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至诚君子也
第12章 至诚君子也 (第1/2页)宋濂是谁?
很多人可能更加熟悉他的徒弟,方孝孺。
对,就是那个被祝枝山造谣,说他被朱棣诛十族的人。
很多人对宋濂的了解,应该是来自于两个地方。
其一是某部影视剧,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古板不通时务的儒生。
还将洪武三十年发生的南北榜案,挪到洪武初年,魔改一番后扣在了他的头上。
如果是通过这部剧认识他的人,想必对他的观感不会太好。
其二就是课本上的那篇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这是一篇情深意切,对晚辈充满了关怀和殷切期望的文章。
但很多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却认为他很虚伪。
原因很简单,在文章里他是以自己的经历为榜样,来劝诫别人的。
给人一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
前世马钰在网上就碰到过不少持这个观点的人,还和那些人互喷过。
用现代的话来讲,这篇文章其实就讲了一个内容,出身寒微该如何实现阶级跃迁。
这篇文章有个大前提,那就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很多人说,我读书了不但没改变命运还花了很多钱,这就是个谎言。
有没有一种可能,读的书还是不够多学的不够深?
说个不是很冷的冷知识,咱们学的高等数学,已经是四五百年前的知识了。
对于想搞科研的人来说,高等数学算是最基础的门槛。
如果一个人高等数学一塌糊涂,就说学理科没出路,是不是显得很无语。
这只是举个例子,读书改变命运,有个前提是要学的精深。
起码要跨过一个门槛,才能去谈改变命运这事儿。
做不到这一点,那确实什么都改变不了。
宋濂自幼家贫书都读不起,只能问别人家借书。
那些有能力藏书的都是什么人?至少也是小地主。
非亲非故人家凭什么把书借给你?
这时候,你就得表现出自己的不同常人之处,以此来打动别人。
宋濂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就是他的标签,他不光嗜学,还很聪慧为人还很谦谨。
在华夏的文化传统里,对喜欢学习又掌握知识的人,总是会另眼相看的。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混子也不会去主动招惹学习好的那一批学生。
用现代话来说,宋濂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很完美的人设,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十里八村都知道他嗜学,‘藏书之家’也想和他结个善缘,就把书借给了他。
而他并没有以此自傲,挥霍别人的信任。
相反,他表现的更加谦恭,借的书都妥善保存,每次都按时还回去。
如此一来二去,他的名声就越来越大。
一个好名声的意义,中国人应该都明白。
家里没钱拜不起名师,怎么办?
先找身边有学问的人请教问题。
身边认识的人问了一遍,那同乡同县总该有一些有学问的人吧?
厚着脸皮上门去讨教。
之前他积累的名声就能发挥作用了,至少获得了去拜访的资格。
到了之后态度摆的端正点,人家发脾气了就受着,等别人高兴了再上去请教问题。
到了这个时候,别人往往会给他讲上几句。
如此这般,学识越来越深厚,名声也会越来越大。
最终实现阶级的跃迁。
而且宋濂绝不是什么腐儒,他很清楚以自己的经历写文章,会遭到什么样的怀疑。
在文章最后人家直接就表明了。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出身寒微想要改变命运,就得付出更多努力。
这就是宋濂想要告诉后人的话。
非常的诚恳,怎么都不能说他是虚伪。
马钰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知道的宋濂,然后去搜了他的生平和著作。
宋濂在元末明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就这么说吧,同时代所有读书人在他面前,都得低一头。
当之无愧的文魁。
且他还深度参与了明初的礼法制定,与李善长为首的‘严法’派相抗衡,主张治民以德,当慎用刑罚。
当然,现代人看古人是有上帝视角的,宋濂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
比如过于推崇圣王之治,过于理想化而轻实际。
对管子和荀子的思想持否定态度,不过他并未全盘否定,还是认可其中关于教化、实用方面的策略的。
这也是为何他不反对看一看管荀之书,却无法接受‘孔孟为本,管荀为用’这个观点的原因。
正因为知道宋濂是谁,马钰才觉得这事儿很魔幻。
这比让奔波儿灞除掉唐僧师徒还扯淡好吧。
“让我和宋……潜溪先生讨论学问,这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朱标连忙说道:“没开玩笑,真的是宋师想要见一见你。”
马钰无语的道:“不是……就算我家长辈来了,在他面前也得执弟子礼。”
“让我和他讨论学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朱标心道,你小子还是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的吗,不错不错。
“马兄,非是我要为难于你,实在是宋师要求我无法拒绝,还请……”
马钰打断他,干脆的道:“此事休要再提,就当我没听过……”
“这酒你也带回去吧,我喝不起。”
朱标见他真要撂挑子,心下不禁有些着急,就准备再劝。
“咳。”朱樉干咳一声,插话道:
“马兄,宋老头的脾气我知道,若你避而不见,就只有两个结果。”
“要么大哥被逐出师门,要么一辈子别想再看管荀之书。”
马钰顿了一下,转过头不看朱标,说道:
“我一个将死之人,请恕我无能为力。”
朱樉眼珠子一转,说道:“马兄,你与我大哥相识一场,也不想看到他……”
“二弟。”朱标出口打断他,然后郑重的朝马钰行了个大礼:
“我与马兄一见如故,虽然只第二次相见,心中实则已经将你当做好友。”
“我知道此事太过强人所难,但实在别无他法,只能向你求助。”
“不求马兄能说服宋师,只需将你对“本用”观点讲与他听。”
“之后不论宋师是否接受,文都坦然接受无憾矣。”
马钰犹豫了。
看着态度诚恳的朱标,想想别人一家子对自己的照顾,拒绝的话怎么都说不出口。
而且,穿越一趟要说对古代名人没有好奇心,那就是骗人的。
他为啥非要等朱元璋回来,而不是自尽少受点罪?
嘴上说是为了当面喷朱元璋,实际上还是好奇心作祟,想要见一见这位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
现在有个机会当面见一见当代学界第一人,他还是有些心动的。
更何况朱标说的也有道理,大家都知道自己和宋濂没法比。
被他教做人是很正常的,根本没什么可丢人的。
自己只需要说出个一二三就足够了。
如果能说出一些亮点,反倒是更能衬托出自己的不凡。
至于能不能说出点什么新鲜玩意儿,这一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