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三双鞋子的故事
第517章 三双鞋子的故事 (第2/2页)我奶奶不收垃圾。商叶初想。好吧,也许她会收下的。
“小时候我不如你。长大了我也不如你。”盛闻之竟然很轻松地笑了一声,“但我总有一天会超过你。”
“你能体会不同的人生,我也能体会不同的世界。”
这是盛闻之临走前的最后一句话。
----------
商叶初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她认识的人都想超过她。这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在同行之间流行倒也罢了,现在居然发展到跨行了。
庆功宴结束,剧组几人坐在车中圣驾回銮。商叶初久久地思索着这件事,最后也没想出个所以然。
不过,今天这件事,倒也解开了她心中的小疙瘩。
其实,对幸福商业街的改变,并不止盛闻之这样想过。商叶初几次看到那里大兴土木的样子,心中也犯过嘀咕。
我这样做真的正确吗?变得面目全非的幸福街,还是幸福街吗?
这想法隐隐藏在心里,一直没敢冒头。直到今天,商叶初才惊觉,自己竟然险些陷入盛闻之那样的思维误区!
对于商叶初而言,幸福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里面的人,而非这条街道本身。没了那些街坊邻居和胡老太太,幸福街只是一长条钢筋水泥瓦块罢了。
只有这些人过得幸福,幸福街的幸福二字才有意义。
盛闻之身为作家,早就脱离生产很久了。在盛闻之眼中,饭菜不是地里长出来的,而是外卖员送上楼的;衣物不是一针一线缝的,而是快递员送上门的;金钱只是稿费卡中的数字,劳动只是书本上的概念。
他不能理解街坊邻居们自食其力的决心,反而觉得那是低贱卑微的体现。
在盛闻之的世界里,风花雪月的浪漫胜过劳动者的衣食;幸福商业街所谓的“宁静沉淀”、“原汁原味”,胜过街坊们背后的心酸和生存需求。他看重老街的概念重于具体的人;他从不缺钱,因此才不看重钱。还要别人陪着他一起清心寡欲,视金钱如粪土!
盛闻之一向那个死样子,如此想倒也罢了。不能指望一个小时候靠遗产,长大了靠稿费的人懂得人间疾苦。但商叶初自己却是一步一步从龙套的位置上爬上来的,现在不过当了一年顶流,竟然也隐隐生出了这种“何不食肉糜”的心理!
这就是这浮华世界的可怕之处。它会腐蚀一切在它腹中之人,悄无声息地改变人的所思所想。商叶初已经足够警惕,却也渐渐得意忘形了。
娱乐圈有许多导演和编剧,年轻时意气风发,创作过许多思想深刻、雅俗共赏的作品。上了年纪后,却只能写出一些老年痴呆的蠢东西。什么“月薪三千的年轻人在海城住大公寓”,“月薪一万五房租七千块”,“地主中也有好地主”,“反侵略战争战士吃白面饼子难以下咽”,“侵略者对着战死的反侵略战士遗体敬礼”等等反人类的情节。导致这些的,除了这些导演和编剧本就小脑萎缩大脑瘫痪这个硬件原因外,也有他们脱离人民群众这个软件原因。
一想到才一年,自己就有了这种光景,商叶初一阵心惊肉跳。幸好有胡奶奶,提点盛闻之的时候顺带也提点了她。否则等以后拍出那些智力障碍的作品后,再在观众的骂声中发现这个问题,可就什么也来不及了!
古文华坐在她身边,闭着眼睛假寐。商叶初觑着车里其他人也在闭目养神,悄悄给了自己一个嘴巴。
“叶初,”古文华立刻睁开眼睛,“你在做什么?”
“没什么。”商叶初干笑道,“我那个,脸上有蚊子。”
寒冬腊月哪里来的蚊子。古文华好像没意识到似的,点了点头:“小心点。”
商叶初一阵尴尬,将头撇向车窗。
“盛老师找你说了什么呀,叶姐?”见两人都醒了,黄飞章探头探脑。他现在对网络上对《幸福街》的种种解读深信不疑,认为盛闻之是个极其深邃、有思想的作家。一想到能再出演他的剧本,整个人都燃起来了。
梅摇红:“……”
张胖子:“阿嚏!”
这些事说来太过复杂,商叶初简化成了一句:“盛老师跟我说,他写不了那个情景喜剧的剧本,让咱们另请高明。”
“哦。”黄飞章一阵失落,缩回头去。
商叶初确实在发愁这个人选。《云倾记》那堆编剧善于写古装本子,现代剧本恐怕差些。再者说,那些编剧,也大多有商叶初刚刚想到的毛病。这群人上人,恐怕很难写出幸福街的精髓。
忽地,商叶初脑中闪过一个名字。
商叶初拿出手机,在通讯录中一顿检索。果然,那个名字还躺在里头。
——五花肉煎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