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 (第2/2页)说你现在一念之间颠倒了,你就是在生死了;你现在能够受持《法华经》,能够观察诸法实相,你这个时候就是涅槃。我现在这个果报体还是生死,不是,你就是涅槃。当然它这个地方也有阶位,你这个涅槃是什么涅槃呢?名字位的涅槃,你已经是入了名字位涅槃,或者是相似位、观行位、分证位、究竟位,它有六即。虽然你是名字位的涅槃,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你已经有涅槃的气氛。因为你假借语言文字去观察诸法实相,这个时候,你已经慢慢的在背弃你的无明妄想。
所以圆教人对生死涅槃的看法,完全依止现前一念,他不谈过去、也不谈未来,你过去造了什么业那不管,去看当下,当下的念头,现前一念心性。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法门。
在天台修假观,一念三千,就是你一念三千,你一念在迷,三千都是颠倒的。十法界十如是,你所现的境界都是颠倒,都是颠倒相。一念的悟,三千都是清净的。所以圆教的思想,它真如所变现的法是不能分割的,一念的迷,全体在迷,全水成波;一念的悟,全波即水。他对法界的观察是全面性的。贪为法界,你种了贪烦恼,虽然你去造善,一切法趋贪,你整个布施、持戒都带了贪的气氛。所以圆教的思想,它这个观心法门是很妙的。而事实上这样的一种观察方法,是最合乎真实相的,最了义。这是圆教对于四谛、对于染净因果的建立,他认为就是你一念心所建立的。
料简四土
这个四谛就是有这样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我们就会问:我们到了极乐世界,那么多的鸟在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演说四谛法门。到底它为我讲的是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还是无作四谛呢?到底跟我讲什么四谛呢?这当中蕅益大师有说明:
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
这个「藏教」的生灭四谛,它是不了义,是「半字法门」,这个字写一半,就是它要表达的意思不圆满。「净土」的果报体,它的烦恼、邪见比较「轻」,本来「似不必」使「用」,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乘善根界,怎么会讲小乘藏教的生灭四谛呢?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例外:说你过去生是修「小」乘的法,你不断的熏习小乘的思想,后来你回小向大了,往生净土;但是你小乘的等流习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白鹤、孔雀、鹦鹉、舍利,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它也会说生灭四谛的法门,因为你的根性是这样子。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
这个「通」,智者大师解释说:通前通后。说这个无生四谛的法门,他如果是钝根人,就通到前面的小乘思想,就入无余涅槃;如果是大乘的善根人修这个无生的四谛,就能够通于大乘的大乘法门:这「三乘共禀」的。「同居净土多说之」,藏通两教,假设我们在凡圣同居土,那我们很多人会听到藏通两教的四谛法门。
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
前面的「通」是通前通后,这个「别」教是别前别后。这个法门很特别,它别于小乘,别于业感缘起;但是也别于后面的圆教,完全是讲一心的缘起:它融合了业感、也融合了心性,叫「别」。它是「独菩萨法」,它不共小乘的,「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同居土、方便土经常会有这样无量四谛的宣说。
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圆」教的无作四谛,它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有这种「利根」的人,他在任何的「四」种「净土」都有可能听「闻」到。我们在娑婆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辛苦一点,把《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的思想,好好的研究。等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跟其他的同学就不一样。就是你一去,这些鸟音法利,直接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直接讲圆教的法门无作四谛,现前一念,当下就是,狮子奋迅,就是直接的趋向于大般涅槃,直接成就初地乃至八地。所以我们能够在因地的时候成就圆顿种性,这件事情非常重要。
就是说你要去台北,你依止什么车很重要。你坐的是羊车、鹿车也可以到,但是慢;你开大白牛车,你一下子就到。就是说你对四圣谛的理解,你是如何去理解四圣谛的?这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你的智慧很重要。你对于诸法真实相的观察,是用什么角度去观察?对你断除烦恼的快慢很重要。因为烦恼不真实,妄想无性。所以说你这个善巧就很重要。所以圆教的道品,虽然你在凡圣同居土,但是你也能够听到圆教的道品,因为你的根性如此。最后再看「如是等法」: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在本经当中,佛陀只有讲三十七道品,它是一个略说,所以讲「如是等法」,这个「等」也包括了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念处、正勤、如意足」,也包括了整个广大的法门,包括了「四摄」法、「六度、十力」、四「无畏、无量法门也」。
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换句话说,这些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它要演说法门,完全是契机的。你是什么的根「机」、什么样的因「缘」,它就为你演说,使令你能够经常的忆「念三宝」、经常「发菩提心」、经常的「伏灭烦恼」,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这是讲鸟音。这个「法利」,我们看经文: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极乐世界的人民,听到了这鸟类演畅这些法门以后,他能够生起一种功德,就是对三宝强大归依的心,「念佛、念法、念僧」的心情。看蕅祖的注解:
释念三。这个是讲到听闻法音的功德,「正明」:
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
我们听到这种鸟音,我们「灼见」,就是很清楚分明的能够感觉阿弥陀佛「威」德的摄受。为什么会有这些鸟呢?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会知道这是弥陀的本愿所化身,这时候内心当中会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对阿弥陀佛生起强大的归依心,「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在极乐世界的这种情况,他听闻佛法,因为它契理、契机,它能够调伏我们的烦恼,使令我们法喜充满。我们得到这种法味以后,我们对大般涅槃的法,也会生起大的归依心。「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大家在那个地方,一心的修证大般涅槃,这个就是念僧。这个「僧」就是和合众,大家在一起修行,就是「念僧」。
这个三归依是整个修行的总相。就是说任何修行的五乘法门,持戒、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假设不跟三归依相应,都是外道法,它是整个修学的总相,一定是在归依三宝的基础之下修善法。再看「料简」:
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忆念三宝,蕅益大师他分成「能念」跟「所念」。「能念」的是「三观」。说你是用什么心情来念三宝呢?我是在「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在忆念三宝的时候,我忆念「能念所念性空寂」,就是跟空性相应。能念的我,常一的我是不可得。「所念三宝」的自性也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在整个因缘当中,「感应道交难思议」,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跟阿弥陀佛这三宝的大悲心感应道交,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是用什么心情来念三宝呢?用三观的智慧来念三宝,最圆满的智慧。
「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的差别。「别相」就是有能够见闻觉知的外相,就是外在的三宝──佛、法、僧。佛陀,是阿弥陀佛;法,各式各样的法门;僧,包括莲池海会的这些大菩萨。「一体」三宝,这个一体三宝指的是约内心,你一念心具足三宝。我们讲这一念心,觉而不迷是佛宝,正而不邪是法宝,净而不染是僧宝。
就是我们也能够去忆念我们一念心当中,也具足三宝的功德,我们有觉性,有这个灵灵觉觉的觉性,这当中有一种正法的力量,有一种清净的力量,这就是三宝。前面的别相是外在的环境,这个「一体」是约内心。这当中的浅深,还有「四教」的差别,还有「三谛权实」的差别,「如上料简、道品」当中的四教浅深,「应」该可以如实了「知」。
这是讲到我们听闻这个鸟音以后,所得到的利益,就是忆念三宝的利益。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问:
答:是的…它虽然如梦如幻,他还是入涅槃。如梦如幻就是说:他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他不坏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他也承认涅槃有寂静的相貌、他也承认生死有苦恼的相貌,只是它如梦如幻。就是说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是存在的。就好象我们做梦一样:我们知道恶梦也不真实、好梦也不真实;但是我们最后的决定,还是喜欢做好梦。是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你在受用好梦的时候,你知道它不真实而已,不像藏教把它执取的那么真实。所以它这样子,就为未来的菩萨道铺路。
菩萨之所以能够来到三界的生死当中度化众生,龙树菩萨说:除了大悲心以外,这个智慧很重要。藏教人为什么不敢来三界度化众生?因为他执取三界的生死是真实的,「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认为他这一念心一来到三界,他就会出现痛苦;其实不是的,会有痛苦是内心所变现的,外境不是真实有一个三界可得。比如说:你如果是一个大菩萨,你来到三界,你看到的就是实报庄严土,你不是我们看到的这种三界的境界。
在《维摩诘经》,《佛果品》,佛陀说:成就净土要修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这是成就净土的因缘。最后结论:「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舍利弗尊者就问佛陀说:佛陀啊!我看这个三千世界种种的不净,难道佛陀您老人家在因地的时候不净吗?怎么招感这样的国土不净呢?他起了这个疑惑。释迦牟尼佛用脚趾掌按大地,整个大地现出七宝的境界。就是说佛陀就把他自己所看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给舍利弗看,我看到的世界是这样子的。可是这阿罗汉有报障,烦恼障、业障消灭了,有报障,他看到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还是这种境界。
所以我们说:境界是由内心所变现,如梦如幻,是这个意思。所以我空、法空,对后来「唯心所现」的理论作了基础,为万法唯心的思想作基础。所以他通前通后,通教的思想是通前通后。
问:
答:别教的思想,他是无量四谛,他的思想认为生命是由我们阿赖耶所变现。阿赖耶识要转染成净,不是当下,要慢慢的转凡成圣,因为它牵涉到业力了,阿赖耶识受熏了。一牵涉到业力的时候,就有所谓的时间相,慢慢慢慢的,你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明天再拜一部《八十八佛》,业力慢慢的增长广大,然后阿赖耶识也是慢慢慢慢的变化。因为你什么东西一牵涉到业力的时候,那就有时间相,有一种时间的累积相。
圆教的思想那不是,当下。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关键的时刻。无量无边的烦恼罪障会现前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跳得过去,跟你平常栽培的智慧有决定的关系。有些人业障现前跳不过去,真的把你给障住了。有些人智慧强,他一念心当中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我在念阿弥陀佛,这些业障觅之了不可得,它就没有力量了。
就是一念三千,我现在的三千法界,那是一个清净的法界,他安住在佛号当中,安住在一念清净心当中,他就过去了。所以这个智慧是一个关键,破障的关键,尤其是临命终的时候。有些人就是过不去,这个障碍就卡住了;卡住以后,对不起,下次再来,你下辈子再来。「瞥尔情深,三界枷锁,万劫缠绕。」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并不是说谁障碍我们,你看从古德这句话说:不是别人障碍你,是你的业障碍你,是「瞥尔情深」,是你的情感障碍你。你怎么会生起情感呢?你就是看不破。你那个智慧不够,你老是执着你的业障是真实的,你总是觉得你的忏悔不够,你一直在执取你的业障相,那业障对你就有力量了。
你看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入,乃至爱取有,这个「有」就是有力量的一种业力。这个业力怎么会变成有呢?是因为你爱取。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不一定说要直接破无明,你起码「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灭」,你起码对这个爱取要调伏。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临命终会起什么念头,也不知道临命终会遇到什么境界,这都不是我们能够预测的范围。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准备,就是准备你的智慧,把你平常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准备好,观察这些有为法是如梦如幻,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是真实的,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你一次一次的在心中加强这样的观念,加强阿弥陀佛一定能够救拔你,就是这样。
好,我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