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432章:终究是朕的儿子

第432章:终究是朕的儿子

第432章:终究是朕的儿子 (第1/2页)

没人会想到,太子新政的推行会这么快。
  
  贞观二十一年,初一大朝会上,太子就颁布了新政。
  
  原本很多人觉得太子会先行登基,当年陛下等了三月,毕竟是走了一遍太子流程,现在太子本来就是太子,也就没必要等这么久。
  
  没成想太子对于登基之事并不热衷,至少宫里没消息说要筹备登基事宜,甚至连钦天监那边都没有通知看个黄道吉日。
  
  也有人觉得或许是辽东十万兵马还没过来,太子感觉不稳。
  
  可这新政怎么说。
  
  这么大的事情,说干了就干了,连百官都没反应过来,详细的章程就已经拓印下方。
  
  不仅如此,在长安邸报上,新政的条例被大量公布。
  
  现在的长安邸报严格来说算大唐邸报,每次发邸报都会流转整个大唐各地,甚至于周边各国也会购买。
  
  宗主国的大动静,对于周边的附属国来说,可是有着不小影响。
  
  更别说新政这样几乎相当于改朝换代的大事件了。
  
  愿意也好,不情愿也罢。
  
  总之在李承乾的强压之下,新政就这么被推行下去。
  
  颁布的新政比原版还是有些小变化的,其中比较集中的在于县城。
  
  大唐的县城分为赤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等多个等级。
  
  赤县示意核心,为最高等级,特指首都及陪都所在的县。
  
  大唐只有四个赤县,为长安县、万年县,河南县、洛阳县。
  
  畿县指京城周边地区,首都或陪都所在州府管辖的其他县,即京城周边的县。
  
  以长安为例下辖的县中,除赤县外,其余均为畿县,洛阳所在的河南府同理。
  
  望县、紧县这两个等级主要依据县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交通地位划分,是除赤、畿县外的高级县。
  
  “望”意为“名望、繁盛”,望县指知名度高、经济发达的县。
  
  “紧”意为“紧要、关键”,紧县指地理位置关键,如交通要道、军事重镇,或经济较发达的县。
  
  户数在5000户以上为上县,户数在2000-5000户之间,人口和经济水平中等为中县。
  
  户数约在1000-2000户之间为中下县。
  
  户数在1000户以下为下县。
  
  县令品级随等级降低而递减,上县县令从六品上,中县正七品上,下县从七品上。
  
  改变主要是在县六部的规模上。
  
  部分边疆小县户三百余,按每户四人计算,人口仅约1200人,这样的情况下,县六部不可能像上县那样搞出两三百人,自然是削减规模。
  
  大概有个县六部的雏形,二三十人便足够了。
  
  说是县州道三级,实际上谁都知道,这次新政主要针对的,就是县级的治理。
  
  俗话说得好,皇权不下乡。
  
  这个乡不是狭义的乡村,而是广义的地方。
  
  皇权对于地方上的掌控实际上是很弱的,这也是王朝时代的弊端所在。
  
  而这次新政,最大的用意,在于很大程度加强了地方跟皇权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理论上来说,新政顺利的情况下,朝廷的影响力将会直接抵达县城。
  
  这对于中央集权来说,可谓是空前的变动。
  
  也会让皇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说新政无数个好,但最大的弊端很明显,那就是国库的负担。
  
  对于这点,李承乾自然是有所准备。
  
  大多数君王哪怕是李世民,走的都是‘节流’的路子。
  
  因为他们不懂商业,或者说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与民争利。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皇家进入商业,以皇权的影响,什么商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重农抑商的思想,这让商贾之流难登大堂,而作为皇帝,不管是打天下的,还是守天下的,根本不存在商业思维。
  
  懂商业、重视商业的皇帝还是有的,但他们涉及程度太低。
  
  但李承乾不同,有着后世的见识,他很明白怎么去‘开源’。
  
  不过这就是在新政初步通行之后的事情了。
  
  得力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现在大唐的国库还是很充盈的。
  
  这也是李承乾敢于大刀阔斧的底气。
  
  ——
  
  贞观二十一年四月,春雨已下了三日。
  
  太极宫甘露殿的偏院墙角,竟冒出几株新绿的草芽。
  
  李世民披着一件半旧的锦袍,坐在窗边听着雨声,案上摊着一卷墨迹淋漓的《新政推行五月报》,纸角还带着潮湿的水汽。
  
  这是张阿难刚从门下省拿来的拓印。
  
  “陛下看看这个。”
  
  张阿难捧着个小炭炉进来,声音里带着几分唏嘘:“河南道的滑州,县吏部长王二郎,原是个县衙的老书吏,靠着‘吏转官’考核升上来的。”
  
  “这月查账,硬是从州部郎中的小舅子手里,追回来三千贯贪墨的河工款,全用来修了滑州的河堤。”
  
  “滑州百姓给递了万民伞,说‘新官比旧官清’呢。”
  
  李世民的目光从报上移开,落在窗棂外的雨丝上:“王二郎?前隋时滑州有个书吏也姓王,当年为了护账本,被窦建德的兵砍了手指。倒是没想到,几十年过去,寒门里还能出这样的硬骨头。”
  
  张阿难笑道:“这都是托了新政的福。”
  
  “太子殿下的章程里写着‘吏员考核,唯才是举’,那些老书吏熟悉地方事务,又盼着出头,比那些只会读经的进士肯干实事。”
  
  李世民拿起案上的月报,指尖划过“州县六部运转情况”一栏。上面用朱笔标注着:关内道七十二县,六部运转如常者六十;河南道九十六县,遇阻者十二,多为士族盘踞之地。
  
  河北道因契丹余部未平,仅完成五成,然新设的“边地县兵部”已开始训练乡勇,防备胡人袭扰……最触目的是岭南道,竟用朱笔圈了个“优”字,旁边批注“俚人部落主动入籍者三百户”。
  
  “岭南能有‘优’?”李世民挑眉:“冯盎那个老狐狸,去年还在奏疏里说俚人‘蛮不开化’,怎么五个月就转性了?”
  
  “不是冯盎的功劳。”张阿难压低声音,“是太子殿下派去的那二十个‘实务科’进士。他们在俚人村寨里开了‘劝学馆’,教孩子读书,帮部落算明赋税账,还按章程里的‘部落自治条’,让俚人自己选‘长老’参与县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