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第1/2页)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壬一鸟音法利」,看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段经文是说明极乐世界的鸟类,能够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所谓的三十七道品,使令极乐世界的众生听闻以后,都能够念佛、念法、念僧,这段是说明「鸟音法利」。
  
  三十七道品,我们看《讲义》第三十六页。这个三十七道品,它是四谛法门里面的道谛,苦、集、灭、道的道谛。如果是小乘法,这个道谛它是趋向于偏空涅槃;如果四念处是随顺于大乘法,这个道谛它就趋向大般涅槃,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四念处,主要的就是有四种智慧,所谓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智慧,他在观察的时候,他是要依止这个寂静的内心。
  
  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要先「一句弥陀念诵听」,以一句佛号,在心中能够专一相续的安住,来破除我们的昏沉跟掉举,来破除我们内心的粗重性,使令我们内心能够明了寂静的安住下来。就在这个明了寂静当中,生起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受心法,这四念处是依止「止」而生起的。所以这个四念处基本上,它在整个操作的时候,主要有两个心所:第一个是「念心所」,就是一个止,一个明记不忘的念心所,就是我们去忆持佛号的那个念;其次是一个「慧心所」,这抉择,面对身受心法,生起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的抉择。所以这个四念处的整个操作,就是由「念」住心,由念来安住我们的内心,由「慧」来观察,这个四念处就是念跟慧,在整个修行就是这两个心所。
  
  这个四念处在修行的位次,第一个要成就的是「四正勤」,这个地方的「勤」指的是精进。这个精进就是说,对于断恶修善品中,能够勇悍为性,这当中主要有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断恶」,破除我们内心的爱见烦恼;其次就是「修善」,就加强我们心中的观慧。对这两件事情能够勇悍,内心当中主动积极的去追求,不为任何的逆境所障碍,这个就是「四正勤」。这当中有四个法: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这四个法,基本上我们分成两部分:前面两个是对于恶法的一种态度,「已生」的「令断」,「未生」的令「不生」。三、四是面对善法的一种态度,我们面对善法的一个态度就是:「未生令生、已生令增长」。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是先生善才破恶的,所以我们先讲第三。「未生善法令生」。
  
  这个「善法」指的是四念处的观慧。我们凡夫的心情,长时间活在爱见烦恼的妄想中,已经很久了。这个时候要在爱见这样的一个广大蜘蛛网当中,要建立四念处的光明,这是不容易的。所以刚开始的次第,我们一定要先坐中修、先静中修。就是说我们有时候会生爱见烦恼,但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可也不是全部都经常起烦恼,所以我们就应该利用烦恼没有活动的时候,一方面先有止的帮助,让内心能够明了寂静,就在这样的内心当中,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烦恼不活动,心情非常和平的状态当中,去生起这个四念处的观慧。就说你刚开始去栽培四念处观慧的时候,你一定要在寂静的心中,不能有烦恼干扰的时候,就是「未生善法令生」,这是一个关键。
  
  「已生善法令增长」。你要不断的去重复,不断有定课,一次一次的、一次一次的在寂静当中,去观察不净、苦、无常、无我,使令心中的光明,一次一次的增长广大,这个就是「已生善法令增长」。生起善以后,我们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破恶。
  
  破恶第一个是「已生恶法令断」。就是说我们平常的内心,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生起了爱取的烦恼。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是要把平常在打坐当中的功夫提起来。不过一般我们是这样:一般我们在面对烦恼的时候、调伏烦恼的时候,是先观后止。就是先观察它的过患,这个烦恼是不净、是苦的,它有这种种的过患,就像大火,就像这个贼、就像毒蛇,它会破坏我们的功德,使令我们苦恼。它是无常、无我的,它是生灭相的,它没有真实性的,是可以消灭的。这个时候你对这个烦恼过患的体性有了解以后,这个时候就要提佛号,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烦恼不能断要他断。这时候你一定要让佛号在心中相续的运转,直到烦恼停下来为止。
  
  这是祖师所说的: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件事情会影响我们临命终是不是能往生。就是说临命终的成功,是由平常无数的正念所成就的。就是你临命终为什么能够调伏烦恼?这最后的胜利,看你平常当中,无数次调伏烦恼的成功,才有临终的正念。所以这件事情,就是你平常功夫的点点滴滴,你平常只要失败一次,你临命终就会有危险。所以「已生恶法令断」,这件事情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你平常是不是能够调伏烦恼,就对你未来临命终是不是能够保持正念,这件事情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未生恶法令不生」,有时候我们烦恼不活动,但是我们也必须要保持,使令它不活动。这件事情就跟环境有关系,就是说你刚开始,不要去接触染污的环境。所以祖师大德修行的开示当中,劝勉初学者,尽量能够息诸缘务,闲居静处。你尽量能够离开染污的环境,到一个清净的道场来修行。因为那个染污的环境,正是你的熟境界,你内心跟这个境界一接触,你任运的就会起烦恼。这个境界太熟悉了,你根本控制不住。所以「未生恶法令不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先远离、先远离,使令我们心中的善法光明强大以后,才能够所谓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个是以后的历练。所以这个「四正勤」就是透过这四个原则,使令我们心中观照的智慧增长,使令我们爱见的烦恼慢慢的调伏,这个是「四正勤」。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这个「如意足」就是「能发动神通,所愿皆成,故名如意足」。这「如意足」,事实上就是禅定,四种法而成就禅定。禅定为叫「如意足」呢?就是它能够启发神通,使令我们所愿皆成。在三昧当中,我们任何的希望都能够成就,这叫「如意足」,就像这个「足」能够使令我们到达所须要去的地方。前面的四正勤,它是偏重在观慧的栽培;这个「如意足」,就是我们从外凡要悟入内凡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加强内心的禅定,这个「四如意足」事实上就是成就禅定,加强止的功夫。这当中有四个法门:
  
  第一个「欲如意足」。这个「欲」就是希望,你心中思惟禅定的功德,你有禅定以后,你内心有堪能性,能够成就种种的神通,乃至能够成就圣道。所以这个「欲」是善法欲,对于功德的一种须求。过去有一个大专生告诉我说:他以前读高中的时候,在班上的成积是很普通,不是很好。他到了高中以后,每天早上起床,还没有刷牙洗脸的时候,自己就发愿: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心中就有这样的希望。三年当中,每一天起床就是先发这个愿。哦,果然三年后考上台大。
  
  他告诉我们说:他听到《阿弥陀经》以后,我要重新发愿。他说我以后早上起床的时候发愿:我一定要往生净土。这个「欲」,就是内心当中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很明确的努力目标。这个目标有什么好处呢?就会带动你的精进,你就会对你这样的一个所缘境,能够专一相续的努力用功德,所以这「精进如意足」是跟欲有关。我们一个人修行没有目标,你是很难精进的,你一定是悠悠泛泛。所以你要有成就禅定的一个希望,你就会强迫你自己经常的去打坐、去忆念你的所缘境。
  
  第三个「心如意足」,这个「心如意足」跟「思惟如意足」,等于是整个禅定的正修,前面的「意」跟「精进」是一个方便。这个「心」就是一个正念,就是心与所缘能够明记不忘。比如说你是以佛号为所缘,你心中念兹在兹,一次一次的去忆念你的佛号,使令这个佛号不忘失。这个「心」就是一个正念。
  
  这个「思惟如意足」就是正知,经常能够觉察了知你是不是忘失所缘。你那个旁边有一个观察的、注意的,经常能够正知。正念正知、正知正念,是修禅定的正式法门。依止这四个法而成就禅定,这叫「四如意足」。四正勤跟四如意足是一个外凡位,就是外凡资粮位。在这当中去积集你的禅定跟智慧的资粮,这个是外凡资粮位。再看第三个:
  
  五根
  
  这个「根」是一个譬喻,就是以这个树根来譬喻我们的信、进、念、定、慧五个法。这个树的根,主要有两种功能:第一个它有「摄持义」,它能够摄持不失。这表示说,到达「五根」的时候,我们心中的五种善根──信、进、念、定、慧善根,已经不容易退失,它就像这个树根,它能够坚定的在这个大地当中站立起来,摄持不失。第二个它有「生长义」,它不但是保持不失,而且它能够一次一次的生长广大,所以这个「根」有摄持义、有生长义,所以叫做「五根」。这个时候已经从外凡位到达内凡位。第一个是「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
  
  我们刚开始对于四念处的信心,是个仰信。我们说这个色身是不净的、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平常的内心是活在颠倒当中,我们总是觉得色身是安乐美妙的,爱着色身。那佛陀说:色身是不净的。这个时候我们心中虽然有仰信,但可也是疑惑,真的吗?色身是不净的吗?我们这一念心真的是无常的吗?我们内心当中的信心是非常薄弱的,只是对于三宝一念清净的仰信。但是经过前面的四正勤跟四如意足,加强了止观以后,这个时候我们的信心决定下来,「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对于这个「正道」,指的是止观;「助道」指的是持戒,或者也包括修福,这个是助道法门。这个时候对于这样一种法的信心,能够摄持、能够增长。再看「精进」:
  
  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
  
  到了内凡位的人,他在修行,他主动就会精进;不像前面的外凡位,很多的烦恼会障碍他。所以这个修行人,他内心当中,真妄交攻,非常矛盾,完全是仰赖信心。到了内凡位的时候,他的修行,他粗重的烦恼都被调伏,所以有事没事,自动会想要打坐,任运的「勤求不息」,这就是「精进根」。这个「根」就像树已经牢牢固固的在大地当中扎下去了。「念根」:
  
  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
  
  心中能够经常的去忆念他所受的法,当然这个地方的「念根」,主要指的是「止」,止的力量。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
  
  这个止增长以后,就变成定了。
  
  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这个对于正道及助道的善法,经常观察苦、集、灭、道四谛是慧根。
  
  这个五根,莲池大师解释:这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来的。这个信是一个基础,信是通于整个后面的四根。这个四念处它成就了念跟慧,就是为什么会有念根跟慧根呢?就四念处。因为你四念处,你一定把心先止住,念住心,然后由慧观察,由这个四念处成就念根跟慧根。这个四正勤成就精进根,就是对于断恶修善品,能够勇悍为性。这个四如意足成就定根,这个信是通于后面的四根。
  
  所以莲池大师就说:这个经文为什么但提五根、五力,没有谈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呢?莲池大师说:讲到五根就包括了前面三个。因为你怎么会有五根呢?这个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修习,修习所成就的果报相,所以说举果则必有因也。所以莲池大师讲:经文不谈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事实上讲五根,也就包括前面了。这个时候的五根,就是内凡的暖位跟顶位这两位,暖顶两位。
  
  五力
  
  「五力」是属于「忍位」跟「世第一」两个。先解释这个「力」。什么叫做「力」呢?「力用增长,能破烦恼,故名为力。」就是信、进、念、定、慧五个法门,它的功能,它心中的功能──力用增长,能够破除你心中的烦恼。前面的五根,能够不为烦恼所坏;但是它还不能完全破坏烦恼,就是这个五根的菩萨,他心中有善根,但是可也是有烦恼。但是到了五力的时候,他善根的力量不允许烦恼活动,烦恼不能活动,力用增长,能坏烦恼,是这个意思。他这个善根的力量强,不但能够保护自己,进一步能主动的去破坏烦恼,所以叫做「力」。
  
  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
  
  前面的「根」是「信根」,信根当然会「增长」,就是你这个止观的力量增长,你心中的这个光明增加以后,你信心也会增加,「能破」除你心中所起的「疑惑」,「破诸邪信」,他人散播一些邪知邪见的信仰,你也不为所动,乃至能「破」除你的「烦恼」,这就是「信力」。
  
  我们刚开始修行,我们的心就是一个苦恼的心,就是单单对三宝一个薄弱的信心,相信我是业障深重的凡夫,在三界当中流转没有出离之缘;一方面相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一定能救拔我。就这么一念薄弱的信心,在支持着我们,支持我们去念佛、拜佛。但是慢慢的、慢慢的,心中佛号的力量由生转熟,这个时候我们的信心会生起来,更加的坚定。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上说:有人问他说:师父啊!你一生弘扬净土法门,你是不是有亲眼看到人家往生净土去呢?亲眼看到这个人从娑婆世界的神识,就这样到极乐世界去呢?印光大师说:全世界的人念佛都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还是要坚定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说他对佛号相应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一种力的境界,他能够破除他心中的疑惑,乃至别人讲一些邪知邪见,都不能动摇他。这当然是透过止观的修学,能够看到这样的一种真实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