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校长在龙门中学的教育启蒙
张诚校长在龙门中学的教育启蒙 (第2/2页)赵校长没说话,蹲下身往灶膛里添了根松枝。火苗腾地窜起来,照亮他泛白的鬓角。老人从中山装内袋掏出个红绸布包着的笔记本,塑料封皮上“为人民服务“几个字磨得发亮。翻到夹着干桂花的那页,里面贴着泛黄的照片:穿白大褂的姑娘站在医院走廊,背后的玻璃窗映着“省人民医院“的字样。“这是九八级的春芳,“他用粗粝的手指摩挲着照片,“她爹当年拿扁担堵在门口,说再上学就打断腿。你猜怎么着?“松枝在灶膛里噼啪作响,赵校长忽然笑了,“这娃揣着窝头跑了三十里路来报名,现在是产科护士长,上个月还给我寄了喜蛋。“周小燕抬起头,睫毛上还挂着泪珠。老人从上衣口袋拔出钢笔,笔帽上“勤谨“二字被岁月磨得发亮:“这笔跟了我二十年,写过五百多份教案。“他把笔轻轻放进女孩掌心,“明天早上七点,我在校门口等你。“
雪越下越大,返程的路上,赵校长的棉鞋已湿透。张诚扶着他深一脚浅一脚走,忽然听见老人轻声说:“小张啊,你知道为啥我总把钢笔带在身上?“雪粒子落在眼镜片上,他呵出的白气里带着烟草味,“因为笔是教书人的刀,能劈开蒙在人心里的雾。“
三个月后的校刊上,周小燕的《我的理想》占了半个版面。她写赵校长蹲在灶间的背影,写钢笔尖落在作业本上的声音,结尾那句“我想当像赵爷爷那样的人“被用红笔圈起来,底下有行批注:“你已经是会发光的星星。“
在龙门中学的五年,张诚的备课本写满了“土办法“。他在教室后墙设了“成长树“,每个学生都有片树叶形卡片,上面记录着每天的小进步;用嘉陵江的鹅卵石做数学教具,让学生在江边算距离、测流速;甚至把语文课搬到古镇的老茶馆,听茶客讲三国故事,写《龙门镇人物志》。
记得2002年春天,他接手了全校有名的“问题班级“。第一节课,他没讲课本,而是让学生每人带株植物来教室。***抱来株蔫巴巴的仙人掌,说“从赵校长窗台上偷的“。张诚笑着接过,和学生们一起给植物浇水、晒太阳,讲《植物的生存智慧》。三个月后,教室里的绿萝爬上了窗台,仙人掌开出了黄色小花,那个曾被放弃的班级,在期末统考中语文平均分提高了23分。最让他骄傲的是“龙门之星“评选。他打破唯分数论,设立“劳动之星““创意之星““友爱之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光。当常年考倒数的陈强捧着“手工之星“奖状时,孩子的奶奶在家长会上哭着说:“我孙儿终于知道自己是块料了。“
2003年夏天,张诚调离龙门中学。离校前一晚,他独自坐在嘉陵江边,听着熟悉的浪声,想起五年前那个被粉笔头砸中的少年***——如今这孩子已在技校学汽修,临走前塞给他张纸条:“老师,你让我知道,不是只有考大学才叫出息。“收拾办公室时,他发现抽屉里藏着堆小纸条,都是学生写的悄悄话:“张老师,你上课像说故事““我爸妈离婚那天,是你陪我在操场走了晚自习““谢谢你夸我的作文有嘉陵江的味道“。这些带着墨水味和青春气息的文字,让他忽然明白,教育不是雕刻石像,而是浇灌种子,让杨木成梁,让野草开花,让每个生命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赵校长送他的钢笔还在案头,笔尖上的蓝黑墨水早已干涸,却在时光里凝成了印记。张诚总会想起龙门中学的老槐树——那棵树下,曾经有个年轻教师蹲在泥地里,和学生们一起给仙人掌浇水,阳光穿过枝叶,在教案本上落下斑驳的光斑,像极了教育本该有的模样:自然、温暖、充满生命力。
嘉陵江的水还在流淌,带走了青涩的岁月,却把些珍贵的东西留在了岸边。那些在龙门中学的日夜,那些与学生们一起摸爬滚打的时光,早已成为张诚教育信念的河床,让后来的每一次探索,都有了源头活水的滋养。当他在新的讲台上说起“教育是发现每个生命的光“时,眼底闪烁的,仍是当年那片江水的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