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医路深耕,青春逐光
第12章 医路深耕,青春逐光 (第1/2页)在那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林婉芍与苏不凡之间那如潺潺溪流般的情愫,虽未戛然而止,却也在生活的悄然推动下,暂入一段舒缓的节奏。他们如同两颗各自闪耀的星辰,在彼此的轨道上,怀揣着心中炽热的梦想,继续坚定地前行。
林婉芍一心扑在提升医术与守护村民健康的使命上。在这物资相对匮乏、娱乐极度稀缺的七十年代,没有电视里五彩斑斓的画面,没有广播中娓娓动听的故事,夜晚总是被寂静深深笼罩。结束了一天忙碌的看诊工作,林婉芍拖着疲惫却又坚定的身躯回到卫生所。昏黄的油灯如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吞噬。但这微弱的光,却是林婉芍探索医学奥秘的希望之光。
她常常在这灯下,摊开那些泛黄破旧的医书。纸张因为反复翻阅,边角已然磨损卷曲,可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林婉芍深知,只有从这些古老的典籍中汲取精华,才能在面对村民们形形色色的病痛时,做到游刃有余。
一天夜里,林婉芍正对着一本关于针灸疗法的古籍愁眉不展。书中记载的一种独特针法,理论上精妙绝伦,据说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治疗顽固的风湿病症有着神奇的效果。林婉芍一心想着,若能掌握这门针法,便能为被风湿折磨多年的李大爷减轻痛苦。李大爷每到阴天下雨,膝盖、手肘等关节处便疼痛难忍,连走路都变得艰难。林婉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反复研读着书中对针法的描述,试图在纸上勾勒出详细的线路图。然而,无论她怎么努力,总觉得有些地方模糊不清,难以参透。“这关键的进针角度到底该如何把握呢?”林婉芍喃喃自语,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
就在她绞尽脑汁、近乎绝望之时,突然灵光一闪,想起自己曾在另一本医书中看到过类似的针法案例。她如获至宝,立刻起身,在那堆满书籍的角落里翻箱倒柜。灰尘在灯光下飞舞,呛得她连连咳嗽,但她丝毫不在意。终于,她找到了那本破旧不堪的医书,迫不及待地一页页仔细翻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书的角落里,她找到了相关记载。对比两本书的内容,林婉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进针的角度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微调。她兴奋得差点跳起来,赶忙在纸上重新绘制线路图,一边画,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反复揣摩其中的奥秘,直至完全掌握。
为了确保针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林婉芍决定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她深吸一口气,拿起一根细长的银针,手微微颤抖着。毕竟,在自己身上施针,需要莫大的勇气。但一想到李大爷痛苦的神情,她咬咬牙,按照刚刚研究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将银针缓缓刺入穴位。一阵轻微却又尖锐的刺痛传来,她强忍着不适,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她仔细感受着针感的传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着手法。经过几次尝试,林婉芍终于熟练掌握了这门针法。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林婉芍疲惫却又充满希望的脸上。她早早地来到李大爷家。“林医生,你又来啦,每次都麻烦你跑这么远。”李大爷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看到林婉芍,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眼中满是感激。林婉芍笑着回应:“李大爷,您别跟我客气。我最近研究了一种新针法,说不定能治好您的风湿,今天想给您试试。”李大爷一听,眼中瞬间燃起希望的火花,激动地站起身来:“真的吗?林医生,那就全靠你了,我这老骨头被这病折腾得实在够呛,晚上疼得都睡不着觉。”
林婉芍让李大爷在炕上躺好,仔细地为穴位消毒后,将银针准确无误地刺入穴位。施针过程中,她全神贯注,密切观察着李大爷的反应,根据他的感受不断调整着针法。李大爷刚开始还有些紧张,双手紧紧抓住炕沿,但随着针感的逐渐传导,他惊讶地发现,疼痛似乎减轻了许多。“林医生,好像真的有效果,没那么疼了!”李大爷惊喜地说道,脸上的皱纹都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喜悦而舒展开来。林婉芍笑着回答:“李大爷,这才第一次施针,后面坚持治疗,肯定能好起来。”
在林婉芍的悉心治疗下,经过一段时间,李大爷的风湿痛明显好转。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每到下雨天就只能躺在床上,靠吃止痛药来缓解痛苦。如今,他不仅能自如地行走,还能帮着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李大爷逢人便夸林婉芍医术高明,对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们看到李大爷的变化,对林婉芍更是敬佩有加。他们深知林婉芍为了大家的健康,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于是,经常有村民自发地给林婉芍送来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或是攒了好久的鸡蛋。张大娘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从鸡窝里小心翼翼地捡起几个还带着余温的鸡蛋,用手帕包好,送到卫生所。她拉着林婉芍的手,心疼地说:“林医生,你为了我们没日没夜地操劳,这些鸡蛋你拿着补补身子。”林婉芍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中满是感动。还有隔壁家的王大哥,每次从地里干活回来,总会摘些鲜嫩的蔬菜,送到卫生所门口,也不多说什么,放下就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让林婉芍感受到了村民们质朴而真挚的情谊,也更加坚定了她为村民服务的决心。
与此同时,苏不凡也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耕耘。虽然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这丝毫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他利用自己在村里良好的人缘,四处打听,从各种渠道搜罗各类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医学、农业、文学等多个领域,每一本都如同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