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陆北顾的未来计划
第12章 陆北顾的未来计划 (第2/2页)当然,实际情况肯定没有这么极端就是了,多少会给点提示的。
至于怎么判断到底原文到底是哪句,那得看标点符号。
嗯,幸好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符号。
要是穿越到宋代以前,那就得自己研究句读了。
但不管怎样,论语通篇也就一万来字,这具身体的记忆能力虽然差点意思,但陆北顾有自己的记忆方法。
因此,他认为短时间内把帖经提升到对八、九道题,甚至运气好点十道题全对都不成问题。
至于诗赋,则需要多熟悉韵脚、格式、题材,继而进行大量的训练,准备出一些固定的模板。
所以诗赋提升起来也不算特别难,只是所需的时间比较多。
对于陆北顾而言,最难的,其实墨义。
墨义虽然是从《春秋》和《礼记》这两本书里出题,但这两本书可不简单,尤其是《春秋》,出了名的“微言大义”。
而经学自两汉至大唐一向是世家门阀赖以传家的根基,正因如此,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同一部经书,诞生了许多理解不同的学派。
不同学派,对于同一句话甚至同一个字,给出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就连大宋朝廷,也没法给出一个带标准答案的题库出来。
再加上“庆历兴学”以后,朝廷鼓励对于墨义的出题,要侧重考生的个人理解。
所以,虽然有些问题是有公认的标准答案的,但也有很多问题压根就没有。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因为宋儒更舍传注而直求经义,其实更注重发掘《春秋》的史学特性,很多墨义题考的是对《春秋》里历史事件的理解。
而即便是考传注的题目,也是有迹可循的,除了去啃春秋三传或者《五经正义》里相关内容,也可以直接研究“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孙复、石介这三位大儒对于《春秋》、《礼记》的著述。
其中孙复是北宋前期最重要的春秋学者,此人以“尊王”作为春秋大义的主旨,解经与春秋三传多有不同,著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春秋总论》三卷。
《春秋尊王发微》这本书在如今大宋儒学界的影响尤其深远,而这本书也是墨义考试参考书之一。
所以,陆北顾研究墨义,需要拣重点来,花最少的时间提升最多的成绩。
“在清明节后的旬测,最起码要让帖经和墨义的测试成绩,进入到县学前20名!”
“两个月内,在保持策论在甲中以上的水平的同时,要把帖经提高到甲下以上,诗赋提高到乙上以上,墨义提高到乙中以上,进入到县学前5名!”
“如此一来,才有机会进入州学!”
陆北顾用鞋底蹭掉了炭笔划出的痕迹,跺了跺脚。
而除此之外,他心里还装着事,那就是寒食节过后,他还要随李磐去见那位“重要的人”,到时候要说的话也得提前思量好。
毕竟,自己的计策说出来可是有点惊世骇俗......
至于钱的事情,陆北顾只是有点发愁。
虽然不管是大量购书,还是办理籍贯迁徙所必须租赁的房屋,都是需要钱的。
但陆北顾相信,以自己的才华,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不必再让嫂嫂费心。
饶是如此,当他起身看到院里那没了账簿的石桌,还是由衷地感叹了一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