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阿耶阿娘,孩儿出息了
第385章 阿耶阿娘,孩儿出息了 (第2/2页)“小郎君,等一下。”
周福快步上前,躬身道。
“是济世学堂的孙道长派人传来的口信,说学堂五日后便可竣工,特意请小郎君到时候过去查验。”
“哦?倒是比我想象的快。”
温禾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至少还要半个月才能完工。
“等学堂建好,便可张贴告示招生了,先招一百名贫家子弟,无论男女都可,年龄十五到二十岁之间,学费全免,笔墨纸砚也由学堂提供。”
他沉吟片刻,又对周福说:“你再派人去一趟学堂,把孙道长请回来,这段时间他一直盯着工地,明明是个医者,却硬生生成了包工头,也该让他歇歇了,后续的收尾工作,让工匠们按图纸做就行,有问题再找我。”
这位孙道长说什么不放心,非要去监工。
不过他在那边,那些匠人干活确实积极了不少。
他们家中但凡有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孙思邈都会免费给他们看病。
不少人都称呼他孙神仙了。
周福虽没听过“包工头”是什么意思,却也明白温禾是心疼孙道长辛苦,连忙躬身应道。
“老奴这就去安排。”
温禾点了点头,不再耽搁,带着孟周、赵磊、吴生三人登上了早已等候在门口的马车。
齐三见众人坐稳,便抖了抖缰绳,马车缓缓启动,朝着皇城的方向驶去。
车厢内,孟周三人依旧有些紧张,不停地梳理着自己准备的应答内容。
温禾看着他们,便从袖中取出,递给三人:“你们看看这个,或许今日能用得上,陛下如今最关心的是民生与军务,你们回答时多往这两方面靠,准没错。”
三人接过纸张,仔细一看顿时眼前一亮。
“先生,这……”
“别这这这了,结合之前我给你们说过的,你们自己领悟吧,能否受到赏识,就看你们自己了。”
正所谓先生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如果他们三个注定没有什么天赋,那温禾便打算让他们日后就做个教书先生。
孟周三人顿时感动不已。
“多谢先生!”
三人齐声道谢,心中流过暖流,满满的都是对温禾的感激。
“先生之恩,学生没齿难忘!”
要不是车厢内闭塞,他们定然要给温禾跪下了。
……
卯时过半,太极殿内已肃立满朝文武。
朱红殿柱巍峨,金砖地面映着晨光,殿外的晨鼓刚歇,十七位身着青色儒衫的举子便在内侍的引导下,整齐地跪在殿中。
李淳风因已授将仕郎之职,无需参与此次殿试,原本的十八人便少了一人。
温禾立于百官之列,目光扫过跪在最前排的孟周、赵磊与吴生,见三人虽神色紧张,却腰背挺直,暗自点了点头。
方才他给的纸条里,恰好有关于耕牛分配的内容,想来三人应有准备。
“诸位皆是我大唐英才,经春闱层层筛选,方能站在此处。”
龙椅上的李世民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帝王的威严。
“今日殿试,不谈虚文,只论实务,眼下朔方新定,缴获的数万余头耕牛即将分发至各州村落,朕问你们,如何将这些耕牛平均分配,既能惠及贫农,又能避免豪强争抢,助我大唐开垦荒地、恢复民生?”
问题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跪在最前排的几位举子眼神微动,显然已开始思索应答之词。
温禾站在一旁,心中了然。
果然如今李二最关心民生实务。
这问题既考较行政能力,又暗合当前朝政重点,比之单纯的经义问答,更能看出这些人的真才实学。
片刻后,一位来自河东的举子率先出列,躬身答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可效仿古制,按‘井田之法’分配耕牛,每九户为一井,共配三头耕牛,由里正统一管理,农时共用,闲时轮流饲养,如此既能保证公平,又能传承圣人之制,彰显我大唐仁政。”
李世民闻言,不置可否,只淡淡点头。
“嗯,可还有谏言?”
他没有直接否认那个举子的谏言。
但在场的人都看的出来,陛下并不喜欢。
温禾也觉得这个人读书读傻了。
大唐均田制乃是国策,你居然要搞井田制。
要不是你还没出仕,你那脑袋肯定都不在肩膀上了。
又有几位举子陆续出列,或提议“按爵位高低分配”,优先供给勋贵与世家。
或主张“按土地多寡分配”,田多者多配,田少者少配。
回答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却始终绕不开书籍以及阶级,全然未考虑到贫农无田无爵、最需耕牛的现实。
李世民的眉头渐渐皱起,语气也冷了几分。
“诸位所言,皆是书本之论,若按古法,流氓无田,岂不是分不到耕牛?若是没有耕牛又如何开垦新田?若按爵位,豪强本就有能力购置耕牛,再优先分配,岂不是与惠及民生相悖?”
百官皆低下头,不敢言语。
举子们也面露窘迫,显然没料到陛下会如此直白地反驳,一时竟无人再敢出列。
就在这时,温禾注意到吴生悄悄抬了抬头,眼神紧张地朝自己看来。
温禾迎着他的目光,缓缓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几分鼓励。
得到温禾的肯定,吴生深吸一口气,猛地从队列中站起,躬身行礼,声音虽有些发颤,却格外清晰:“启禀陛下,臣有一策,或许能解耕牛分配之困。”
“你便是吴生吧。”李世民笑着问道。
“微臣是吴生。”
听到他的名字,在场不少人的目光都刻意的朝着温禾看去。
注意到那些人的目光,温禾特意挺起胸膛来。
他就是我的学生,咋滴!
你们咬我啊!
李世民也注意到温禾的小动作,暗自失笑。
随即抬眼看向吴生,语气缓和了些:“但说无妨。”
“臣以为,分配耕牛不应拘于古法,也不应论爵位田产,当以村落,按户数与人丁核定数量。”
吴生定了定神,继续说道。
“比如一村有百户、五百丁,便配五十头耕牛,由村长与村民共选三位‘牛长’,专门负责耕牛的饲养与调度,农忙时,按各家的田亩多少排班用牛,田多者多排,田少者少排,无田的流氓可帮‘牛长’饲养耕牛,以劳换用牛之权,农闲时,‘牛长’需带着村民给耕牛割草、检修牛棚,若耕牛生病,全村共出药材钱医治。”
他口中的流氓可不是后世那些混混的意思。
所谓流氓,没有土地没有房子,没有财产的人。
也就是所谓的无业流民。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如此一来,流氓能用到耕牛,村民能合力护牛,豪强也无法独占,毕竟耕牛归全村共用,村长与‘牛长’若敢偏袒豪强,村民便可联名上报州县,罢免重选,臣出身乡野,深知村民齐心的力量,此法虽无古法可依,却最贴合民间实情。”
就像是后世建国初期时的拖拉机。
有些地方,一个乡肯定就两三台拖拉机。
全乡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生产队,都要集体对拖拉机进行维护和保养。
这番话话音刚落,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百官皆露出惊讶之色。
此前的举子皆言古法,唯有吴生跳出书本,而且这法子,确实让人挑不出半分错处。
只是……
他们的利益呢?
若是这些牛都给了那些贱民。
他们这些人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只见群臣中有人跃跃欲试,不少人都想站出来反对。
可就在这时,只见李世民猛地拍了下龙椅扶手,脸上露出大喜之色。
“好!”
“你这法子,不循古法,却贴合民生,不谈虚理,却能解实际之困。”
说着,他转头看向站在百官中的温禾,语气里满是赞许。
“温嘉颖,你倒是会教学生,你这先生当得好啊!”
李世民知道,吴生定然没有这般见识。
毋庸置疑,一定是温禾教授他的。
百官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温禾身上,带着几分复杂。
刚才想出来的人,都缩了回去。
利益是重要。
可是命更重要的。
不说这个人是那个百骑煞星的弟子。
单单吴生说的那番话,不用猜也知道,一定是温禾说的。
若是此刻出去反对,只怕明日百骑就要踹开他们府门了。
那些人连忙收回自己的目光。
罢了罢了,大不了,日后直接去和前方的将士们购买就是了。
得罪了温禾这个煞星,不值当啊。
听着李世民的夸奖,温禾连忙出列,躬身行礼,咧嘴笑道。
“陛下谬赞了,吴生能有此见解,皆是陛下圣明,广开科举之门,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展露才学,亦是吴生自身勤勉,善于观察民间疾苦,微臣不过是在他困惑时,稍作点拨,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在当不起陛下夸赞。”
“你啊,倒是越来越油嘴滑舌了。”
李世民笑骂了一声,语气里却没有半分责备,反而带着几分亲昵。
“不过你说得也有几分道理,科举本就是为了选拔能办实事的人才,而非只会死读经书的腐儒,吴生,朕赏你五匹绸缎、百贯钱,待殿试结束,便授你为从九品下的县丞,前往雍州任职,将你这‘耕牛分配之法’在雍州试行,若成效显著,再推广至全国!”
吴生傻眼了。
愣住原地好一会,直到御阶上的高月喊道:“吴县丞,还不领旨谢恩。”
吴生这才反应过来。
“臣谢陛下恩典!”
又惊又喜,连忙跪地叩首,声音都带着几分哽咽。
他从未想过,自己一个寒门子弟,竟能得到陛下如此器重。
这多亏了先生啊!
阿耶阿娘,孩儿出息了!
如果不是现在还在太极殿内,他定然去抱着温禾大哭一场。
李世民看着殿内的景象,心情越发愉悦,又看向剩下的举子,朗声道。
“接下来,朕再问第二题,朔方新定,流民众多,如何安置流民,既能让他们安居,又能为大唐增加赋税?诸位可大胆直言,不必拘谨!”
殿内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举子们也渐渐放下了紧张,开始认真思索应答之词。
温禾退回百官之列,目光落在孟周与赵磊身上,见两人眼神明亮,显然已有所准备,不由得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