次。
国策施行可谓是真正的重磅。
待得昭告之日,必然是要载入史册的一日。
“对了。”
“昨晚有没有试试我给你们的丹药?”朱应笑着问道。
提及此事。
朱元璋与朱标相视一眼,脸上都是带着一种惊讶之色。
“雄英。”
“那药散真的是你亲手调配的吗?”
“昨天晚上泡了那药浴,开始的时候的确是剧痛难忍,可到了后面却是格外舒畅,而且在服用了那什么固元丹后,昨天晚上咱竟然一晚上睡得格外踏实。”
“咱已经有几年未曾睡得这般踏实了。”朱元璋十分兴奋的说道。
“爹。”
“除了睡得踏实,难道你不觉得浑身轻松了不少,而且力气都增大了?”朱标又补充道。
听到这。
朱元璋施展摆动了一下手臂,活动了一下身体,然后点了点头:“好像也是。”
“雄英。”
“你调配的真的是普通的药吗?”
“这可不简单。”朱标意味深长的问道。
“恭喜二位,武道炼体已经入门了。”
“只要以后再配合这锻骨散修炼,强身健体不在话下,长命百岁也不在话下。”朱应笑着说道,并没有说的太过详细。
“得了。”
“这小子就喜欢卖关子,别去问。”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言下之意。
也是让朱标不要细问,毕竟朱应也是有着自己的秘密的。
“好了。”
“今天我该做的已经做了,我还是要准备皇家产业的事情去了。”
“摊丁入亩的事情就交给皇上了,没有其他要事可不要来找我。”
朱应笑了笑,对着朱元璋躬身一拜,随后便潇洒的向着殿外转身离开了。
“你这小子。”
朱元璋看着朱应,无奈的摇了摇头。
不过在朱应离开后。
“标儿。”
“雄英将他该做的事情,该提的国策已经做了。”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事情了。”朱元璋沉声说道,十分严肃。
“放心吧爹。”
“雄英都已经将国策拟定到了这等地步了,如若我还不能施行下去,那就是儿子的无能了。”朱标也是立刻说道。
……
虞怀王府!
大殿内。
“少爷。”
“按你的吩咐。”
“淮西众将散出去的田亩七成被我以皇家产业之名收下了。”林福恭敬向着朱应禀告道。
“两日之后,还会有很多的田亩会抛售出去,你用皇家产业继续收购,多多益善。”朱应交代道。
“老奴明白。”林福点了点头。
“接下来。”
“就看看这大明天下有多少人是头铁的了。”朱应脸上浮起了一抹冷笑来。
时间眨眼即过。
对于应天城而言。
这两日。
原本掌握着许多田地的官吏,乃至于权贵,纷纷将名下的田地卖了出去,而且价格也都远远低于平常的数倍,这也让应天城内许多百姓都是诧异不已。
为何忽然间有此转变。
但今日。
一切的谜团都将揭晓。
自礼部府衙内。
一百禁卫军亲自护送,礼部代理尚书刘璟手捧着盖印的告示,向着应天城内的宣诏之地而去。
禁卫军开路,更是有礼部诸多官吏随行,这一阵仗自然是引得城中百姓纷纷汇聚。
“礼部尚书刘璟大人,尚书亲出,这真的是要发生大事了啊!”
“是啊。”
“这两日来,应天的许多大人物都在疯狂抛售着名下的田地,价格很低,几乎都腰斩了,这其中必是有缘由的。”
“难道是与田地有关的大事不成?”
“肯定是了。”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那些大人物抛售田地肯定是因为此,而且拥有太多的田地似乎不是好事,要不然他们可不会抛售出去。”
“的确如此。”
“肯定是要出大事了,我们还是跟上去看看吧。”
“当今礼部尚书亲自宣诏啊。”
……
随着刘璟从礼部府衙出去,一路上吸引了不计其数的百姓。
这也让刘璟一路行进汇聚的人越来越多,除了保护的一百禁卫军外,还有京都军也被调动,用以开路,在两旁维持秩序。
今日之昭告。
关系未来大明的国运昌隆。
礼部自然是格外的重视,而刘璟作为刘伯温的儿子,自然也是心系家国,在朝堂上的大臣之中,少数的人不曾拥有太多田地,而刘璟就是其中之一。
他自然也看得出这摊丁入亩国策对大明而言有多重要。
一路行进。
终到了宣诏之地。
此刻。
大批禁卫军,京都军护持此间。
刘璟已经站在了宣诏墙所在。
今日。
礼部甚至还专门搭建了一个高台。
“大明的子民们。”
“吾,礼部尚书刘璟。”
“今日奉皇上旨意,特来宣诏,此诏不同以往,乃是有关吾大明税收之策根本改变,恩泽吾大明天下万民。”
“此事落定,定为国策。”
“此国策,乃吾大明皇嫡长孙,虞怀王朱雄英所奏,所定,所施。”
刘璟站在了高台之上,展望着周围汇聚的无数百姓,大声道。
随着此话落下。
整个宣诏之地的百姓全部都变得期待起来,充满了好奇。
这一次朝堂上的变故,或许是消息宣诏百官之后最为保密的一次,因为这关系到了他们所有人的利益,为了将手中的田地卖出去,自然是不能泄露出去,这也成了共识。
所以这两日来,真正有关于国策施行的消息未曾真正传开。
此番刘璟这个礼部尚书亲自宣诏,规格从未有过。
自然可以看出此番国策绝对是影响天下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刘璟举起了手中的圣旨,大声宣读。
“草民恭听皇上圣言。”
随着圣旨拿出。
整个周围的百姓全部都跪倒了一地,无不恭敬以待。
“昔日咱立国之时,以国士之恩待开国勋贵,以惜才之恩对待吾大明才子。”
“然。”
“经皇长孙所奏,咱方知此弊将断吾大明国运,乱我大明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