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崇祯又要当爹了!
第四百一十二章 崇祯又要当爹了! (第1/2页)哪怕这些事情朱慈烺之前并没有考虑到,但是在左良玉看来,这一切都早在朱慈烺的计划之中了!
嗯.
此时此刻,朱慈烺的强大真的全靠左良玉的想象了
当然,这个时候左良玉说的完全都是实话,没有丝毫虚假!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左良玉心里确实十分不爽,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即将到手的珍宝突然被人夺走了一般。
毕竟张献忠和李自成明明就在自己眼前,只要再努努力就能拿到他们的人头,实现梦寐以求的国公之位,这到手的鸭子怎么能飞了呢?
可就在昨天半夜,他独自坐在营帐中突然又想到了这件事,然后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害怕。
要知道大明的国公本就不多,只有寥寥十几位,经过两百多年的传承之后剩下的就更少了。
那些能当上国公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有天大功劳的人,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的功绩至今传颂不衰。
反观自己,虽然之前确实把张献忠和李自成逼到了绝境,甚至差点拿下他们的人头。
但话说回来,这次的功劳真的全是他自己的吗?
左良玉清楚地知道,要是没有前面两波明军的消耗,他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打败农民军!
他左良玉是有功劳,但功劳绝对还没到能封国公的地步。
要是真以此封了国公,别说京城的文武百官会针对他,估计现在还在汉中的这些文臣武将也会弹劾他。
另外,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次战争最大的功劳应该是眼前这位太子爷。
左良玉心中清楚,正是因为有朱慈烺在这场战争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这才使得他们能够如此轻易获胜。
他左良玉要是真的以此当了国公,岂不是说他的功劳大过了太子爷?
这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
他一个收尾的,功劳怎么能大过运筹帷幄的太子爷呢?
这他妈是不要命了吗?
一想到这里,左良玉只觉得心中一阵恐惧,仿佛有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的身上让他喘不过气来。
因此左良玉一夜未眠,只在天色快要大亮的时候这才眯了一会儿。
醒来之后,左良玉就急忙从床上爬起来,简单洗漱了一番,便匆匆赶来见朱慈烺。
他一路上脚步匆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那就是彻底把话说开,避免在太子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毕竟太子可是未来的皇帝,这要是不小心得罪了未来的皇帝,那他可就真的完蛋了!
不过很明显,左良玉真是想多了,因为有些事情,就连朱慈烺自己都没考虑到。
虽然在原本的历史里,左良玉不是什么好人,他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百姓和朝廷的利益。
但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投降建奴,至死也算是大明的臣子。
所以朱慈烺还是愿意给他一次机会的,而且很明显,左良玉也把握住了这次机会。
又安慰了左良玉几句后,朱慈烺便送走了他。
看着左良玉远去的背影,朱慈烺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在这个乱世之中人心复杂,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学会驾御各种人才,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左良玉就是很好的例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朱慈烺并没有着急返回京城。
因为这边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
比如贵州那边的事务需要大军在此镇守,才能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因为汉中远离京城,之前朝廷推行的全新的税收制度在这边以及周边几个省份落实得并不完善。
许多地方的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对税收政策阳奉阴违,导致百姓负担沉重,这完全违背了朱慈烺原本的意愿。
朱慈烺刚好可以借此机会在周边几个省份推行朝廷的新税收政策。
二十万大军驻守在此,他倒要看看还有谁敢阳奉阴违!
又过了几天。
这天晚上的夜空格外宁静,繁星点点,如同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朱慈烺正准备入睡,突然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紧接着,马宝的声音突然想起。
“太子爷,辽东送来了八百里加急!”
辽东的八百里加急?
朱慈烺听到这话,瞬间来了精神,也不怎么困了。
毕竟只要和辽东扯上关系的事情朱慈烺都是极为关注的,特别是这种八百里加急。
只是不知道辽东那边出了什么事,难道是皇太极死了?
朱慈烺的脑海中瞬间闪过这个念头,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胡思乱想间,朱慈烺开口说道:
“让送信的人进来。”
说完这话,他随意披上一件长袍便走了出去。
守在门口的侍卫见状也连忙跟了出去,他们手中拿着灯笼,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为这紧张的氛围增添了一丝温暖。
不多时,朱慈烺就在半道上见到了那个送信的信使。
只见那信使风尘仆仆,脸上满是疲惫之色,身上的铠甲也沾满了灰尘,显然是一路急驰而来。
见到朱慈烺,信使赶忙下跪行礼:
“末将参见太子殿下。”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疲惫和敬畏。
朱慈烺摆了摆手,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道:
“起来吧,奏疏在哪里?”
那信使二话不说,当下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袱,然后递了过来。
一旁的李虎顺势接过,打开层层包装之后,这才将最里面的一封奏疏递给了朱慈烺。
朱慈烺立刻打开奏疏,只一眼,他的心就狂跳起来!
因为他猜对了,皇太极真的死了!
压制住内心的狂喜之后,朱慈烺继续往下看,当看到皇太极死后依旧是福临继位时,朱慈烺多少有些感叹。
本来他以为伴随着自己穿越,建奴那边的状况或许会有所改变,结果没想到还是自己想多了。
建奴的情况居然是完全按照历史发展进行的,豪格最终还是没能继承皇位,继位的依旧是福临。
不过这对大明而言,毫无疑问是件好事,因为一个年幼的皇帝必然会导致建奴内部权力动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