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争帅定北
第三章 争帅定北 (第1/2页)朝堂向来是风云变幻之地,此刻,气氛却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北方的北凉部落日益嚣张,其铁骑肆意践踏赵朝边境,烧杀抢掠,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哀号。早朝的钟声敲响,大臣们鱼贯而入,而今日议题,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选派将领,领军讨伐北凉。
德亲王赵恒,身姿如松,面容坚毅,沉稳的目光中透着睿智。他身着华丽且不失庄重的亲王服饰,金线绣就的蛟龙在烛光下仿佛欲腾空而起,头戴的玉冠更添几分尊贵。赵恒率先站出,迈着沉稳的步伐,至大殿中央,向高高在上的皇帝抱拳行礼,声若洪钟:“父皇,儿臣愿领命出征。北凉屡屡犯我边境,烧杀掳掠,恶行累累,实乃赵朝心腹大患。儿臣自幼沉浸于兵法谋略,日夜钻研古今战例,对用兵之道颇有心得。此番若能挂帅,定以缜密周全之策,统领赵朝精锐之师,荡平北凉,保我边境安宁,重振赵朝国威。”
武亲王**,同样气宇轩昂,浑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的英武之气。他身着黑色戎装,上面沾染的点点征尘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赫赫战功,大步流星地向前,单膝跪地,声音坚定有力:“父皇,儿臣恳请挂帅出征。儿臣多年征战沙场,与北凉多次短兵相接,对其作战风格、行军习性了如指掌。我赵朝将士皆勇猛无畏,儿臣愿亲率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捣北凉巢穴,叫那些蛮夷为其恶行付出惨痛代价,让他们知晓我赵朝天威不可侵犯,自此不敢再犯我边疆。”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目光在两位皇子之间来回游移。他深知,此次讨伐北凉,绝非寻常战事,关乎赵朝边境的长久安宁与国家的尊严体面,所选主帅必须万无一失,稍有差池,便可能让赵朝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德亲王赵恒见皇帝并未立刻表态,微微皱眉,旋即神色坚定,继续说道:“父皇,北凉所处之地,地势错综复杂,山川河流纵横交错,若想大获全胜,仅凭勇猛远远不够,需以奇谋妙计制胜。儿臣已深思熟虑,设想了多套作战方略,可依据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灵活应变。且儿臣定会恩威并施,团结将士,做到赏罚分明,使全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奋勇杀敌。”
武亲王**不甘示弱,目光炯炯,紧接着说道:“父皇,打仗,实战经验与果敢决断缺一不可。儿臣在沙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历经无数恶战,麾下将士皆对儿臣忠心耿耿,愿为儿臣效死力。北凉虽以悍勇闻名,但儿臣有绝对的信心,凭借自身过硬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将士们的铁血斗志,将其彻底击败,凯旋而归。”
朝堂上的大臣们,此刻也如热锅上的蚂蚁,纷纷低声议论起来,逐渐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以丞相为首的文臣们,认为德亲王赵恒谋略过人,心思细腻,考虑周全,由他挂帅,更能稳扎稳打,胜算颇大;而以大将军为首的武将们,则觉得武亲王**勇猛善战,在军中威望极高,跟随他出征,将士们必定士气高昂,更适合领军出征。
这时,丞相缓步走出,恭敬地向皇帝拱手说道:“陛下,两位殿下皆心怀赤诚报国之心,且各具领军之才。然而,此次出征意义非凡,关乎社稷安危,还望陛下从长计议,选出最能胜任之人,以确保战事顺遂,我朝凯旋。”皇帝微微点头,神色凝重,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两位皇儿皆有可取之处,朕一时难以决断。这样吧,三日后,你们各自将详细的作战计划呈于朕看,朕再做定夺。”
赵恒与**对视一眼,目光交汇之处,仿佛有火花迸溅。他们深知,这三日,将是决定谁能挂帅出征的关键时期,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的较量。必须全力以赴,精心准备,方能争取到这个为国家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宝贵机会。
退朝之后,德亲王赵恒径直回到王府,直奔书房。他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在书房内踱步沉思。桌上堆满了关于北凉的地图、情报和兵书战策。他时而驻足凝视地图,时而翻阅书籍,时而提笔记录下脑海中闪过的灵感。他深知,自己虽饱读兵书,但实战经验略逊于**,此次必须在谋略上做到极致,方能胜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