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1500万千瓦时产能,130亿美币订单,根深蒂固的市场地位
第488章 1500万千瓦时产能,130亿美币订单,根深蒂固的市场地位 (第2/2页)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硫碳复合正极材料,在氩气保护环境下完成迭片工作。
李青松不时驻足,凑近观察设备运行细节,陈延森在一旁低声讲解,曾吉文则适时补充深蓝电池的技术细节。
跟在身后的记者,将这些画面,用镜头清晰地捕捉下来,打算作为今晚的新闻素材。
短短四个月,深蓝电池在全球范围内,累计拿到了130亿美币的订单,外加三枚诺贝尔化学奖金牌,以及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电池行业的恐怖影响力。
哪怕给予再高的报道规格,也完全合情合理。
李青松亲自来参加投产仪式,说白了,也是想为深蓝科技站台。
陈延森指着显示屏说道:“这是深蓝科技独创的多孔硫载体技术,可通过纳米级碳骨架固定活性硫,将体积膨胀率控制在2%以内,从而保证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容量保持率和使用寿命。”
“这个黑色颗粒是什么?”
李青松伸手点了点屏幕,侧身问道。
“氧化石墨烯涂层,可以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增强电极导电性。”
陈延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废话!
这玩意的技术方案,99%都是他提供的。
曾吉文不过是拿着他的技术文档,把实验室数据在常温环境下,进行复现而已。
“如果我没记错,你学的好像是新闻专业。”
李青松顿感诧异,下意识地追问道。
“自家的产品,当然要做到了如指掌。”陈延森丝毫不慌,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我听说,深蓝科技和北汽、上汽、长城、江淮都签署了供货合同,以一号和二号工厂的产能,需要多久才能交货?”李青松继续问道。
“这两家生产基地的总产能是每年15吉瓦时,也就是1500万千瓦时,按订单先后顺序,估计要等到2015年才能全部生产完。
但我和宁德时代、比亚迪都签了代工协议,等他们把中东的储能订单交付后,便开始着手生产汽车所需的动力电池。”
陈延森缓缓解释道。
“你把第一批货给了特斯拉?”李青松又问。
“马斯克签了15亿美币的订单。”
陈延森很直白地回答道。
言外之意,特斯拉给的太多了。
更何况,动力电池的采购量大,特斯拉在北美地区经营多年,储备了一大批韭菜。
尽管马斯克把ModelSLR的价格定在15.9万美币一辆,照样都卖了1.4万辆。
放在国内,以2013年的汽车厂商实力,谁敢打包票,能把15.9万美币一辆的纯电汽车,卖到一万辆?
包括汪传福都没这个底气。
原因也很简单,供应链有局限,充电桩等基础设施近乎空白,全国仅有1.4万个。
产业链协同不足,电池厂、车企、充电运营商各自为战,未能形成“电池→充电→整车”的生态闭环。
李青松笑了笑,并未深究。
单是陈延森将锂硫电池的专利授权给各个大区的军方研究所这一点,他就挑不出对方任何毛病。
说到底,深蓝科技是一家民营企业,虽然有一定比例的国资持股,但企业终究要盈利,用来给员工发工资、持续投入研发。
随后,众人穿过洁净的走廊,进入核心实验室。
一块银灰色的电池单元静静躺在测试台上,电极材料泛着清冷的金属光泽。
“这是我们的第二代锂硫电池样品,实测能量密度为每公斤620瓦时,与第一代相比,看上去变化不大,但它的能量使用率和循环寿命都提升了15%以上。”
陈延森轻轻一笑道。
“你们的技术迭代速度这么快?”李青松吃惊地问道。
“步步领先,才有资格制定行业规则。”
陈延森回道。
李青松稍一思索,颇为认可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陈延森又带着李青松等人,相继参观了电解液调配室、老化测试区等功能实验室。
直到中午十二点,李青松留下一份文件,才乘车离开了深蓝科技的二号工厂。
等李青松走后,曹达华才笑嘻嘻地凑过来问道:“老板,我看还有央视的记者,咱们该不会都要上今晚的七点新闻吧?”
“不一定。”
陈延森摇了摇头。
闻言,曹达华脸上的神色一滞,心想:那明天十二点的午间新闻也行。
陈延森瞥了他一眼,笑着调侃道:“也许是明晚的七点新闻。”
不过,他这一次猜错了。
李青松亲自站台,十几名央视和国民日报的记者跟着,又怎么会把报道放在明天或后天。
当天晚上七点,新闻开播后没多久,画面一转就来到了深蓝科技工厂。
陈延森也算是第二次登上了七点新闻!
曹达华站在他的身后,足足有三秒的完整镜头。
老曹兴奋得不得了,把手机录下来的视频片段,先发给了家人,接着又发给了唐青山。
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而老曹的性格便是,该装就得装!
远在春申的陈国宾,在第二天看新闻时,才知道陈延森又上了晚间七点新闻。
这次的阵仗更大,连李青松都去参观了。
一时间,深蓝电池在国内、在海外的名气愈发响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