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斩心魔明道义,阅千律探法真
第605章 斩心魔明道义,阅千律探法真 (第2/2页)“不——!”心魔发出凄厉而不甘的咆哮,整个山谷场景如同破碎的镜面般寸寸碎裂。少年楚凡与叶昭凤的幻象在金光中消散,那蛮族首领的身影也随之湮灭。
当最后一丝幻象波动归于平静,“道心无尘”的石门在他们身后无声地闭合。一道纯净无比、蕴含着清凉道韵的金色光流,自虚空垂落,精准地融入二人的眉心祖窍。
楚凡浑身一震,只觉得一股清流洗涤神魂,先前因激战和愤怒而产生的些许躁动彻底平复,神识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明、凝练。更重要的是,丹田深处那坚固的瓶颈,在这道心之光的照耀下,竟传来一声极其细微,却清晰可闻的“咔嚓”声,仿佛冰层初裂,一股更为活泼、更具潜力的灵力,开始从那裂缝中丝丝缕缕地渗透出来!
叶昭凤同样受益匪浅,她感觉自己的道心如同被拭去尘埃的明镜,映照万物更为清晰,对自身灵力的掌控也精妙了数分。她与楚凡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喜与更加坚定的神色。
这一关,道心无尘,通过!这不仅是对心志的锤炼,更是对修行本心的再次确认,为他们冲击聚灵境巅峰,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心境基础。
稍作调息,将“道心无尘”的收获初步稳固后,二人的目光投向了第二道石门——“法理归真”。与第一关那直击神魂的诡异不同,这道石门散发出的是一种厚重、浩瀚,仿佛承载了无数岁月与智慧的气息。
石门无声开启,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具体的场景,而是一片无垠的虚空。虚空中,并非黑暗,而是漂浮着无数散发着柔和白光的卷轴、竹简、玉册,它们如同星河中的星辰,缓缓旋转、沉浮,构成了一片浩瀚无边的“律法之海”。每一份卷宗,都代表着大乾王朝,乃至更古老时代的一条律法、一桩判例、一种法理思辨。
二人一步踏入,便感觉自身渺小如粟,被这知识的海洋所包围。前方,一张由光芒凝聚的案几浮现,上面铺开一道散发着金色光芒的难题:
“某郡大旱三载,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易子而食惨剧频发。郡守陈清,心系百姓,未等朝廷赈灾旨意抵达,毅然开启常平仓,放粮救民,活人无数。然,此举触犯《大乾律·户律》‘无圣旨擅动官粮者,斩’之铁律。朝堂震怒,欲将其押解入京,明正典刑。问:陈清当斩否?若斩,寒忠臣之心,失百姓之望;若不斩,律法威严何存?后世效仿,国将不国。当如何抉择,方符法理真意?”
难题下方,是堆积如山的相关卷宗索引:《大乾律》全本、《刑案汇览》、《历代君臣奏对》、《民生赋税考》……涉及律法条文、历史案例、经济民生、道德伦理,纷繁复杂,令人望而生畏。
“果然如此,”叶昭凤轻叹一声,伸出纤指,虚点着那些漂浮的卷宗,“历代先贤,为求社稷安稳,不断增补律法,条文愈发缜密,体系日渐庞大。然而,法条越多,有时反而越显僵滞,失了最初那份‘定分止争、护佑良善’的灵动与本意。此关,是要我们在无数‘法’与‘理’的冲突与纠缠中,剥茧抽丝,寻回那份最初的‘真’。”
楚凡随手招来一份记载前朝旧案的玉册,神念沉入其中。案例记载:一位素有清名的县令,为惩治一名勾结上官、鱼肉乡里却屡屡逃脱法网的恶霸,无奈之下伪造了部分证据,最终将恶霸定罪处斩。事情败露后,该县令因“徇私枉法、伪造证据”而被处死。卷宗的最后,是史官的评注:法不容情,然民心自有公道。
“法理,法理……法是尺度,理是人心。”楚凡合上玉册,眼中闪过思索之色,“法条是死的,是过去的智慧凝结,而世事变化无穷。若死守条文,不顾天理人情,有时反而会造就更大的不公。法理归真,或许并非要我们抛弃律法,而是要理解律法为何而生,其核心要义何在。”
二人不再多言,心神彻底沉入这片律法之海。他们如同最饥渴的学子,疯狂汲取着其中的智慧。从《刑律》中的“杀人者死”到《军律》中的“擅调兵马者诛”,从《田律》中的“土地分配”到《商律》中的“契约纠纷”,他们不仅看条文,更看条文背后的时代背景、立法初衷,以及执行后产生的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