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持守中正,立定人极
第237章 持守中正,立定人极 (第2/2页)“然知‘动静互根’之易,行‘主静立极’之难。”
周敦颐看着他继续说道:“万象纷纭,世务胶扰,人心易为物欲所迁,如风中烛火,摇曳不定。纵知无极太极、动静互根之理,若心不能定,性不能澄,则理终是理,与己何干?终不免随波逐流,或溺于虚无,或陷于功利。”
他的目光扫过程颢、程颐,最后又落回陆北顾身上。
“故《易》曰:‘君子以惩忿窒欲。’吾尝言:‘无欲故静。’此‘静’,非枯木死灰之静,乃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之静。心中无私欲搅扰,则如明镜止水,万象过而本体自明,天理自现。”
“若是能主此静,方才能识得万物一体之仁,方能于纷繁世务中,持守中正,立定人极。此乃由天道而人道,由知‘无极太极’而行‘主静立极’之要旨。”
周敦颐清晰地阐释了“主静”与“立人极”的关系,将宇宙本体论与道德实践论紧密连接,其“无欲故静”“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等语,既是心性修养的方法,也是应对世间万变的根本态度。
简单来说,周敦颐认为宇宙论最终是要落实到心性论与工夫论上面的。
“小友年少,气血充沛,故而心神亦喜动不喜静,长此以往,难免心猿难控、意马不收。”
周敦颐看着陆北顾问道:“既来我处,不妨随我修‘主静立极’之法?”
周敦颐看出了陆北顾对于很多问题都是有自己理解的,他也并不打算初次见面,就强求对方有什么思想转变,反而把话题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听闻此言,陆北顾陷入了犹豫。
周敦颐寥寥数语,确实是有道理的.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事矛盾中,持守中正平和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定力?
扪心自问,自从在州试里高中解元后,他便有了些意气风发之感。
这并不奇怪,因为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虽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陆北顾的年龄都不算大,心性更称不上完全成熟,依旧保留着少年气。
所以,就难免被世事所扰。
而这种情况,对于他专心备考礼部省试是不利的。
哪怕陆北顾一直在努力学习,路上也不曾停歇,但他现在因为自身完全自由而表现出的状态,跟他被关在州学里苦学的状态,确实是有细微差异的。
而礼部省试的结果,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的真切体现。
好在这时候还不晚,被周敦颐一番话点醒后,陆北顾马上意识到了自身问题之所在。
他确实有很多知识,他确实很有学习天赋,但他如果想要考中进士,那么确实需要调整一下心态。
罢了,来都来了,学学周敦颐的工夫论也没什么坏处。
陆北顾作揖道:“先生言‘主静立极,无欲故静’确实是内心应对纷纭世事时应有的状态,然此‘静’功,知易行难,学生愚钝,还望先生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