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节.林久浩的胡思乱想日记(上)
第四十九章节.林久浩的胡思乱想日记(上) (第1/2页)众人回到须弥秘境,将林久浩的数学函数算法模型全部提交给降魔杵,降魔杵开始对林克协的空间点阵做多维分析,大量的算法不同的组合,对九个空间点阵独立模型,以及九个空间点阵的叠加模型,做人工智能分析,形成解密的计算逻辑体,再将宁家堡获取的数据球进行解密,即使是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等待的时刻,众人一起打开了林久浩的胡思乱想日记,日记是以分段方式记录的,有长有短,有简单有复杂的,有技术的也有关于人生的。
封面:
父亲还说过:“多元关联拟脑技术和‘态’计算理论,不只是一种基于思维方法的算法,它还是一种智慧思想,智慧思想不是哲学,因为哲学只是一种思辨学科,自哲学这个词诞生以来,就没有达到‘道’的层级,所以,哲学不代表智慧,这一次人类史,智慧只出现在东方”。
真的是“对立与统一”的吗?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真的是矛盾关系吗?谁定义的矛盾关系,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是由多种因素关联影响形成的‘态’,‘态’计算认为,这些因素之间不存在“矛盾”,‘态’的变化,是多种动态信息元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参数叠加效应,而把这些因素定义为“对立统一”,恰恰是人的主观认知,“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吗?例如,我们现在需要一部手机,但是我们当下没有手机,难道真是树立一个“没有”作为敌人去斗争吗?谁能拿出这个“没有”,我们不是应该去构成获得手机的因素吗?
当然,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斗争”,真好斗,而且很主观,这就是典型的强加逻辑,实际上,多元关联拟脑技术的可执行路径认为,完成一个目的,需要找到从起始点到完成点的可执行路径,并准确完成这条路径上的方法和过程,这是最基本的思维行为,而把这个过程称为“对立统一”和“矛盾斗争”是后期强加的逻辑,既然是强加逻辑,那么六亲关系和五行相克关系,是不是更准确,因为六亲和五行还包括了平行关系,还细分了对立关系中的“生抑增减”,且这些关系可以直接反应到坐标系上。
什么是质变和量变,所谓“量变”,是指一切万有物质现象刹那间都在变化,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形成的现象,且这个变化是连续的,未曾停止,‘态’计算认为,这就是‘态’,我们无法得到一个真实的‘态’,因为这个‘态’刹那间都在运动,我们只能得到‘态’的一个瞬间;所谓“质变”,质变就是观察者的感官认知,我认为它没变,我认为它变了且对我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认知在不同的群体观察者中,是不相同的,我们认为没有变化且没有影响,但是,另一组观察者认为它变化了且产生影响,这就形成了观察者需求的多样性,质变是一个主观认知。‘态’计算认为,观察者的多样性的需求,是对‘态’中的动态信息元的区别对待,因为不同的观察者的自身需求不同,导致片面观察‘态’的变化,‘态’计算可以通过定义多个核心动态信息元‘O’组来描述,不同的观察者组定义不同的‘O’,不同的‘O’拟合不同的动态信息元组参数叠加,而每一个‘O’的质变边界,可以用可调节阈值描述。
否定之否定是什么,我们不这么认为,既然‘态’是由多种因素运动变化导致的现象,注意,‘态’是现象,谁否定了谁?难道,非要强加一个‘我’否定了‘以前的我’的逻辑吗?不能说“我吃一碗饭是因为我否定了没有吃饭的我”,那是因为“我饿了”。‘态’计算认为,一切事物自身并不存在否定自己,而是‘态’中的多种因素运动变化的结果,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态’不会否定前一个‘态’,如果谈到“否定”,那么就是‘态’中“人的意识”作用,意识认为“不满足了”或者“不满意了”,亦或是“有了更好的欲望”,所以否定了前面的‘态’,确实存在这种现象,然而,这是主观的认知。
重复重点,‘态’计算认为,一切万有物质现象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对‘态’的认知又是由多种需求的多观察者组的输出结果,三大辩证关系只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认知,不是客观存在现象。
我们看到,那些口口声声宣扬唯物主义的人,他们是多么的‘唯心’,当然,这个‘唯心’不是龙之民族儒释道文化中的智慧,而是被西方的‘唯神’和‘唯意识’偷换概念的‘唯心’,所以说,这种行为又是多么的‘唯我意识’呀!
这种强加逻辑的行为对吗?“也行”,因为强加逻辑是一种面对客观规律的认知桥梁,方便后学通过“文字定义”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但是,这种强加逻辑的定义是优秀的吗?是不是略显机械教条了?
作为多元关联拟脑技术发明人的后人,我更倾向于多元关联拟脑技术的六亲和五行相克规律,以及‘态’计算产生的多元关联关系,或许,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可以更好的补充辩证法,至少,六亲、五行相克、多元关联关系可以通过‘态’计算模型,成为真实的可计算概念。
客观的分析对与错,善分辨诸法因缘。
===一个普通的多元关联拟脑技术老工程师,林久浩。
以下是林久浩的胡思乱想日记部分内容:
多元关联拟脑模型是一种数据库,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同,也与大语言模型的向量数据库不同,它是真正实现了,在三维坐标系空间中,通过向量表达了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这是真正的关系型向量数据库,在多元关联拟脑模型中,所有的数学法则都有效,所有的物理法则都可以描述,因此,基于多元关联拟脑模型的‘态’计算,可以模拟真实的物理世界。
关于基于多元关联拟脑模型的路径算法:
‘我们有一种观点,复杂的事物一定是由多个简单的事物组合叠加而成的。。。’
天空中有很多散落的点,看上去没有规律的分布在一个坐标系中,如果这个坐标系是三维坐标系,那么这些点就是现实分布的点,同一时间同时存在的点,把它们放进计算机的坐标系中,满屏幕都是。这些点是不是能够找到一组函数,如果有这组函数,那么这组函数就是这些点的分布规律,这组函数就叫分布函数组吧。
一个点也变成了满屏幕散落的点,不是只有一个点吗?怎么就变成满屏幕了,是不是电脑屏幕坏了,当然不是,因为有人把坐标系增加了一个坐标轴==时间,满屏幕的点都是那个原始点运动的影子,无规律的运动,看似无规律的运动是不是能找到一组函数,如果有这组函数,那么这组函数就是该原始点的运动规律,这组函数就叫运动函数组吧。
大部分人看到满屏幕都是离散的点,就会主观的认为它们之间没有规律,好吧,就认为没有规律,不理它了。
但是数学家看到这种现象会非常高兴,他们如获至宝一样研究这些点,最终发现这些点在沿着一条线收敛,太好了,看似没有规律的散落的点,实际上是以某函数为中心的固定偏离,找到这个函数,并算到固定的偏离值,线性回归,数学家得到了这些点的数学公式,就叫某某人函数吧。
更复杂的点阵,是三维立体的点阵,无所谓,只要收敛于一条线,哪怕这条线是三维立体的,都可以找到这些点的数学函数公式,谁找到就叫‘某某人公式’。
更复杂的点阵出现了,找不到中间收敛的函数,并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收敛的函数,而是这些点的位移不具备固定偏移量,因为看不到固定的偏移量,那么也无法反向测算出中间收敛的函数。
这时有一个聪明的数学家脑子中闪了一下,这些散落的点没有固定的偏移量,那么有没有可能,它们的偏移量也是按照一个函数运行的,反复的计算和验证,聪明数学家发现了,某一些点阵是按照一个线性函数收敛,其收敛的规律是另一个线性函数,把这两个函数叠加在一起,就得到了这些点收敛的函数,还是叫‘某某人函数’吧。
怎么解决多线性函数叠加问题?或者说聪明的某某数学家也解决不了函数收敛问题,他们开始胡思乱想了,自己去设定‘某某人函数’,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宇宙物理现象与数学是相辅相成的,有数学函数公式就可以对应找到物理现象,就像。。。只能被一和自身整除的大质数,对应到宇宙中的完全由中子构成的中子星,然而,中子星也在释放能量也会坍缩,那么大质数对应的是黑洞吗?记得黑洞不是被实际发现的,而最早提出黑洞理论的,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在数学计算中得出的这种天体现象,然后居然真的在宇宙中发现了,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理论数学。
聪明的数学家可以靠胡思乱想去发明创造函数,但是,实际问题怎么办?我们现实中看到了大量散落的点,不管是同时间存在的还是不同时间由运动产生的,我们不能胡思乱想,而且胡思乱想的函数也匹配不上,怎么办?
再聪明的数学家,他们绝大部分是单向思维方式,例如,从A到B的思维方式,可不可以从B到A去解决问题。历史上很多数学家发明了大量函数或者数列,然后把这些函数和数列的点分布在坐标系上,真好看,大家来看看,你们不知道他们的规律吧?但是我知道,因为这是我发明的函数产生的散布点阵,可得意了,可凡尔赛了,这些人才是凡尔赛本赛,但是我们把一堆散落的点给他们,‘嘿,凡尔赛本赛,你把这些点的函数规律算出来,我们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傻了、无奈了、双手一摊,‘非本赛职责所在’,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的思维方式,不是因为聪明的数学家‘傻’,而是人类思维的弱项导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