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关于造车的第一次讨论3
第475章 关于造车的第一次讨论3 (第2/2页)声浪越来越高,情绪越来越激昂。
有人拍案而起,有人眉头紧锁,有人据理力争,有人连连摇头。
偌大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被压缩到了极致,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和理念碰撞的激烈火花。
只有主位上的郑非,如同风暴眼中唯一静止的存在。
他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这场关乎华兴未来命运的激烈辩论。
他的脸上看不出明显的倾向,只有眉头偶尔极其细微地蹙起,显示出他内心的权衡正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
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惊涛骇浪中感受着船体的每一次震动,评估着每一种航向的风险与机遇。
时间在激烈的交锋中无声流逝。
窗外的阳光逐渐西斜,将长长的影子投进会议室。
争论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双方依旧僵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拿不出绝对压倒对方的决定性砝码。
终于,当姚尘风再次试图用一组新的市场预测数据发起冲锋时,郑非缓缓抬起了手。
这个动作并不大,却像带着某种魔力,瞬间吸走了会议室里所有的声音和空气。
激烈的争吵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主位。
“吵得好。”郑非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力量。
“把问题摊开,把困难摆足,把前景看清,这才是董事会该做的事。”他微微停顿,目光最终落在神情紧绷的姚尘风脸上,又缓缓移向面沉似水的徐平。
“华兴的核心是什么?”他自问自答,“是技术,是持续创新的能力,是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满足。这个根基,无论何时都不能动摇。‘渡河’项目是背水一战,海思的芯片突围是生死线,这些优先级,不容置疑!”
他说得很坚决,目光扫过徐平、左梦安等人。
姚尘风的眼神瞬间黯淡下去,紧握的拳头指节有些发白。
“但是,”郑非话锋一转,目光重新变得深邃而辽远,“时代在变,产业在变。新能源智能汽车,就是ICT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下一个超级战场。这块阵地,华兴不能缺席。”
姚尘风猛地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希望。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更为深沉,“战略方向的选择,关乎华兴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根基,必须慎之又慎。目前信息尚不足以支撑做出最终决断。”
他微微停顿,给了所有人一个消化信息的时间,“真理,越辩越明嘛。”
“这样,”郑非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一锤定音,“关于智能汽车发展路径的最终决议,暂缓。请战略部牵头,联合财务、市场、研发、供应链、人力资源各体系,围绕‘整车’和‘供应商’两条路径,在一个月内,拿出更详尽的、量化的、包含极端风险压力测试的深度分析报告。”
“重点评估:现金流压力极限、核心技术缺口量化、人才获取成本与周期模型、客户关系冲击模拟、以及不同路径下应对A国制裁的韧性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