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校长的育人方程式
张诚校长的育人方程式 (第1/2页)安汉中学的晨光里,总浮动着两种气息:教学楼走廊的白墙上,“健康•快乐•智慧•成长“八个铜字被擦得发亮,折射着理科实验室的冷光;而转角的文化长廊里,《论语》竹简拓片与学生绘制的AI思维导图并列悬挂,墨迹未干的“仁义礼智信“旁,贴着机器人社团斩获国际赛事的照片。校长张诚常说:“教育不是做加减法,而是寻找光谱的黄金分割点。“这位在教育战线深耕三十载的“园丁“,用二十年时间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拓出了一条属于安汉中学的育人小径。
2018年,张诚在校长办公会上拍板:“每天下午增设25分钟'日光课',雷打不动。“这个被师生称为“张校长的固执“的决定,源于他在基层教学时的观察:“太多孩子戴着厚重的眼镜,却看不见自己的未来。“如今的安汉中学,每班配备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实时追踪学生的运动心率与坐姿数据;心理咨询室的“情绪晴雨表“系统,能通过AI分析作文关键词,预警心理波动。最特别的是教学楼顶的“空中农场“,学生轮流种植蔬菜,张诚曾指着长势喜人的番茄对来访嘉宾说:“翻土时溅到校服上的泥点,比任何心理疏导都更治愈。“
在初三(5)班的黑板一角,常年贴着张诚手写的“抗压食谱“:周一正念呼吸操,周三校园定向越野,周五的“烦恼漂流瓶“。物理老师还记得,去年全市模考前夕,张诚突然叫停所有刷题课,带着学生去嘉陵江边看落日。“当孩子们躺在草地上数云时,我听见有个女生轻轻说'原来天这么蓝'。“那晚的星空观察课,最终催生了27篇关于“压力与宇宙熵增“的哲学小论文,被收录进校本教材《成长的另一种维度》。
走进安汉中学的社团中心,仿佛闯入多元宇宙:汉服社的姑娘在复原唐代妆容,机器人社的男生用3D打印复刻司南,辩论社正围绕“人工智能是否需要伦理课“激烈交锋。张诚推行的“兴趣护照“制度,让每个学生初中三年必须解锁至少12个兴趣领域。“就像给灵魂配钥匙,总有一把能打开属于自己的门。“他记得2020届学生李默,曾因数学不及格自卑,却在航模社找到热爱,最终带着自制无人机模型考入北航无人机设计专业。
在安汉中学的成绩单上,除了学科分数,还有“协作力““创造力““耐挫力“等维度的雷达图。化学老师王敏记得,张诚曾让她给一个实验失败的学生满分:“他虽然没得出正确结论,但记录了17次失败过程,这才是科学精神的真谛。“每年的“成长典礼“上,最受瞩目的不是学霸,而是“最佳破茧奖““创意火花奖““社区服务之星“——2023年,后勤师傅老陈甚至被学生提名“生活美学导师“,因为他教会孩子们用落叶制作叶脉书签。
张诚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泛黄的《说文解字》与一台平板电脑。在他主导的“古今对话“课程里,学生用Python程序分析《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在物理课上拆解古代漏刻的计时原理。“真正的智慧,是让文明的DNA在现代土壤里重新编码。“他指着教室后墙的“知识树“图说:“根系深扎传统文化,枝叶才能拥抱未来。“初三学生刘畅因此迷上了《九章算术》,用算法复原了书中的“盈不足术“,相关论文登上《中学生数学学报》。
每周三的“无标准答案课“是学生最期待的时光。历史老师会问“如果郑和船队发现美洲“,生物老师让设计“能在火星生长的植物“,语文老师则要求用《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解析区块链原理。张诚鼓励教师“把问题磨成多棱镜“:“当孩子们开始质疑'标准答案'时,智慧的光才真正亮起。“这种训练结出硕果:近五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创新大赛获奖187项,更有3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清晨七点,安汉中学的广播准时响起。穿藏蓝校服的少年们咬着面包穿过走廊,忽然听见《弟子规》的旋律里混进了轻快的钢琴伴奏。“晨必盥,兼护眼......“初三(4)班的林小满跟着哼唱,手指不自觉地摸了摸书包侧袋的护眼贴——那是上周“文明微场景“里,广播提到“连续两周光盘可兑换护眼用品“时,她特意攒下的积分。食堂的早餐窗口前,张诚校长看着学生们把餐盘放进回收处。穿粉色围裙的陈阿姨接过盘子,忽然指着积分榜笑出皱纹:“小张校长,你看这颗星星,又是初二(7)班的小雨,她连续21天把青菜都吃完了。“积分榜上,每颗金色星星都对应着山区儿童的一顿午餐,此刻已有327颗星在晨光里闪烁。张诚想起去年秋天,他带学生去山区小学参观,当城里孩子看见同龄女孩用树枝在地上演算时,有人偷偷把自己的错题本塞进了对方书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