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特殊环境
第一百五十九章 特殊环境 (第1/2页)我对老尤的家庭破裂感到吃惊与惋惜。小小的孩子离开母亲跟老爸住在一起,没有了母爱,我更感到心里不是滋味。以前活泼可爱的孩子很快变得木讷与内向。暑假中,老尤催亲戚帮忙,我终于不费吹灰之力地收到了调动文件。
我如愿以偿调离了铁钉中学,回到我朝思暮想的故乡马伏山下。
这里由于修建浩大的水力发电能源工程,进入县城的直通道路被库区的深深江水淹没,我们进城都是乘坐铁船,不仅慢,还不方便,遇到洪水,就根本进不了城,在城里也回不来校。
特别是晚上,遇到什么紧急情况,就只有喊天。一到黄昏,这库区里就被那些渔人捕下了拦河网,比比皆是,那些铁船根本就没有办法突破。
我最先需要做的就是搬家。我找了一个小货车,把东西运到县城水码头,再请人把东西搬下来,装上铁船载到清流中学,刚好就是一天功夫。最麻烦的就是一个三开大衣柜,请当地一个姓赵的木匠做的,花了一百八十元,那是我半年的积蓄。这是我多年来最大的家当,很有纪念意义。到黄昏时分,我请人把东西搬进了学校码头边的教师宿舍。位置在二楼,门一开,就在进入通走廊上,看见教学楼和办公楼,还有大操场。窗外是浩渺的库区,碧波荡漾,对岸就是美丽的马伏山。我实在累了,便坐在藤椅上,歇息了一会,看看窗外的大美河山。心里一下惬意起来。
清流学校,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将军于1923年创办的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川东名校。学校主体建筑是综合楼,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23年春,从苏联学成归来的王将军将自己创办的“新群女校”与之合并。同时,联络多位社会进步青年在校内组建了川东第一个革命小组。1924年,王将军筹资修建了综合教学楼。次年,王将军正式接任校长,期间聘请进步青年任教,倡新学、革旧习,声誉大振。
清流学校是孕育巴山烽火的摇篮。在王老“偃武修文,兴学育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不少贫苦农家子弟从这里踏上了革命征途。1933年,300余位师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北上,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朽贡献。
清流学校是大巴山区一所闻名全省的百年老校,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来清流学校,受到教办领导的关照。来校之前,我拜访了长辈子与张老师。她跟我说,打算让我接替学校总务处出纳员的职务,但不能说出去。可来到学校后,工作有变,安排我负责办公室工作。我会写文章,还会管理学校日常事务。领导希望我把铁钉中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带到这里,让学校有好的变化。长辈子和张老师还跟我说,对不起,没有实现以前的计划,让我掌管总务处的经济大权,我却实话实说,我不看好总务处,早在铁钉时,向校长打算叫我搞后勤工作,我就拒绝过。这时,她们才不觉得对不起我。说起来,我虽然对这个后勤不感兴趣,可别人不怎么认为。原来的总务处老总已经年过半百,与县局局长是多年来的铁哥们。正因为有这个后台,学校的经济大权就是他说了算。他说要买个什么东西,校长也否定不了。校长要购买什么设备,他说没有钱,就买不了。这样,校长的权力受到了挑战与牵制,对这种格局意见大。正因为这样,区上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一直在想办法纠正。可老总不知怎么消息就是那么灵通,他得知我有可能要取而代之,便第一时间找到他的老相好,局长马上就找区上,说老总那个位置不能换人,都是老同志了,不可能还要去学习其他业务,那不是蹩人家老了才缠脚吗。老总继续当老总,对我也特别好。我进行政办第一天中午,老总就请我上楼喝酒。他的寝室和办公室就在我楼上,也就是顶楼,旁边是屋顶花园,种有蔬菜和水果,真不愧为美丽的家园。最让我吃惊的还不是这风景,而是这里住着一个姑娘,她是我高中的同学,现在成为了老总的干女儿。我的同学的干爸,是我同事,也多了一层关系,就是叔叔辈了。
老总是一个仪表堂堂的中年男人,红润的方脸,肥头大耳,身材高大,一副官相十足的感觉。我听校长说,这老总以前在另一所高完中任总务,我那女同学跟老总是一个院子的,还是老同学的女儿,于是就转学到了他们学校读高中,并住在他家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