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2 小小千户
0682 小小千户 (第2/2页)李士实有心贪图裴元多许诺的银子,半真半假的试探道,“贤弟,宝钞已经跌了上百年了,那是那么容易让咱们赚到好处的,别到时候折了本钱。”
裴元知道李士实的疑虑,自信的说道,“放心好了,就算这宝钞的价格折价再折价,以小弟的家财,套出几万两银子也不成问题。”
“不至于拿不出给大都宪的钱。”
李士实总觉的这小登没憋什么好屁,当下也不敢直接接下来,而是说道,“且待老夫回去想想,明日再给你答复。”
裴元低声对李士实道,“小弟这次回京还有其他的事情,现在还不好露面,就先送到这里吧,大都宪见谅了。”
李士实只觉的一头雾水,感觉眼前的小登,更是如在雾中、云中。
等李士实走的远了,萧通才有些不解的凑上来对裴元道,“千户,怎么感觉李士实这次硬气了不少。”
裴元斜了萧通一眼,“你也看出来了。”
说着,给萧通解释了一句,“天子让宁藩世子来替他司香,李士实不嚣张才怪。”
萧通闻言越发不解了,“我看天子还年轻,怎么早早的就让藩王世子入京。”
裴元抄起了手。
这件事的始末嘛,裴元还真知道点。
无论是历史上的“宁藩世子司香事件”,还是这条时间线的宁藩世子提前进京,都有着深刻的逻辑。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件事着实有些离谱。
毕竟古代就讲究一个“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别说古代人了,就连后世人对祭祀的特殊意义都很敏感。
那么为什么朱厚照会让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宁藩世子,充当这个司香人呢?
莫非朱厚照太过顽劣,不理解其中的意义?
并非如此。
因为朱厚照不但这么干了,而且下旨的时候还特意使用了“异色龙笺,加金报赐”的规格。
这个规格,在大明就是太子监国用的标准规格!
也就是说,朱厚照的这个行动,基本上就宣告了让宁藩世子前来监国。
听到这里,或许后世人更觉得离谱了。
朱厚照是独苗,但是成化天子可不止朱佑樘一个儿子啊。
比如说湖广的小小万寿帝君,和朱厚照的血脉就很亲近,完全可以成为更合适的继承人。
可是宁王世子呢,别说朱厚照的血脉远近了,他甚至连永乐皇帝的血脉都不是。
那么宁王世子是如何力克所有竞争者,得到了朱厚照的青睐,以“异色龙笺,加金报赐”的规格堂皇入京司香的呢?
答案就是,以往的前人都在嘲笑朱厚照的荒唐,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
按照原本的历史线,这件事发生在正德十一年。
那就来说说正德十一年有什么特殊的时代背景。
在正德十一年的时候,朱厚照成功的借助产生的弱势内阁,加强了对边军的掌控。而且不顾自身安危,跋涉于北方的每一个重镇。
在此期间,异常凶猛的蒙古小王子不断的侵袭着北方边境,杀死礅堡的士兵,抢掠着边境的百姓,甚至一度从山西破关而入,攻击接近河南的地方。
于是,朱厚照下定决心,要和蒙古小王子进行决战!
在决战之前,朱厚照充分做好了自己可能会死,甚至重蹈英宗覆辙的心理预期。
但是,他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
大明后续面对的局面,甚至可能比土木堡之后还要艰难。
所以朱厚照才会在决战之前,精心挑选出了宁王世子作为继承人。
第一,宁王的儿子已壮,不会被朝臣太后挟制。
第二,宁王封地远在江西,一旦决战失败,北方被入侵,宁王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意愿组织抵抗。
第三,宁王在南方诸王中不但年长,而且威望很高,能够镇压宗室,避免大明因为争夺皇位而陷入分裂。
所以,朱厚照在决战之前放弃血脉更近的兴王一脉,选择更有机会让大明存活宁王一脉,其实是带有一定的悲壮色彩的。
这个天子在北疆为大明决战的时候,连自己会死的事情,都考虑周全了。
后人又有什么理由去戏谑、轻慢他所做出的牺牲呢。
面对那些涂涂改改的历史,又有几人能读懂朱厚照“以异色龙笺,加金报赐,让宁王世子司香”的操作呢。
好在最后朱厚照打赢了,把这次正德元年以来的连续入侵彻底干回去了。
那个侵略如火,强横一时的蒙古小王子再也没有出现。
等到新的蒙古小王子骑马肆虐在北京城外时,城里的君王已经换上了那个被后世吹成第一聪明人的道君皇帝了。
可惜的是,朱厚照这搏命的布置以及这个储君方案,在打赢之后也迎来了反噬。
在朱厚照迟迟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大量的朝臣认可这样的安排,纷纷提前投靠了宁王。
其实以这些前提,来重新审视群臣对宁王的依附、以及宁王的造反、朱厚照的平叛、甚至朱厚照最后的身死,是不是就有着全新的视野呢。
至于当前时间线,为什么会把让宁王世子司香这件事提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裴元自己的锅。
裴元当时为了打击张家二侯,算准了张太后要对付夏皇后。
于是故意让李士实在朝议放出诱饵,引来张太后的雷霆一击。
这让裴元轻易的向夏儒父子展示了自己的力量,逼迫他们进一步的投效,顺带的也让天子迁怒了张家二侯,打击了张家二侯的气焰。
张太后成功的让皇帝和夏皇后这对夫妇颜面扫地,也顺利的找到了理由将夏皇后移宫,变相的将夏皇后打入冷宫之中。
但是这也掀开了朱厚照最后的遮羞布,让朱厚照再也没有拖延下去的借口。
也是在那之后,朱厚照被迫正视了这个问题,明白想要放手整理军备,不在继承人上的事情上有个交代是不成的。
以朱厚照的聪明卓识,百般权衡之下,依旧是如同历史上那样,看中了宁王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