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老沈一家
第二十四章 老沈一家 (第1/2页)十二月的北京,整座城都被白色妆点。
新华社大院里的银杏树变得光秃秃的,一根根枝杈互相交错,从下往上看,会将天空分割成网状。
从食堂回来的老沈驻足停留了许久,心想几十年前的老同志们是不是也曾见过同样的景色。
“不知道赵阳那家伙走到哪了,这都一周没传稿件回来了。”
远洋船只与国内联络基本都是靠短波无线电或者电报。
短波是远距离通信的最佳波长,通过地球表面电离层多次反射而抵达目的地的。
电波反射一次可传输3500-4000公里的距离,从南极至北京的通信电路,一般要经过7次反射才能到达。
这种通讯方式非常挑时间和天气,想要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就得等电离层趋于稳定。
所以“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每天都会集中在两个小时里与北京联络。
时间有限,要传输的讯息又多,所以只能按照轻重缓急来排序。
像赵阳所在的新闻班,每隔三天才会得到一次机会发送电报。
为了加快速度,记者们都是把稿件精简再精简,然后由国内的同事扩充内容,最后形成上报上刊的终版。
赵阳在北京的搭档自然是老沈,由他执笔丰富的多篇南极考察队动态报道一经登报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社里每天都会接到全国各地读者朋友的信件和电话,清一色全是来催稿的。
“老沈,‘向阳红’来电报了,这次一口气五大张纸呢。”
心里想着回宿舍前再去问问,结果刚进门老沈就看到收报员举着一叠电报纸在向他招手。
“嗯?西风带?差点出人命?科学家违反船上规定被处罚?天线倒塌?”
老沈一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纸上的语句虽然极为简短,但包含的信息却是海量的。
那字里行间记录下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哪怕是隔着几千公里远,依然能让人倒吸凉气。
“这都还没到南极就已经鬼门关走几趟了啊,赵阳他应该撑得住吧。”
老沈不敢怠慢,收好电报纸就匆匆回了宿舍,他要快点把这些“新情报”整理成文,赶在明天下班前交给小组主编审核。
“爸爸,你回来啦?妈妈今天做了炸酱面,她说你肯定爱吃。”
房门打开,扑面而来的除了暖气还有来自小女孩的撒娇入怀。
老沈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刚刚考入北京大学就读,是一家子共同的骄傲。
而眼前这个古灵精怪的是小幺儿,才刚满十岁,活脱脱一个皮大王,明明是个女孩子,却能在新华社大院的孩子群里“称王称霸”,平时没少让老沈和他老婆王芳操心。
“来,让爸爸抱一个,再亲一口,我滴好女儿,今天在学校里乖不乖啊?”
每个爸爸都是女儿奴,无论在外面受了多少累和苦,只需自家闺女一个拥抱或是一个香吻,就能让当爹的浑身骨头又酥又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