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工程师
第430章 工程师 (第2/2页)什么嘛,那完全就是电视机,甚至他还把“苏尔”的logo写上去了。
学生们怀疑老师根本没碰过电脑,所有的计算机知识都是从书上死记硬背下来的。
“不认真学,如果你按错了键怎么办?”老师避重就轻,反问道。
这样的回答,让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好奇心锐减,连带着听课的兴趣都慢慢流失。
正在窗外看着的阿卡什,不禁叹了口气。孟买到底还是差了硅谷太多,大部人连电脑都没见过,老师也一样。
好在工程师的时代快来了,西方对千年虫的出现感到日渐恐慌,人们认为千年虫会在千禧年到来之时引发巨大灾难。
这种恐慌为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们,提供了工作机会。
从前两年开始,美国向印度工程师发放了数以万计的H1B签证。
在美国于印度设立的办事处,人们通常要工作到深夜,目的是与美国的工作时间保持一致。
还有半年多时间就是千禧年、新世纪,那种紧张似乎越发的迫切了。
且不说千年虫到底会不会产生危害,它为世界带来了“网络公司”潮是事实。
这种潮流依然需要计算机技术人员,他的学生们多多少少会享受到一些红利。
此时人们已经迎来了“班加罗尔化”的后端办公室工作,换言之,就是美国把任务外包给印度。
运气好的话,这些学生会们会摇身一变,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印度工程师。
这是一种自由职业,一种无论是在印度后端办公室,还是在西方实体店都随处可见的职业。
在西方尽管人们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被外包出去,偶尔会爆发动乱,但印度工程师依然被视为典型的少数群体。
他们被划分到郊区犹太人的地盘,如新泽西的爱迪生市,并且在大部分社会生活中也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
白人很少会找他们的麻烦,因为后者没有威胁,工作效率也相对较高。
阿卡什又想到了自己在美国的那段时光,在进入硅谷之前,他可是有过“苦干”的经历。
刚开始学习编程技术时,他去了伊利诺伊的罗克福德城。
他所居住的公里还住着另外7个印度人,他们都在科尔曼公司工作。
罗克福德是伊利诺伊的第三大城市,位于美国中部,工业用机械工厂和家具工厂为罗克福德带来了繁荣的景象。
然而,和其他工业制造中心一样,这里的不少工厂都相继倒闭了。生产活动逐渐转移到亚洲,因为那里的劳动力相对低廉。
当阿卡什到达罗克福德时,这座城市已经进入了萧条期。
阿卡什并不知道罗克福德经济已经萧条,虽然这里让人觉得“无所适从”、”寒气逼人”而且“地方不大”,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学会了如何在美国谈判,也了解到美国是一个“低语境文化的国家”。
这和印度恰好相反,在孟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很多种方式。
但是在美国,人们交往的基础是共同利益。
美国人聚在一起总有一个原因,比如工作,人们在互动中关心的是他们为什么而在一起,如此而已。
阿卡什在美国的时候请了一个女佣打扫房间,他发现这里的女佣跟印度的很不一样。
印度女佣会很期待雇主坐下来跟她聊聊天,但如果在美国这样做,那个女佣也许不会理他。
这让阿卡什很别扭,最后每当她进屋打扫,他就戴上耳机听随身听。
好在他坚持下来学有所成,之后顺利去了硅谷。
就是不知道,印度什么时候会有“网络公司潮”出现。
不管是做培训,抑或是做外包,都很难有那种创业激情在。
阿卡什索然无味的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这些工作都不得劲。
窗外的马路依旧嘈杂、人来人往,这一片都是计算机培训机构,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如今阿猫阿狗都开起了计算机课。”走在脏乱的巷道间,桑吉夫吐槽道。
“孟买的贫民窟多得是想学计算机编程的年轻人,对这些出身贫寒却天资聪颖的孩子来说,正如拳击或篮球之于哈莱姆的黑人少年,计算机是孟买的新一代得以改变命运的媒介。”
卡鲁纳拨开挂着的“光明计算机课程”招牌,低头在廊檐下穿过。
他和桑吉夫都是太阳传媒的高管,负责电视台业务。
结果这两天突然接到老板的指示,要寻找真正懂技术的编程专家。
他们听说这里有个从硅谷回来的海龟,于是亲自登门拜访。
当得知消息的阿卡什从办公室出来时,卡鲁纳他们只说了一句话。
“你是打算在这鬼地方教一辈子书,还是跟我们去改变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