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中国数学有福了
297 中国数学有福了 (第1/2页)第二次参加国家集训队,明敬本应是轻车熟路。
但因为这次的举办地是北大,所以众人还是多了几分新鲜感。
“这里就是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位于燕园校区的一号楼。”
前方负责接引的人员还在为众人做着介绍,语气中满是豪气,“你们之中应该有不少都签约了北大吧?如果选择数学专业的话,这里就是你们以后学习的地方。”
“当然,如果签约清华的话,你们也会有机会来到这里的,因为国家数学会和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也在这里。这里就是全国数学最先进的地方,没有之一。”
此话一出,周围的学生呵呵一乐。
果然是北大的,这时候都没忘了刺一下清华。
但还好,他们大多都签约了北大,毕竟是数学竞赛的考生。
明敬饶有兴致的四处观看,只不过道路上倒是不见什么人,就算偶有人走过,也是戴着厚实的口罩,步履纷纷。
有一个手里提着大白馒头,抱着一瓶农夫山泉大水的身影倒是引起了明敬的注意。
这就是前段时间在网上很火的那个.韦东奕?
这个人的强大,明敬还是有所耳闻的,毕竟韦东奕也曾和明敬一样,参加过CMO和IMO的考试。
但区别是,韦东奕从高二开始参加,后续两届,他的所有考试都拿了满分,虽说目前在前沿上还没拿出什么大成就,但也确实是未来可期。
“正常这里的人是很多的。但是.”负责接引的人还解释道:“最近情况特殊,你们应该也明白。”
随着时间步入2022年,病毒略微有些复辟的意思,为了配合防控,LPL甚至都有回归线上赛的计划。
甚至这次众人来到北大学习,也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
按照正常计划,这次国家集训队的学习应该在武钢三中,明敬本来都不用跑这么远。
“反正,这次的学习同学们还是稍微委屈一下,尽量就在教室和宿舍两个地方活动,不要乱跑了。相信我,这次来到北大,你们一定不虚此行。”
众学员纷纷应声,而后跟着走进了一间教室内,各自找位置坐下。
宋宣和王浩依然还是分坐在明敬左右两侧,三个人看着教授走进教室,还在交头接耳。
“哇姜老.”
只能说北大数院出手肯定不简单,上来就是一个数竞生不可能不认识的超级大能。
教授人狠话不多,只是简单的表示了对同学的欢迎,随后便开和往年一样,给每人发了一张A4纸,上边印着一道题目。
这次题目的画风,和以往略有不同。
比如去年只是通过一道题消磨掉六十位选手一下午的时间,并且在第二天上午拿来精讲。
但这次.
“你们的任务,就是在国集的两个阶段的学习当中,就是把这道题解出来。”
姜老笑着开口说道:“只要你们能解出来这道题,我保证你们有一个IMO的名额。”
这话说出来多吓人。
哪怕在座的已经是中学数学最优秀的六十个人,很可能诞生未来中国数学的顶梁人物,姜老却打算用这道题困住众人两周时间!
此话一出,明敬当即就来了兴趣,低头看向眼前的题目。
看到题目,明敬的眉头就已经略微皱起。
题目的表述简单,只涉及集合、交集、计数,但它的解答已经触及组合数学的深层结构。
如果是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习足够的情况下,或许可以解开这道题。
但在座各位只是中学生,难度就明显超纲了。
这一看就不是中学数竞的知识领域能解决的问题!
明敬只是略微思索了一下,就明白现阶段的自己是肯定解不开的。
难怪这道题就值一个IMO的名额。
如果一个高中生能独立解决这种问题,那他就已经远远超出了IMO的水平。这本身就是IMO金牌之上的更高荣誉。
但他倒是并不慌张。
他能理解到姜老的出题逻辑。
这种知识点都没能完全掌握的题目,那目的就不在于筛选了,而是启蒙和锤炼。
姜老看着众人已经慢慢低头思考,他倒也不慌不忙,只是打开保温杯喝了一口,而后也低头开始研究起自己的项目。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就是一个下午。
明敬的草稿纸上写了许多推演,但解题至今还没有任何寸进。
反倒是另一边的宋宣有所推进,在草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显然是有思路的。
但除此之外,还有变态。
“写出来了。”
一道声音在教室内响起。
众人纷纷一惊,循着声音转头过去,就看到邓乐言拿着两张纸,已经走到了姜老的面前。
姜老此刻也是明显的有些意外,但他还是接过草稿纸看了看,随后笑容就是肉眼可见的绽放!
“你应该就是邓乐言吧?”姜老笑道:“很不错,做对了。解法很高级。”
听到这话,场下又是一片哗然。
说好的花两周时间呢?
怎么一下午就干出来了?
明敬此刻也只能感叹一句逆天。
正如那句话,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能力是100分,而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试卷只有100分。
这句话哪怕是在国家集训队也同样适用。
邓乐言作为高一就杀到国际奥赛拿满分金牌的神人,如今到高二以后,他在数学上的能力已经到了一个看不懂的程度了。
这种感觉,就像是出道第二年,就走完黄金之路并且拿下FMVP大满贯的明敬,统治力已经完全独一档了。
明敬最后看了一眼邓乐言,随后便低下头来,继续解题。
第二天上午,明敬就按照集训的节奏,回归课堂。
通过国集发下来的特殊教材,以及一位青年教师的讲解,明敬开始逐渐明确理解“相交族”和“双相交族”的定义。也逐渐理解Erds–Ko–Rado定理。
但对解题过程依旧迷茫。
反倒是宋宣在今天的讲课中完成悟道,似乎是想通了什么关键环节,上交三张密密麻麻的草稿纸,获得了第二个IMO的名额。
“和邓乐言的解法相似,但稍微绕了一点弯。”姜老也点点头,“但也算过关。”
宋宣兴奋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脸上带着得意洋洋的笑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