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长生不死(标题党)
第31章 长生不死(标题党) (第2/2页)“第三种死亡是精神死亡。”
“没有人再记的你,你所有存在的痕迹全部消失。”
“但反过来说,只要还有人记得你,就不算真正的死亡。”
“精神不灭,才是真正的长生不死。”
朱标不禁点头表示认可,好像这三种死亡可以套用到所有人身上啊。
果然不愧是拥有独特传承的家族啊,总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总结经验。
马钰等他们三个(朱棣?)消化的差不多,才继续说道:
“我们家族教育子弟,只要活着,就要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哪怕是去掏大粪,都不能成为一个完全无用之人。”
这次只有朱标点头表示了认可,朱樉和朱棡则有些不以为然。
掏大粪?那还不如死了好。
马钰没有理会他俩的想法,接着说道:“再说精神死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对精神死亡的方法就只有一个,子嗣。”
“只要子嗣不绝,只要香火不断,就始终还有人记得他们。”
“还有少部分人,可以靠着文学著作,将自己的名字和思想流传下去。”
“亦有部分人成为帝王将相,在史书上留下姓名,为后人所知晓。”
朱标心中一动,说道:“此与左传所言三不朽不谋而合。”
立德立功立言。
做到一样就能名载史册,使精神不灭。
以前他对三不朽感触并不深,此时听了马钰的话,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悟。
马钰心道,说的太好了。
正怕你们不信呢,现在自己把注脚找好了,倒省了我去解释。
所以干脆的说道:
“这正是族中长辈根据三不朽,结合自己的思想总结而得。”
兄弟三人了然的点点头,没有任何怀疑。
马钰见成功忽悠住他们,也非常开心,接着说道:
“但族中长辈认为,靠血脉传承,其实是最靠不住的。”
“一场动乱可能就子嗣灭绝了。”
“就算有些子嗣侥幸逃的性命,能不能记得谁是自己的祖宗都还两说。”
“事实上,除了少数大家族,大部分百姓都很难得知十代之前的先祖是谁。”
“还有很多,干脆找个历史上的名人,强行认人家当祖宗。”
此话一出,朱标的表情变得特别不自然。
朱棡也默默的将视线转向一边,这表哥胆子是真肥,竟敢如此蛐蛐我爹。
朱樉一脸无所谓的样子,老马一天不蛐蛐就浑身痒痒,哥们习惯了。
只有朱棣一脸懵懂,压根就没想到,自家老爹曾经被人忽悠着认朱熹当祖宗的事儿。
虽然后来朱元璋醒悟过来,放弃了认祖宗的打算,但这个黑历史是过不去了。
马钰心中暗笑,蛐蛐成功。
面上却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继续说道:
“所以族中长辈就一直在教育子弟,当以三不朽为追求。”
“对于子嗣,反倒没有其他家族那么重视。”
朱标不仅赞叹,好一个宏大的目标,好一个有追求的家族。
朱棡却质疑道:“既如此,为何从未见过你长辈著书立传?还是说他们使用了化名?”
朱标也反应过来,确实如此啊。
他们倒没有怀疑马钰原本家族的学问,之前马钰已经展露过许多。
尤其是今天这一番关于黄河的推理,可谓是精彩至极。
关键这次的推理不是纯思想方面的,而是能够切切实实改变社会现状。
往大了说,决定着亿万苍生的福祉,能够左右一个王朝的兴衰。
由此反推,马钰的长辈掌握着的学问,只会更加渊博深厚。
可是,既然他们想要精神不灭,又有这么高深的学问,为何不出书呢?
难不成真的用假名发书?
马钰自然也是早有准备,说道:“因为蒙元拒绝华夏化。”
朱棡还有些疑惑,华夏化?
听过之前几次讲课的朱标和朱樉,却恍然大悟。
“蒙元拒绝华夏化,那他们就是蛮夷。”
“我们身为华夏正统,岂可与蛮夷为伍?更遑论为他们效力了。”
“所以长辈们宁愿不要精神长存,也不愿意出书帮助蒙元欺压华夏百姓。”
朱标赞道:“令长辈品性之高洁,让人敬佩啊。”
朱棡这才明白是什么意思,却有些难以理解。
蒙元已经得了天下,那么多人都为他们效力,你们家族就因为这个宁愿放弃三不朽的机会?
但这并不妨碍,他内心对马钰背后家族产生敬佩之感。
这就是华夏人的思想,敬佩出仕造福天下的人,也尊重采菊东篱下的隐士。
这时朱标又问道:“你家中长辈的著书,可还存世?”
马钰摇摇头,叹道:“不知道,元末乱世家中连遭灾祸。”
“长辈带着我辗转各地,却始终未能寻得一安身立命之所。”
“反倒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就只剩下我一个人。”
朱棡还想再追问些什么。
朱樉却先一步说道:“别再问这些悲伤的事情了,对他来说就是伤口撒盐。”
朱标也颔首道:“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现在你有了我们,可以放心生活了。”
朱棡虽然有些不甘,但也只得放弃了继续追问的打算。
倒不是他对马钰的身份有怀疑,而是想要得知其背后的家族所在,看看能不能找到那些存书。
这些可都是无价之宝。
算了,反正时间还长,以后再问也不迟。
想必他也不想看着家族藏书就这样遗失。
朱樉又拍了一下马钰的肩膀,说道:
“你小子以后啥都别干,把肚子里的学问都写成书。”
“免得你有个三长两短,这些东西全丢失了。”
马钰翻了个白眼,说道:“我可真是谢谢您了,真会关心人。”
朱樉满脸得意的:“那是,谁让咱们是兄弟呢,必须得为你着想。”
朱标心下非常满意,老二还是很靠谱的,知道我想说什么。
这话也就只有他说才合适,换成别人这么说,肯定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也不能说是误会。
只能说,由别人说出来,就显得太功利了。
会破坏好不容易形成的默契。
这时,不远处传来朱元璋的声音:“什么兄弟?咱怎么不知道?”
众人转头看去,只见朱元璋一张脸已经黑成了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