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集 (第1/2页)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第六页是讲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作用,就是我们动一个念头,就会有很多很多差别的果报在心中显现。在净土当中,我们在内心的修行这一方面,我们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就是要破恶,对治三界的烦恼,使令我们三界的业力降低;第二个能够栽培往生的业力,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生善。这两种,一方面破恶,一方面生善。
这个破恶,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这个念头,一天当中这种数数现行的念头,这是很重要的势力。说这个念头,你每天都起这个念头,你一天当中一定会起这个念头,或者是贪、或者是痴、或者是慢、或者是疑,因为每个人过去所栽培所熏习而不同;但是你每天要有一种审察的功夫,就是回光反照。就是说,诶,我们每天都有这个念头出现,你就要注意这个念头了。就是这个念头在你心中,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势力了,临命终时会要你的命的就是这个念头。因为这种数数现行的念头,它都是强大的势力,那是一个熟境界。所以说,我们除了平常每天数数熏习清净念头以外,你还要注意去破坏这个恶念的势力。
否则你一方面增长恶势力,一方面增长善势力,你善的势力肯定抵不过你的恶势力;因为恶势力是一个熟境界,我们善的信、愿、持名是一个生疏的境界,今生才栽培的,那肯定抵挡不过它。那临命终的时候,「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临命终起恶念,那就随业流转,全体就是三恶道的法界。
所以说,我们平常要经常反省自己:我今天动了什么念头?每天观察。如果观察自己每天都经常起这个恶念,那你就要注意了,你就要很认真的面对它。不只是强迫自己不去犯,你要去观察这个恶念的过患:我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流转?为什么每一次受生都累积这么多的老病死的苦恼?就是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虽然让我随顺自己的习气,暂时得到安乐,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暂时的安乐,但是使令我长劫的受苦。
当你去思惟它的过患,你痛苦的根源就是由于这个念头而来。你呵责它,然后对治它,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佛法很多的法宝,直到这个念头不再活动为止,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明体」,表面上是讲本经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体,事实上这个体是十法界的自体,十法界所依止的自体,就是现前一念心性。
好,我们看第三、明宗。那这个「宗」分成两段:第一、统论宗义,第二、正明经宗。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第三、明宗」,这个「宗是」一个「修行」的重要途「径」,就是修行主要的途径,「宗」就是修行的主要方法。「会体」之「枢机」,契「会」我们这种清净「体」性的「枢机」,这个「枢机」就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而万行之纲领」,一切修行法门的大纲。这个「纲」是一个大的绳子叫纲,「领」就是衣领,这个万行的一个纲领。「提网则众目张,契领则襟袖至。」打渔用的网子,我们把大绳子一提,这个「众目」(这个目就是小绳子)就能够顺利开张了。「契领」,我们拿一件衣服,把这个领子一拿起来,它的「襟袖」就能够自然显现,所以「体后应须辨宗」。这个「宗」主要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前面的体性是现前一念心性,是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一个亲因缘;但是这个心性怎么能够显现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呢?必须有增上缘,有加行。前面是讲理论所依止的理性;这个地方就讲修行的方法,是假借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显现极乐世界?是这个意思。
正明经宗
「正明经宗」分两段:「略标三资」跟「广释三资」。先简略的说明三资粮的名称跟相互的关系。
略标三资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本经当中说:我们要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有三种的法门:一个是「信」,一个是「愿」,第三个是「持名」,是本经主要的修行方法。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非信不足以启愿」,如果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功德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不相信我们能够往生,那当然不可能发愿、不可能有坚定的愿力。没有坚定的「愿」力,我们就不可能去执持名号、不可能去力「行」。没有力行,那就不能「满足」我们所发的「愿」,也不能「证」我们「所信」,当然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不能满愿、就不能够证明我们所相信的事实。这个信、愿、持名它是有相互的关系,由信而引生愿,由愿引生行,由行又增长我们的信愿,这是一种相互的增上关系。
在本「经」的结构,释迦牟尼佛介绍本经是「先陈依正」,先讲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先讲果地的功德,能使令我们「生」起「信」心;讲完以后,再「劝」我们「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陀讲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干什么呢?就是要我们放弃娑婆世界,发愿到极乐世界,要我们「发愿以导行」。
第三个,怎么去呢?我已经发愿到极乐世界,应该修习什么资粮呢?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资粮,而是要修习「持名」的资粮,你要不断的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往生的正因,「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本经当中蕅益大师的科判,就是以信、愿、持名这三大科,来总持本经的「正宗分」。
这是一个「略标」;再看「广释」,「广」泛的解「释三资」粮。先一个「总标」,先「标」出三资粮的名称: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这个「信」,蕅祖讲得很广泛、很详细,有「自他、因果、事理」三对的差别,这个我们待会再说明。
这个「愿」呢,蕅益大师这个愿有两门:一个是「厌离娑婆」。你要能够修观,这个跟修观有关,修观来对治对娑婆世界的爱取,使令你内心深处,能够真实的厌离娑婆世界。看这个娑婆世界──这种别人的风光、荣华富贵的境界,你内心当中不当一回事;你内心当中有这种无常、无我的智慧,能够观察娑婆世界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真实的厌离娑婆。另一方面「欣求极乐」,你要栽培对极乐世界欣求的心。这个是「愿」这一部分。
「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修行上,本经的修行不讲六波罗蜜,是讲「执持名号」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本经的行门。这是一个总标,先把信、愿、行三资粮的内涵标出来,这以下就详细的解释。别释
释六信
先看「信」,有六个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个「信」的内涵,在唯识学的定义说:
这个「信」是「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凈为性。」
这个信当中所强调的,是要对三宝的境界。就是对三宝的「实」,它存在的真实性,这真实有佛陀吗?真实有法吗?真的有涅槃吗?真实有僧吗?对三宝的存在性,能够「深忍」,能够忍可随顺,你内心当中同意这件事情,叫做「实」,对它的存在性的一种忍可随顺。
「德」,对三宝的功德能够「乐」,深忍乐欲这个乐,好乐欢喜。说这三宝有很多的功德,但是我一点都没有欢喜心,跟我没关系,那不能讲你对三宝有信心,不能这样子讲。就是你对于三宝的功德好乐欢喜,叫做「德」。
第三个「能」,你对三宝的功德,你相信你能够成就,有一种欲,你有希望成就的一种欲望。你对这种三宝的功德,你内心当中也可以成就,不是佛陀才有,也不是菩萨才有,这是经过修行有可能性会成就的,叫做「能」,对这种成就的可能性的一种信心。所以说这个一般的信心是对三宝的实、德、能的深忍乐欲。
但是在净土上来说,它的功德是比较单一、比较专,不是那么广泛的攀缘三宝的境界,它是就着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功德,是针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功德,对于这种功德的实、德、能,深忍乐欲。这当中有所谓的实、德、能,刚好配这个六信。
我们先看它「实」的部分,就是极乐世界的存在性、它真实的存在性,先看信事、信理。这个事理是对于「实」真实的存在。说极乐世界是存在,它存在在哪里呢?对它存在性的一个信心,有事、有理,我们先看「信事」: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这个「事」指的是缘起的事相。我们这一念心有各式各样的业力,这个业力的熏习,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有地狱的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天的法界,这个事相叫做「事」。我们在事相上要深信:我们「现前一念不可尽故」,随着这一念内「心」的染净,就显「现十方世界」,也是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因缘的事相要相信「实有极乐国土」,真实有那么一个国土,这个国土是在「十万亿土外」,而且是「最极清净庄严」,这个国土「不」是「庄生」的「寓言」,不是庄子所说那些捏造的寓言故事,「是名信事」。
这是在破除我们执理废事。不像禅宗,禅宗的大德他也读《阿弥陀经》,但是他解释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他说:其实没有极乐世界存在。没有极乐世界,那佛陀在《阿弥陀经》讲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这怎么说呢?禅宗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你一念心清净,就是极乐世界,当下就是极乐世界;你一念心染污,你就是回到十万亿佛土,又回到娑婆世界。说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是一念心迷悟所安立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只是一个表法。
当然理上讲这样是对的,但是这叫执理废事。你不能否定真实有一个阿弥陀佛,他真实发了愿,而真实积功累德,创造了这个极乐世界,这个不容许否定。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说:「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是在事相上,我们要真实的相信──真实有这么一个世界存在,就像我们相信有真实的地狱存在一样,这个叫做「信事」。所以说,极乐世界的存在,在事相上是在十万亿土外,这是我们要相信的。第二个「信理」: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
在「理」性上的相信,我们相「信」这个「十万亿土」外的极乐世界,它也不出我「现前一念」的明了「心」之外。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是周遍法界的。「实无外故」,离开我这一念心,没有万法可得。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从作用上,我们这一念心的业力,我们有五戒、十善的因缘,使令我们现在变成一个人的五蕴,我们所受用的这种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人的果报;其他的果报就隐没不明显,其他的九法界不明显。
但是没有显现不表示不存在,就像我们灯光有十个灯光,我们打开其中一个灯光,不表示其他的灯光就不存在,它随时有可能会显现,只要这个因缘具足了,这个灯光就会出现。所以说,虽然我们现在所受用的因缘是人的五蕴;但是从本体上来观察,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性」是「实无外故」,是周遍法界,所以「十万亿土」是存在我们心中的。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全事即理」,极乐世界这种功德事相,不离开我一念心,这个「理」者,一心也。「全妄即真」,虽然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相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种「妄」相不离开真实,所有的「修」德不离开「性」德。「全他即自」,这个「全他即自」就是关键了。这里的「他」指的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极乐世界的功德──极乐世界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自」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所具足,说:极乐世界的功德是我内心本来具足,它本来就存在我内心当中,「全他即自」。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个观念我们怎么去理解呢?「全他即自」,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怎么会存在我的心中呢?这个道理怎么说呢?因为我的「心」是「遍满」,「佛」的「心」也「遍满」,那遍满跟遍满之间,当然是互相含摄。讲一个「譬」说:一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灯」光,当然佛陀的灯光特别的广大光明,我们凡夫的灯光(这个人的果报)比较小,虽然有这个因缘果报的差别,但是不能否定「光光互遍,重重交摄」。我们不能否定──我们的灯光也到佛的灯光去,佛的灯光也到我们的灯光来,这是「不相妨碍」的。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说:「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的众生。」说我这个凡夫啊,业障深重,有很多很多的业障,长久在三界里面流转;但是,我可也是存在弥陀心中,所以弥陀加持我是可能的。「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阿弥陀佛虽万德庄严,在十万亿土外,但他可也存在我心中,所以我要忆念他,弥陀也马上知道。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从体性来观察是不二的,所以感应道交。
极乐世界的存在性,从事相上我们可以理解,在十万亿土外;在理性上,它存在我们心中。这个存在我们的心中,破除我们对距离的一种罣碍。有些人说:我们应该要往生到弥勒净土去。为什么呢?因为弥勒净土在三界比较近;这个极乐世界不得了,在十万亿佛土外,一个阿罗汉的神通只能够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这十万亿佛土连阿罗汉都不能去,我们怎么能够去呢?那么遥远!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那么无助,哪有人那么大的心力,能够超越十万亿佛土到极乐世界去呢?你不如就近到弥勒净土去。他提出这样的看法。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不合乎缘起,是心外求法。因为十万亿土它不就是存在我们的心中吗?这个距离绝对不是障碍,障碍的是我们心中的疑根。我们心中怀疑自己不能去,那正是障碍的所在。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剎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你看屈伸臂顷!可见这个距离不是障碍,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够感应道交。
所以说,当我们知道极乐世界存在我们心中的时候,这个能够破除我们对距离的障碍。我们感觉到:极乐世界跟我们不是那么的遥远,它存在我们的心中,是我内心本具,是我念念念佛的时候,念念的显现。这时候我们修行,不会老是攀缘这个十万亿土外的极乐世界,我们心能够不向外求,回光反照我们这一念本具的心性:我这一念明了的心性,本来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假借念佛的因缘,念念的开显。所以这个「信理」也是很重要的,极乐世界存在我们心中。这个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也就在这个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