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传承!
第370章 传承! (第1/2页)时间流逝。
转眼便进入隆冬腊月。
1月13日,京市。
临近年关,虽然严寒依旧,却难挡人民的热情。
因为在这里。
第四届人大马上就要在此地隆重召开。
对于刚刚在黄淮海特区创造了“盐碱地上起金仓”奇迹的苏文宸而言,这次大会的意义尤为特殊。
,苏文宸拿起一份标题为《黄淮海发展特区设立草案》的文件,仔细检查了好几遍,才认真的装进公文包里。
接着拿起放桌子上的第四届人大代表证。
缓缓的夹在胸前。
走到镜子前,看着镜子里沉稳坚毅,眼眸深邃身影。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苏文宸感觉胸前的代表证沉甸甸的。
他已不再是几年前那个初出茅庐的基层干部,而是带着一个生机勃勃的特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以及一份关于“特区”未来的立法草案而来。
步入宏伟庄严大会堂。
穹顶高阔,灯光璀璨。
空气里弥漫着庄重而热烈的气息,伴随着代表们一个个入场后,全场顿时响起阵阵低声的交谈与文件翻阅的沙沙声。
就在这时,一股无需言语的特殊气场悄然蔓延开来,许多代表不自觉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主席台侧方的入口方向。
首先一道面容清癯却笔挺如松身影出现,他穿着一身熨烫得一丝不苟的灰色中山装,步履沉稳。
而他的身前的轮椅上,则坐着一位身体已显羸弱,但那双深谙历史烟云,洞察世事变迁的眼睛却没有丝毫变化的老人。
老人扫视会场,那目光仿佛积蓄了万里风霜后的平静大海,表面柔和,内里却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
他坦然接受着这种不便,眼神里却透露出的力量,并未因坐姿而削弱半分,反而在这不便中更添一种历经沧桑的沉静力量。
随着后面的老人稳稳扶住轮椅的推把,轮椅缓缓移动,几乎没有发出声响,却仿佛踏在包括苏文宸在内,在场每一位代表的心弦上。
看着眼前一立一坐缓缓入场两位长者。
苏文宸心头涌现阵阵酸楚。
一位脊梁坚毅如磐,撑起了国家的责任。
另一位现在身影虽显疲惫,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脊骨所系。
这一刻全场陷入了更深层的寂静。
呼吸似乎都凝滞了,唯有心脏在胸膛里擂鼓般震动的声音清晰可闻。
每一个角落的代表,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
很快,随着两位长者入席。
会议议程开始有序推进。
一个个议程开始提及,商议,投票!
当议题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时,会场的焦点逐渐凝聚。
“下一个议程,由黄淮海特区代表苏文宸同志发言!”
随着大会主持人的话音响起。
苏文宸也敏锐地捕捉到,主席台上几道目光扫向自己。
有期许,欣慰,好奇,各种目光不一而足。
苏文宸作为发言人,也在代表们和摄像机镜头的注视下,稳步走向发言席。
他没有立刻宣读手中那份《黄淮海发展特区设立草案》的内容,而是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清晰地回顾起来。
“各位代表!同志们,四年前,在苏鲁豫皖交界的黄泛区盐碱地上,我们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群众智慧和科技力量。”
“用‘治碱肥’驯服了不毛之地。”
“我们发展了‘治碱兔-速生鸡’的闭环循环产业,引进了大型化肥厂,饲料厂,孵化系统,食用菌设备。”
“初步构建了一条从‘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三年后的今天!”
苏文宸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特区发展的澎湃。
“那片曾经的贫瘠之地,已矗立起规划合理的工业区,繁忙的铁路支线吞吐着‘盐碱克星’走向世界,治碱肥出口累计已达百万吨,成为我们最重要且稳定的外汇来源之一。”
“‘蓝水金羽’和‘东方月华’的品牌,通过高端拍卖让国际市场领略了‘东方味道’和‘东方瑰宝’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特区内人均肉类消费量大幅提升,粮棉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数万农场职工和周边百姓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我们真正在‘瘠田垄里起了金仓’!”
伴随着苏文宸的话语,不少代表席中发出阵阵低语和赞许的点头。
苏文宸提供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活生生的数据和变化。
苏文宸话锋一转,语气转为诚恳而坚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