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文脉里的教育薪火
嘉陵江文脉里的教育薪火 (第2/2页)招生季来临时,安汉中学的围墙还没砌完。家长们隔着铁丝网往里看,只见几栋光秃秃的教学楼,操场上杂草还没除尽。“这学校能行吗?“家长群里质疑声一片,甚至有人编了顺口溜:“安汉安汉,泥巴裹蛋,读三年书,裤脚带烂。“
张诚决定办场“校园开放日“。他带着老师们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在每个课桌上摆了盆绿萝;实验室里,显微镜和试管擦得锃亮,墙上贴着学生未来三年的实验计划;食堂后厨,大师傅现场演示如何用智能炒菜机做饭。最绝的是他让人在荒滩上辟出块菜地,带着学生种上向日葵:“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上生物课,观察植物生长周期。“有个家长偷偷把孩子的报名表藏起来,张诚得知后,凌晨五点蹲在人家门口等。晨光里,他看着对方开门,第一句话是:“我知道您担心啥,我自己也有孩子,要是这学校不好,我敢把娃送来吗?“说着掏出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各地名校建设初期的照片,“您看人大附中分校,当年也是从荒地起家,现在升学率全市前三。“那天早上,他陪着这对母子在嘉陵江边走了两公里,看着白鹭掠过江面,讲起自己读书时每天要走十里路的经历。
第一届招生最终招到286人,比预期少了一半。但张诚看着教室里参差不齐的学生,眼里闪着光:“咱们这届学生,将来会成为安汉中学的'黄埔一期'。“开学第一天,他站在临时搭建的**台上,背后是还在施工的综合楼,突然下起太阳雨。他举起话筒:“你们看,连老天爷都在给咱们洗尘!“孩子们哄笑起来,阳光穿过雨丝,在每个人的脸上织出彩虹。
如今走进安汉中学,曾经的荒滩已变成园林式校园。教学楼前的向日葵年年盛开,实验室的智能设备能做DNA提取实验,宿舍楼的热水供应到午夜十二点。张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张泛黄的规划图,上面用红笔圈着最初的泥泞地块,旁边是如今的航拍照片,教学楼像展翅的白鹭,立在嘉陵江畔。但有些东西没变。他依然每天清晨五点半到校,绕着操场检查卫生;依然会在食堂看见学生浪费粮食时,默默把剩下的饭菜吃掉;依然会在暴雨夜带着后勤人员巡查校舍,裤腿上永远沾着泥点。有次省里来验收标准化学校,专家看着现代化的设施赞不绝口,他却带着人家去看操场角落的小菜园:“这是孩子们种的辣椒,上周刚收了,炒了盘菜,香得很。“
去年教师节,首届毕业生回校探望。当年那个藏起报名表的女孩,如今已是川大医学院的高材生。她抱着束向日葵冲进办公室:“张校长,您看,我真的成了'黄埔一期'!“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张诚两鬓的白发上,他忽然想起建校初期那个暴雨夜,自己在板房里写下的话:“教育不是在平地上砌墙,而是在荒滩上种树,根扎得越深,树长得越壮。“
嘉陵江的水依然日夜流淌,冲刷着岸边的礁石。张诚站在新落成的图书馆顶楼,看着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步,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远处的白鹭又飞来了,翅膀掠过教学楼的玻璃幕墙,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他知道,这片曾经的烂泥湾,早已在无数人的汗水里,长出了最挺拔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