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3集 (第1/2页)《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页:
二、正解经文
蕅益大师解释本经,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五重玄义」,第二部分是「正解经文」。
「五重玄义」当中讲到了「名、体、宗、用、教」,用五层玄妙的义理,来解释本经。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体、宗、用」。这个「体」,就是本经当中讲到差别现象的理体,这个「体」是指现前一念心性。具足来说,现前一念心性不但是本经的理体,它也是十法界染净差别的理体。古德有一句话说: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
当我们摄用归体来观察的时候,是「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就是说从摄用归体的角度来说,这个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是依止现前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这个明了的心性。这种心性,从体性上来说是无差别的,它是一个明了而寂静的功能。但是当我们起作用的时候,「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它就随顺染净的因缘,就创造了十法界的差别果报。
从这个体性当中,就会开展出所谓的「宗」跟「用」。就是说我们依止一念心性,去信、愿、持名,也就依止一念心性,念念之间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谓的往生不退。这个就是在「五重玄义」当中所讲的这一些基本观念,讲到一心创造十法界的因果。不过从因果的角度来说,本经所强调的是一种清净的因果,是一个净土的因果,偏重在净土的因果。
这以下我们「正解经文」,正式的解释经文的内容。解释经文之前,蕅益大师有一段的开示,说明他作科判的一种理由,我们分三段,先看第一段: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古德解释经典,在解释正文分成三科:「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蕅益大师也是根据古德这样的一个办法。这三分,智者大师解释这三分叫:「初善、中善、后善」。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上说:佛陀的经典,「譬如蜂蜜,中边皆甜」。说佛陀这个经文跟祖师的论是不同的,佛陀的经典是自性清净心所流露,所以「中边皆甜」,就像蜂蜜一样,我们吃蜂蜜,这个蜂蜜外边的甜味跟蜂蜜中间的甜味是一致的。就是说,虽然分成「序、正、流通」,它是一种功能的不同而安立的。
换句话说,这整个经文,它前后有互含互摄的情况。所以我们看祖师大德在受持经典,有的祖师在序分的时候开悟,有的祖师是在正宗分的时候开悟,有的祖师是在流通分的时候开悟,所以这表示「序、正、流通分」都是同等重要。这智者大师叫做「初善、中善、后善」。
这以下用人来作一个譬喻。说这个「序如首,五官具存。」说这个「序」分,就像我们一个人的头部,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先看他头的「五官」──眼睛、耳朵、鼻子、眉毛、嘴巴。我们从五官当中,可以大致的知道这个人的善恶,他愚痴、或智慧的情形。换句话说,「序」,一般在经典上的序,它都是说明本经的缘起,乃至说明本经的大纲,这部经的大意是什么,这是序的一种功能。就像一个人的头部,我们从他的眼睛、耳朵、鼻子、眉毛、嘴巴,知道这个人善恶的情况、健康的情况的一个大纲。
「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正宗」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五「脏」六「腑」都不「阙」少,这是一部经的主要内容,整部经的理论方法、修行次第,都在这个正宗分,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
「流通如手足」,我们有这个「手足」,这个人的身体才能够从这个地方走到那个地方,「运行不滞」,没有阻碍。佛在世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录音机。佛陀在讲经的时候,他希望他的法义不但能够加被当时的与会大众,佛陀更希望他的法义能够流通后世,乃至于通达十方。这个时候(在后面的时候),佛陀就会有所交待,这部经是由谁来负责流通,付嘱由哪一位菩萨来流通,使令这部经的文义,能够「运行不滞」,这是「流通」分的功能。这是以一个人的身、手、足,来譬喻这三分的情况。
这一段是总标,说明这三分的差别功能。这以下蕅益大师引证,引用智者大师的科判,来证明这三分的重要性。
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蕅益大师就取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他有两个科判。第一个科判就是「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就是第一〈序品〉(就是「序」分),佛陀从白毫当中放光,从这个光明当中,现出十法界这些差别的因果;乃至于从第二的〈方便品〉,到第十七品半的〈分别功德品〉,这是正宗分;从十七品半乃至最后的二十八品,总共有「十一品半」,后面都是「流通」分。这是一种科判。
其次,智者大师又作了第二种科判,他是根据「一时迹本二门」。就是说,智者大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他先把《法华经》分成两部分:就是前面的十四品叫迹门,后面的十四品叫本门。这个时候,「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这「一时佛」,这个时候有两种的佛。就「迹门」来说,是约着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应化,就是从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迦毗罗卫国的出生,乃至于出家、成道、转法轮,在娑罗双树下入涅槃。约着迹门就是约着一期的应化身,「约迹门开权显实,开三乘的方便,显一佛乘的真实」。这个时候,前面的十四品是约迹门来开权显实。
其次,「一时佛」这时候的佛,我们也可以说是「本门」的佛,从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这时候,佛陀讲完《法华经》以后,就问与会大众:哪一个人能够付嘱流通《法华经》呢?这个时候,「从地涌出」,从大地涌出这些法身菩萨。这些法身菩萨,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种种的三昧、陀罗尼。这个时候,与会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说:这些菩萨是怎么来的呢?「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佛陀说:这些都是我过去教化的弟子。这些菩萨就说:佛陀,你成佛以来,才四十年到五十年左右,时间很短,你怎么能够教化这些大菩萨?这些大菩萨都是「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植众德本,久修大事」。
佛陀这时候就开迹显本,就约着本门开近显远(远近的近),开显久远劫来已经成佛的法身、报身。所以智者大师他解释「一时佛在王舍城」的时候,就是弘扬《法华经》的这个「佛」有两个,一个是迹门的佛,就是这一期的佛,前面的十四品就是约迹门开权显实;第二个佛是约本门,约本门开近显远。智者大师先分成迹本二门以后,又把「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序、正、流通。「〈法师〉等五品」都是「迹门流通」分。看第二段,第二段把第一段作个总结: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盖」就是因为「序」分是「提」示「一经」的大「纲」,我们从大纲当中,能够知道本经的大概内涵。「流通则法施不壅」,流通分使令这样的法义,能够流通而没有障碍,所以这两分都是「关系非小」,这三分都有它的功能。但是「后人不」明白三分同等重要的观念,看到这个「经文稍涉义理」,便就把它「判入正宗」,使令「序」分、「流通」分只是一种形式,「故套」形式。怎么能够说是「初语亦善」、中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呢?那就只有「中语善」而已、中善而已,初跟后就不善了。
我当初在读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我看到这段文,我不知道蕅益大师的意思是指什么?但是我去比较古德的科判,我发觉:哦,原来是这样的一个意思。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比如说:我们看第二十二页。这段经文说:「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一段过去的大德是把它判作正宗分,就是从前面的六种成就以后,这一段开始是正宗分。但是蕅益大师觉得这不对。
因为这一段文是一个很重要的无问自说,「净土妙门不可思议,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是佛陀无问自说。而且这段经文它是表示整部经的大纲,因为后面的经文都是在解释「有世界名曰极乐」,这种依报的庄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正报庄严:讲净土依正二报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师认为这一段是一个序分,是一个别序,或者叫做发起序,发起一部经的缘起,而且先大概的解释这部经的要义,所以他认为这个是属于序分,因为它的功能是属于序分的功能,这是一点。
其次,我们看第六十二页,佛陀讲完这部经的因果以后,「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有各式各样的佛,乃至南、北、西方、下、上。古德是把这个六方佛的赞叹,把它判做正宗分;但是蕅益大师认为这时候是劝信流通,它这是一种流通分,是普劝大家对这部经的相信,由六方佛的证明,来加强我们的信心。约这个功能来说,是有流通的功能,不应该判作正宗分,这六方佛以后是属于流通分,这叫劝信流通。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以后看经典,会发觉古大德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它把这部经分科判教。这分科判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要是不看祖师大德的分科,就是这样读下去,也多少能读到这部经的意思,也能够依文解义,懂得这部经的一些大纲。但是我们很难理解这部经深妙的意趣、很难理解它的意趣。但是我们看蕅益大师的科判,他作出来以后,哦!你知道这部经的这个意趣是什么。祖师大德的智慧,他的智慧就在这个地方,他能够引导我们去明白这部经的意趣所在。所以说我们到了正宗分你就知道,哦!原来这一段判作序分跟判作正宗分,完全不一样,那个意趣完全不一样。
这一段蕅益大师等于是解释: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分判,就是他完全根据这一部经的功能,它是属于序分的功能,就判断序分;它是属于流通分的功能,就判作流通分:把这部经真实的意趣表达出来。不能够说看到「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这样子初的序分、后的流通分就没有什么价值了,这是不对的。
好,这是蕅益大师的一个说明,他作科判的一种精神,是把这三分放在同等重要,各有各的功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好,我们正式看经文: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乙初。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丙、今初
「甲初」的「序分」又分成两科:「初」是「通序」,「二」是「别序」。「通序」就是它通于一般的经典,又叫做证信序(证明的证,信心的信)。这当中主要是讲到六种成就,讲到与会的时间、处所跟大众,有六种成就。第「二」是「别序」,别于一般经典,是这部经特有的,又叫做发起序,它是发起这部经的因缘。这部经是谁来发问的?是在什么的因缘情况下,佛陀才讲这部经的?叫做别序,又叫做发起序。
我们先看「通序」,通序当中分两科:「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标法会时处」,先讲前面的五种成就;「引大众同闻」,再讲第六个众成就。「丙初」,先看第一个「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一段是「标法会时处」,这个弥陀法会的时处。这个标法会时处,事实上是解释在本经当中的五种成就。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他的注解有两段:第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是「别释」。看「总标」: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
这个「如是」是「标信顺」,由「如是」这两个字,使令我们能够对本经相「信」随「顺」,是属于信成就,这是属于信。「我闻」是「标师承」,是一个闻成就,表示这以下如是的经文,不是我阿难尊者自己能够觉悟的、也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是亲从佛陀听闻而来的,这是有「师承」的,这表示闻成就。
「一时」是「标机感」。这个「机」是讲众生的根机成熟了,这个「感」是感应佛陀的说法,这个叫「一时」,就表示时成就(时间的时)。「佛」,这个法是谁说的呢?「教主」,就是我们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这是主成就(主人的主)。「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等标说经」的「处」所,这是一个处成就,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呢?处成就。就是信、闻、时、主、处,就是五种的成就,这是一个总标。看「别释」: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这个「如」就是「古今不变」,叫做「如」。就是说这以下的经文,是不能随时空而有所改变的,经过百千万劫,这个经文的内涵是不能改变的,义理是不能变的,「古今不变」。这个「是」就是说:我们「依」止「实相」的道「理,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是「决定」没有错「非」的,叫做「是」。这叫「如是」,一方面它是「古今不变」,一方面它是「决定无非」。这两句话是来解释以下的全部经文,都是「如」,都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