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6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6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6集 (第2/2页)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烽烰宅里,戏论纷然。
  
  假设我们今天没有冷静的下来想一想,在这个减劫当中,你所要面临的障碍,一代一代愈来愈严重,你不知道解脱生死的困难,你还自以为「有其他的法门可以出五浊」,「烽烰宅里,戏论纷然」,这个「烽烰」就是起火燃烧。你的烦恼火、罪业火、果报火,这三种火在燃烧你的身心世界,「戏论纷然」,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种没有真实功德的言说叫做戏论。
  
  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在这五浊恶世当中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只有知道在这种障碍的身心当中,要了脱生死、成就圣道是这么困难,我们才「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这个净土法门啊,蕅益大师最后讲出了它的一个关键:这个他力法门感应道交的关键,它还不怕你烦恼重、还不怕你罪业重,就是怕你不「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就是说这种弥陀感应的法门,要紧的是你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最怕的就是怕你三心二意,对弥陀名号也想归依,又想搀杂一些其他的法门。你想要搀杂其他法门,就表示你对这句名号的信心还不够。就是说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还想念大悲咒、念地藏王菩萨,多少就是你觉得这一句佛号不足以救拔你,多少就是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你「死尽偷心」,说穿了就是老实念佛,「宝此一行」。
  
  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最后「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释迦牟尼佛在最后一再的强调:在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多么的困难;在五浊恶世当中,要弘扬净土法门,也是多么的困难!希望我们要珍惜。释迦牟尼佛排除了万难,才讲出了这一部经,希望我们要能够珍惜,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的付嘱流通,他自己讲完这一部经以后呢,他对他弟子的一个最后的交待。看最后的「结劝」: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是一个「结劝」,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
  
  这里解释「欢喜信受」,这是一个「总标」。说净土法门这种信、愿、持名的「法门」啊,的确是「不可思议」,一句佛号圆转五浊,真的是「难信」、也很「难」理解。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是佛陀一再的招呼舍利弗,在这过程当中,没有一个人讲出一句话。这整个过程是「佛」陀的「智」慧去观察众生的根「机」,「知」道「众生成佛」的因「缘」成「熟」,所以「无问自说」,使「令」成就「四」种利「益」,就像及「时雨」一样,所以「欢喜信受」。
  
  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知众生成佛缘熟」,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法门它所成熟的善根,还不是人天的善根、也不是二乘的善根、也不是权教菩萨的善根,它是一佛乘的法门,它直接去成熟你成佛的善根。这个信、愿、持名在你的心中一操作的时候,它是直接的大白牛车,直接的趋向佛道的,那是一佛乘的,「知众生成佛缘熟」,是这个意思。
  
  身心怡悦─名欢喜
  
  身心能够知道这个法门,唉呀!这个法门我做得到,信、愿、持名这件事情不难,这功德又这么大,内心当中感到欢喜,心中有一分对未来生命的希望跟欢喜。
  
  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这是讲到本经的一个「结劝」,就是在与会的大众,不管是天、人、阿修罗,乃至于比丘、菩萨们,对这个法门都是「欢喜信受」,都「作礼而去」。最后我们看蕅益大师一段的「跋语」:
  
  参、跋语
  
  这「跋语」我们分成五段,第一段先总叹这个法门的一个特色。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
  
  《大集经》上说:在这个「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这正法时代修行是很容易成就圣道的。我们看经典,这个人年纪很大了才出家,年纪又大、过去也没有学佛,诶,他跟佛陀出家、或者拜一个阿罗汉出家,三个月成就阿罗汉果。说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平常也没有努力的修行,就在王宫里面享受世间的五欲。有一天他的背部痒,请宫女为他搔痒。这个宫女在为他搔痒的时候,这个宫女手上戴着缨络,这两个手一弄到发出声音,这个国王听到这个声音,知道无常,成就辟支佛果。
  
  这个正法时代是这样子修行的!《阿含经》上说:最小的七岁成就阿罗汉、七岁,均提沙弥;最高的八十几岁,他也成就阿罗汉果。七岁什么都不知道,他也成就阿罗汉果;八十几岁也成就阿罗汉果!因为这个正法时代,它那个环境就是容易修行。它空气中所散布的,那是一种清净的力量,你在那个地方投胎就很容易。你到西门町去走一趟,你就觉得修行就是很难,这个感觉就不是一个圣道的感觉,那个心就很难摄得住。所以这末法时代的确时是「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这是一个事实。
  
  怎么办呢?「唯依念佛得度。」我们在这么多的环境障碍当中,只有靠佛力加被了,他力门果地教,佛力加被才能够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这个净土法门契理、契机的一个弘传时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离开了这个法门,谁能够「淑」?这个「淑」就是善治身心,谁能够去调伏他身心的障碍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很真诚的赞叹这个法门的契理、契机。这以下第二段讲到蕅祖述作的缘起:
  
  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
  
  「旭」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名,「智旭」。「出家」的时候,「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这个是蕅益大师自己讲出他刚开始出家的一种境界。蕅益大师是二十四岁出家,他出家以后,他欢喜研究《楞严经》,在《楞严经》当中得到一个疑情。他从这个地方去参这个疑情,他二十五岁在打坐当中开悟了,开悟以后有很多境界出现。他二十五岁就证入了圆教名字位,大开圆解,「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那是圆教名字位。
  
  他二十五岁以后到三十一岁,你看看他的传记,他六年当中主要的修行,以《楞严经》的圆顿法门为主,当然也包括禅宗的味道。禅宗跟《楞严经》这两个都是圆顿止观,直接观现前一念心性。这当中的著作也不多,到三十一岁他就有点变化。他三十一岁的时候,看到禅宗很多的弊端,很多禅宗就讲出一些邪见:「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就是太强调圆顿法门,对这些权教的施设太过忽略了。所以他到三十一岁以后,就强调持戒跟研究教理,他要以戒教二门,来匡正禅门的弊端。直到三十一岁的时候,开始弘扬戒律,弘扬比丘戒,作了很多比丘戒的注解。
  
  教方面他捉阄,他那个时候三十二岁做了四个阄,说:我一生想要弘扬教理,来匡正禅宗不学习教理的弊端,那要以什么教为主呢?他写了四个阄。第一个华严;第二个天台;第三个唯识;第四个自立宗派,自己创立出一个宗派出来。他不是像我们随便抓,他用三个月的加行,三个月的安居当中加行,最后一天抓阄,他抓到天台的阄,所以他从此以后深入天台的教观。
  
  所以他到三十一岁研究教理,三十二岁开始研究天台教观,他这之前他对教理不是很重视,就像他说的「藐视教典」:你们那些学教理的,着文字相;念佛的也是心外求法,「妄谓持名,曲为中下」,这中下根修的法门。我们这一念心直接的观照第一义谛、直接跟佛相应。什么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那个时候对佛的是这种定义,完全是观照自性佛。三十一岁、三十二岁他开始弘扬戒教。
  
  但是影响他生命最大的就是在三十六岁那一年,「因大病,发意西归」,他三十六岁的时候生一场大病。那时候在那个山中,生一场很特别的病。这个病中,看这个〈传记〉上说:「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唯有含泪念佛而已。」你看一个圆教名字位,你如果看到《蕅益大师全集》,你看看蕅益大师的「发愿文」,蕅益大师在修加行啊,那不得了,他经常七七的闭关,或者三个月、一百天的闭关。他每天所持的咒,你把它算一算,他几乎一天不睡觉的,他的行力刚骨;而且他是称性起修,他是悟后才起修的,他二十五岁开悟以后才作加行。但是他二十五岁加行到三十六岁,出家十一年,他每一天可没有空过。
  
  他三十六岁的时候一场病现前,他竟然说出:「不能坐不能卧,唯有含泪念佛而已。」那个时候他自己说出来:参禅功夫不得力,病痛现前的时候,这个病苦一现前的时候,这观第一义谛有困难的、有困难。这个时候祈求佛力加被:「愿阿弥陀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这个很现实的,求佛力加被。一个众生,一个小孩子祈求母亲的加被,这个很正常。所以他到三十六岁,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生病以后,他开始去注意净土的著作。这个地方提出三个影响他净土思想最多的:
  
  第一个是《观经妙宗钞》,智者大师作的《妙宗疏》,天台四明尊者着的《妙宗钞》,这天台的《观经》,这个思想影响蕅益大师很多。其次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解释《阿弥陀经》的。再其次就是他的和尚「云栖」,就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这个是《华严经》的思想。如果我们有空把《阿弥陀经疏钞》再看一看,其实这个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很多思想跟,他是参考莲池大师的思想、很多的思想是参考莲池大师的。这三部的经典,对蕅益大师净土的思想影响很大。前两部是天台的,第三个是华严的。
  
  这个时候,他「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这个「念佛三昧」是「无上宝王」。蕅益大师他说这「念佛三昧」,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念自性佛,第二个是念他佛,第三个是自他具念。蕅益大师在早期的修行生涯,他偏重在念自性佛,这一念心现前,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直接的观到现前一念清净心,直接的观到现前一念心性念心性去,不必在那个地方枝枝叶叶打妄想,都不必,直接观自性佛。
  
  后来他这个病痛现前的时候,他觉得不得力,他这个时候开始执持名号,他佛的加被。当然他在他佛操作的时候,他也提出一个观念: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名号也不可思议。这自他具念,这个时候念佛三昧──理持,这个是「无上宝王」。一方面我们能念的自性功德力,本身就不可思议,这内心当中本身就具足无量的功德光明,然后有佛力本愿的加被,这自他具念,这个是「无上宝王」。
  
  这个时候,「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蕅益大师是圆教名字位,一个通达教理的人,「宗乘教义两融通」,他能够「死心执持名号」,也没有说蕅益大师又修什么观想、观像,什么玄妙的观法他都没讲,他就是老实念佛。而蕅益大师他老实念佛,他是圆教名字位的人啊,他老实念佛,这个是不可思议啊。这个是讲到蕅益大师自己相信净土的一个过程,他受到这个病痛的刺激,开始觉醒。
  
  这以下正式说明他的著述缘起:
  
  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
  
  这整个因缘是他有一个同参道友叫「去病,久事净业」,这个久修净业当然就很关心《阿弥陀经》。古时候《阿弥陀经》,就是注解太过复杂,希望能够有一个新的注解,这当中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文字不要太多,义理要很清楚,「炳著」,要请蕅益大师来完成这样的一种功德。蕅益大师的心情也想要跟「法界有情,同生极乐」,所以在义理上「不可」以推「却」的,有这一分的责任,使令正法的光明流通后世,所以他就承当下来。这一段是说明著述的缘起,接下来说明他的时间:
  
  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
  
  九天完成《弥陀要解》,我们讲了这个《弥陀要解》讲了半年!开悟的人跟我们用意识分别心的人不同,的确不同。说这个内心当中跟圣道相应的人,他那个道的力量,他的确能够从自性当中流露出很多很多的文字。我们一开始是从文字里面寻求道,你说他也没有证得道,但是他那个名字位的道也不得了、那也不得了,名字位的开悟也不得了。
  
  名字位的道字是什么境界呢?「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觉悟的境界跟诸佛是一样的,他在道理上跟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的,当然他烦恼没断;但是你不可以否定他所觉悟的真理,跟诸佛是无差别的。所以你看他这个注解,不是像我们凡夫意识分别心,那个地方切一段、那个地方切一段,这样拼凑,他不是。他就是九天当中完全是自性的流露、那是自性的流露。最后蕅益大师讲出他心中的希望,他对这个法门的流通有什么希望:
  
  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
  
  蕅益大师作完这个《要解》以后,他希望《要解》里面的「一句一字」,都能够成就大家一个往生的「资粮」,每一句话到大家的心中,都能够产生往生的一种力量。「一见一闻,同阶不退」,都能够成就三不退。「信疑皆植道种」,不管你相信、或者是怀疑,都成就净土的善根。不管你「赞」叹、毁「谤」,迟早都能够「解脱」生死,因为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无上的法门。最后对这个法门,希望「诸佛菩萨」能够「摄受证明」,能够诸佛菩萨的加持。「同学友人」能够「随喜加被」。
  
  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他四十九岁的时候完成《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五十七岁入灭,他是晚年才完成的。
  
  这个是我们《弥陀要解》的研究。
  
  这个净土法门,我们看「流通分」,不管是诸佛付嘱的口气、不管释迦牟尼佛的付嘱口气,都很强调净土法门是一个难信之法。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对这一个法门要生起信心,对名号的功德、本愿的功德、自性功德力的功德,这三力要起信是很困难,其实是很困难。但是我们这样研究过去,会有一个感觉:透过蕅益大师的开导,我觉得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不难。你如果能够真正把《弥陀要解》研究啊,对净土法门生起信愿,我觉得是不难,这个是蕅益大师的善巧,的确是不难。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的生命「恒转如瀑流」,我们的生命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不断的变化,你就不断的前进,你一定要面对很多很多新的生命,乃至无量的生命。我们学佛讲得务实一点,我们并不是要谈玄说妙。我们学佛就是在无量法门当中,我们必须抉择一个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趋向于安乐,包括有为的安乐,好梦;也包括圣道的安乐,究竟的安乐。
  
  在本经的经文当中,信、愿、持名这三个法门,我认为如果我们这一念心能够根据本经蕅益大师所说的开导啊,你能够拨出一点时间啊,真的去信愿持名、去操作,果然能够得到现世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是觉得这个法门的操作啊,它的好处:下手易、成就高。就是说你真的做得到。
  
  你说你什么都不懂,可以事持,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对名号通身靠倒;你说你的境界高,也可以理持,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名号不可思议,一方面忆念自性佛、一方面忆念他佛,自他具念、自他不二也可以。它有浅有深。
  
  所以我觉得这个法门,我们大家应该有一个使命感,不要让这么一个殊胜法门的传承断掉、这一个光明。蕅益大师所抉择的教法,我们好好的自受用;以后我们应该也有一分的理想、愿力,把它流通到后世去,使令更多人也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因缘。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好,我们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