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年轻的帝王,正在展露獠牙
第一百一十四章 年轻的帝王,正在展露獠牙 (第2/2页)太好了,丞相要恢复了,天下读书人的路,重新续上了。
“对了,既然提到首辅的事情,朕还有另外一个事情,你们帮朕参谋参谋。”朱允熥道。
“陛下请说!”方孝孺道,态度十分的恭敬。
他是天下读书人的领袖,现在朱允熥为天下的读书人将断路续上了,他对朱允熥的敌意再次消散了一分。
“我觉得皇爷爷颁布的士绅不交税、不纳粮的优待,需要取消掉。”朱允熥道。
“什么!”
铁铉、方孝孺大吃一惊。
士绅不交粮、不纳税,这是朱元璋对天下读书人的优待,促使天下读书人奋力读书,考取功名报效朝堂。
方孝孺神情有些着急:“陛下.”
“嘘!”朱允熥对着方孝孺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方孝孺神情一怔。
“夏元吉、解缙、胡濙、杨士奇四人来了吗?”朱允熥对着一旁的马三宝问道。
“回陛下,人已经来了,正在御书房等着呢!”马三宝道。
朱允熥摆摆手,道:“将人带过来吧!”
“是,陛下!”马三宝点点头,转身迈步离开。
方孝孺神情一阵迟疑,道:“陛下.”
“方爱卿,不要急!”朱允熥淡淡道。
方孝孺抬头看向朱允熥,眼神无比的疑惑,他不知道朱允熥到底想要干什么,犹豫一阵之后,他并没有继续开口。
“取消士绅不交粮、不纳税的优待,这件事,怕是不好办啊!”铁铉心中暗道。
他了解朱允熥,一旦朱允熥决定了的事情,不可能被任何人劝阻,从这一点上来说,像极了太祖朱元璋。
只是,士绅优待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了,很多人都成了既得利益者,这个人群包括朝堂上的群臣。
想想也知道,这个事情一旦宣布之后,绝对会爆发一场剧烈的震动。
“熥哥儿!”
这时,朱高煦、朱椿、朱楧、李景隆四人走了过来。
“陛下!”朱椿、朱楧、李景隆三人弯身行礼。
“回来的还挺快,事情办的怎么样,王叔们怎么说?”朱允熥笑着问道。
“回陛下,曹国公对着晋王、谷王等人一番怒斥,估计他们今晚都会来。”朱椿道。
朱高煦点点头,道:“熥哥儿,你是没看到,景隆今天的表现无比惊艳,我感觉今天就是他独自一个人去,也能将事情给完成了。”
“哦?是吗?”朱允熥目光落到李景隆身上,满脸微笑。
“陛下,这全都是依仗您的威望,不然,诸位藩王会不会将我当成一回事还是另说呢。”李景隆摇摇头道。
“行了,有功就是有功,你们几个在旁边站着等一会,朕处理一点事情。”朱允熥摆摆手。
“是,陛下!”
朱高煦、朱椿、朱楧、李景隆四人拱拱手,走到一旁,眼神好奇的看着铁铉、方孝孺两人。
“李景隆表现优异?什么鬼?”
“陛下让朱高煦、蜀王、肃王、曹国公他们干什么去了,听他们话中的意思,似乎是去联系城外的藩王们了?”
方孝孺、铁铉两人心中惊讶无比。
李景隆他们了解,妥妥的废物一个,别的不说,凤阳一战,直接让众人将李景隆的底裤看的干干净净。
结果,现在朱高煦、朱椿、朱楧三人都对李景隆夸奖不已,这什么情况啊?
铁铉、方孝孺心中疑惑不解的同时,朱高煦、朱椿、朱楧、李景隆四人也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他们。
“陛下找铁铉、方孝孺他们两个什么事情啊?”
没过一会。
马三宝将夏元吉、解缙、胡濙、杨士奇四人带了过来:“陛下,人来了!”
“嗯?怎么这么多人?”
夏元吉、解缙、胡濙、杨士奇四人看到铁铉、方孝孺、朱高煦、朱椿、朱楧、李景隆等人,神情纷纷一怔。
旋即,他们稳了稳心神,上前弯身行礼:“参见陛下!”
“都起来吧!”朱允熥摆摆手,道:“将你们四个喊过来,主要是研究一个事情,朕觉得皇爷爷让士绅不交税、不纳粮的措施,十分不妥,想要废除掉!”
“什么!”
夏元吉、解缙、胡濙、杨士奇四人闻言大吃一惊,就连朱高煦、朱椿、朱楧、李景隆四人也是无比惊愕。
新皇登基三把火,第一把就对准了文官体系,别的不说,胆子是真的大。
士绅,在明朝开始兴盛,文官是士绅当中的一份子。
所以,动士绅不交税、不交粮,也能看作是对文官体系动手,因为这切切实实影响到了文官的利益。
士绅之所以在明朝兴盛,其中,朱元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朱元璋赶跑了元朝,恢复了汉室江山。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元朝统治中原大地期间,他们并未将自身当成中原的一份子,而仅仅将中原当成了可以劫掠的对象。
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导致元朝时期,人被分成了四个等级。
元朝的统治者们,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治理好中原大地,他们每天想的是如何尽可能的多搜刮一些钱财。
中原大地在元朝统治期间,被无情的霍霍,满目疮痍。
那是一段黑暗的岁月。
朱元璋将元朝赶跑了之后,建立起大明江山。
但是,被元朝嚯嚯完的中原大地,元气大伤,举目破败。
由于元朝是从草原来的,所以,他们根本就不重视什么所谓的文化,只崇尚武力。
统治者如此,那么,治下的百姓又如何能重视学习呢?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遭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管理人员不足。
这个管理不是说朝堂,而是民间。
元朝将中原大地霍霍的太惨了,虽然他们并没有统治太长的时间,仅仅只有百年。
但是,一百年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文化出现了断层。
为了填补底层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朱元璋对科举制动刀了。
科举制这东西,一般不能动,牵扯太大了。
科举,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王朝的根基。
朱元璋没有办法。
大明需要快速的恢复生机,若是按部就班的话,中原大地至少要几十年,才能将丢失的文化找补回来。
朱元璋不想等那么久。
科举改制了。
改革完科举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新的科举是人人都能考了,哪怕是普通的百姓,也能考。
但是,底层百姓与官宦子弟,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根本没办法比,而科举每年招收的人员,却是恒定的。
这就非常的尴尬了。
让你考,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同,你考不过别人。
任何时代,学习都是一件需要成本的事情,这个成本不仅限于书籍,还有吃喝拉撒等等。
尤其是古代,一边种地一边学习?
不能说绝对不可能,至少,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是不行的。
古代大多数的读书人,基本上只能苦读,将担子压到家里人身上,尤其是妻子。
毕竟,古代结婚还早。
可能都已经有孩子了,还在苦读呢。
一年考不上?
三年考不上?
五年考不上?
慢慢的,谁能继续坚持下去?
久而久之,读书的热情,会被一点点磨灭。
这个时候,朱元璋又想了一个办法,一次考不上,那就年年考,而且一旦考上了,那就从此不交税、不纳粮了!
望梅止渴的道理,人尽皆知。
大明的科考,与望梅止渴差不多,只是科考能够考中,虽然几率很小,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那么一些幸运儿脱颖而出。
每当这个时候,朝廷便会大肆的宣扬,给予那些没有考中的读书人,重新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