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英雄迟暮
第332章 英雄迟暮 (第1/2页)9月10日。
互联网上的道歉风暴愈演愈烈,热搜榜单前二十竟有十七个与“威尼斯广告衫”相关。
从国民饮料到小众洗发水,品牌方们像参加慈善拍卖会般竞相抬高“赎罪金额“,道歉声明总金额很快突破5亿大关。
甚至,某辣条品牌甚至晒出PS过的“沈龙同款广告位“设计图,配文“虽然我们没来得及赞助,但自愿认罚500万”的标签,一度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觉得这帮品牌方们都疯了……
媒体们24小时蹲守【威尼斯电影节】等待这场闹剧的最终裁决……
是雷霆震怒宣布封杀,还是忍气吞声收下天价“赔偿金”,都会给整个华夏互联网创造惊人的热度。
事件持续发酵的第三天,这场“道歉赔偿“的闹剧热度更高。
无数不相关的品牌蜂拥而至,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联系威尼斯电影节主办方,甚至出现联系不上就直接往电影节举办地寄道歉信的荒诞现象。
意大利《晚邮报》记者罗西在推特发文:“我的邮箱被华夏品牌道歉函塞爆了,他们是不是对“赔偿”有什么误解?”
而国内影评人则发现更荒诞的细节:沈龙衬衫上某个LOGO对应的企业根本不存在,疑似网友恶搞P图。
然而直到次日黄昏,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始终保持着沉默。
他们既未接受道歉,也未如传言般将周阳列入黑名单,更未对此事做出任何回应,整件事仿佛只是一场闹剧。
这种诡异的缄默反而让事件热度再度飙升,网友戏称这是“史上最贵沉默“。
有人算了一笔账:若【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真能收下这些“赔偿金“,不仅足够再办一届电影节,还能有不少盈余。
华夏电影圈内,众多影评人对这一事件持强烈批判态度,纷纷将矛头指向沈龙,指责其行为是对华夏电影形象的严重损害,可能影响华夏电影人在国际市场的口碑与评价。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相关部门紧急出台《海外电影人行为守则》,虽未明确禁止此类行为,但明确表示不予鼓励。
直至9月13日,这场风波才逐渐平息。
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尽管沈龙遭到舆论口诛笔伐,【炫世娱乐】却精挑细选地签下总额高达15亿人民币的广告合约,合作品牌涵盖家电、美妆、日化等各领域,且以国产品牌为主。
面对外界传闻,【炫世娱乐】始终未予正面回应,仅表示今年合作项目数量确有增加,但需统筹规划各项目的系统性整合方案……
……
《菊花台》于9月15日正式下映。
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国产电影最终票房定格在3.7亿人民币,虽然未能突破预期的4亿天花板,但这一成绩依然刷新了华夏本土电影的票房纪录。
海外市场依旧冷清……
仅1000万美元,然后在北美地区,南美地区陆陆续续下映。
然而与上映时的万众瞩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下映时显得格外冷清……
既没有举办庆功宴,也没有大肆宣传这一历史性突破,仿佛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银幕,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映次日,华夏互联网电影圈里倒是出现了不少讨论声……
无数电影人看着《菊花台》海外票房惨淡的数据,心中涌起一阵苦涩,在互联网上纷纷发表了自己的遗憾看法……
3.7亿人民币的本土成绩虽刷新纪录,但国际市场总共就1000万美元票房如同一记闷棍,将“文化输出”的豪言击得粉碎。
这一记“闷棍“似乎宣告着国产电影工业化的又一次失败。
面对《菊花台》、《王之盛宴》,甚至更早的《极》的失利,投资人对大制作望而却步,9月份近10部筹备中的华夏大片被迫叫停,曾经喧嚣的“大片时代“论调在互联网上销声匿迹,互联网上“砸3亿就为国人自嗨?“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三大导演陆陆续续被拉出来鞭尸……
一夜间,大导演们突然意识到,他们苦心经营的“工业标杆“已然失去市场认可。
国际奖项的幻灭与本土市场的割裂,让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电影枭雄,如同秋风中的落叶般日渐凋零,徒留英雄迟暮的悲凉。
有见证这些年华夏电影历史的影评人不禁叹息:
从李正涛的《秦》开启华夏大片时代,到他的《菊花台》似乎为这个时代画上休止符,仿佛完成了一个悲哀的轮回。
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无数电影人陷入深深迷茫。
随着老一辈电影扛鼎人陆续走下神坛,华夏电影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
…………………………
9月17日。
秋意渐浓,曾经喧嚣与热闹的华夏电影圈,仿佛就在秋日的肃杀中,渐渐迎来了凋零。
影评人刘家胜从床上醒来以后,抽了一根烟,默默的看着窗外的落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