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大功还朝!载入史册的时刻!
第395章 大功还朝!载入史册的时刻! (第1/2页)洪武二十年秋九月初,天未破晓,京师南京城已弥漫着不同寻常的肃穆与躁动。
自城门至皇宫午门的御道两侧,早已被禁军层层戒严,甲胄在晨曦中泛着冷硬的光,刀枪林立,肃杀之气与即将到来的喜庆交织,形成一种奇异的张力。
街道两旁,百姓们被挡在警戒线外,却难掩激动之色,交头接耳的声浪如潮水般起伏。
他们伸长脖颈,望向城外方向,眼中既有对王师凯旋的热切期盼,也有对北元俘虏的好奇与愤恨——那些曾扰边掠民的草原势力,如今终将匍匐于大明的疆土之上。
皇城内,更显庄重。礼部官员往来奔走,反复核验着献俘仪式的每一处细节:从卤簿仪仗的排列,到祭天祝文的措辞,再到百官站位的尊卑次序,一丝一毫不敢懈怠。
钦天监的官员则仰观天象,确认今日辰时三刻正是吉时,届时阳光将恰好洒满午门广场,映照出这场盛典的荣光。
北伐大军的旌旗在城外天际线隐约可见,马蹄声与甲叶碰撞声由远及近,如同沉闷的惊雷,震得人心潮澎湃。
这不仅是一场仪式的序幕,更是大明王朝扬威四海的宣告——经此一役,北元余孽再无翻身之力,草原的风,终将为大明的龙旗所驯服。
这一日,天才蒙蒙亮,京师城门外却早已是人山人海。
自三更天起,百姓们便揣着激动与期待赶来,或携着板凳,或踮脚翘首,密密麻麻的人群从城门根下一直蔓延到数里之外,喧嚣之声如同涨潮的浪头,几乎要掀翻黎明前的宁静。
蒙古与大明交战这些年,边地的烽火、被掠的亲眷、残破的家园,早已在百姓心中刻下血海深仇。
那血色尚未在记忆中淡去,刻骨的仇恨便随着北伐大捷的消息愈发炽烈,引得更多人从四城八街涌来——他们要亲眼看看,那些曾耀武扬威的蒙古人,如今是何等模样。
好在锦衣卫缇骑早已布防,他们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面色冷峻地在人群中穿梭。
皮鞭偶尔扬起,却少有人真的落下,更多是用那慑人的目光与沉喝维持秩序,硬生生在攒动的人潮中劈出一条约莫十余丈宽的通道,地面被马蹄与脚步碾得坚实,边缘处的百姓即便被挤得东倒西歪,也死死攥着身旁人的胳膊,不肯退后半步。
“来了,来了!”
“北伐将士回来了!”
不知是谁在人群前端发出一声惊呼,那声音像是火星落进了油桶,瞬间点燃了全场。
原本嗡嗡的议论声陡然拔高,成了震耳欲聋的欢呼与呐喊,孩童被举到肩头,老人眯着眼极力远眺,连空气都仿佛被这股热浪蒸腾得扭曲起来。
只见天际线上,初升的朝阳正挣脱云层,将金红色的光芒泼洒下来。
光芒之中,先是一点玄色的旗帜刺破晨雾,紧接着,是连绵不绝的铁骑奔涌而来。
铁蹄踏在地面,发出沉闷如雷的轰鸣,甲胄与兵器碰撞的铿锵声、战马的嘶鸣声、队伍行进的呼喝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磅礴的洪流。
那行军序列如一条苏醒的巨龙,首尾绵延数十里,玄色的“明”字大旗与北伐各军的将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下的骑兵们身背长弓,腰悬马刀,脸上还带着征尘与风霜,眼神却锐利如鹰。
他们的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队列严整得如同刀切斧凿,每一步都踏在同一节拍上,朝着城门气势汹汹地奔涌而来——那是胜利者的姿态,是踏碎草原王庭后,向着故土荣耀归来的雄姿。
“停!”李文忠抬头高喝道。
最终,大军行至人潮边缘,蓦然停止,数万将士整齐如一人。
此次立下头功者,无疑是朱高炽与朱雄英率领的羽林卫将士。
李文忠深谙其中分量,特意将他们的队伍置于最前列,刚一出现在城门入口,便如火星坠入股油,瞬间引爆了全场的声浪!
“快看!那最前面的就是胖殿下!”人群中有人猛地指向队伍前方,声音因激动而劈了调。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朱高炽端坐于一匹神骏的乌骓马上,虽身形壮硕,铠甲加身更显魁梧,却丝毫不见臃肿之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