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深山葬礼
第四十九章 深山葬礼 (第1/2页)从州府西昌市到金阳县下的基觉乡,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需要花上一天一夜的时间。
全程基本都是蜿蜒曲折的碎石山路,部分路段的海拔超过了三千米。
高原反应加上颠簸难走的小道,这对每一位试图进入重重峻岭拜访这座高山乡村的旅人来说都是无比艰难的挑战。
老沈从小巴车上下来的时候感觉自己快要昏厥了,他扶着土黄色的岩壁吐了足足五分钟,直到把胃里的东西尽数清空了才缓过劲来。
“还以为广西那边的大山已经够险峻了,没想到彝族这地方也是不遑多让,从这里下到主沟村还要一两个小时,不知道我这两条腿挺不挺得住啊。”
基觉乡是1984年才刚刚改制设立的,原来是公社,九成九的居民都是彝族,虽然物质条件落后,但民风非常淳朴,在老沈几经“要求”后,拉牛车的老乡才愿意收下3元作为路费。
今天要采访的对象是“J121”船上一位海军战士的长辈,老人家名叫阿乌伟古,年近八十,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但却培养出了一位英勇的孙子。
老沈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车上朝着更深的大山进发,一边听着老乡哼唱着听不懂的古老歌谣,一边被苍劲青翠的壮丽美景震撼心灵。
自从开始采访南极考察队队员家属之后,老沈已经走过了遍布全国的几十个地方,有繁华都市,有宁静小镇,有海边渔港,有荒漠古村。
但此时此刻展现在他面前这幅古朴悠远的画卷依然能激发起内心赞叹的冲动,相机的快门就这么按了一路,留下了数不清的绝美图片。
随着拉车的黄牛发出一声嘶鸣,老沈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千恩万谢告别了老乡,他背着包弯过一条山间小道。
两侧竖着的鲜艳彩旗迎风飘展,让老沈觉得有些喜庆,但很快这种感觉就被隐隐的哭声打断,他心有疑惑,再往前走了几步,就看到一群身着传统彝族服装的当地百姓正举着火把缓步前行。
“这是什么庆典仪式吗?不对,时间和气氛都不对。”
彝族火把节广为人知,在凉山地区可以不过农历春节,但一定要过火把节,每年七八月份散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彝族人都会不远万里回到家乡,然后穿上最闪耀的服装,围在篝火前载歌载舞,举行大规模的节日庆典。
但现在并非夏季,而且老沈从队伍里不少人的脸上都看到了泪珠和悲伤,这显然是一场和“祭祖”或是“送葬”有关的传统风俗活动。
“您好,请问是北京来的沈记者吗?”
老沈还沉浸在思绪之中,一声怯生生的招呼让他一个激灵,定睛一看发现面前是一位年轻女子。
从长相和打扮都能看出女孩不是彝族人,约莫二十出头左右的年纪,戴着一副书生气很重的眼镜,矮矮的个子,双手背在身后。
“你是……”
按照惯例,来采访之前联系好了主沟村的村委会,原本想着来对接的应该和之前那样是位有些年纪的当地人,结果突然来了个“女学生”,让老沈一时间有些吃不准。
“我叫林霞,是基觉乡小学的老师,听说您要来村里采访,所以领导把我派过来给你当向导和翻译。”
一番交谈之下,老沈才知道了林霞的身份,她是广州人,师范中专毕业后没有接受分配,主动申请来边远地区支教,如今在乡里的小学工作,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
乡政府的同志得知有新华社的记者要下到村里采访,担心语言不通,所以特地抽调了身为汉族的林霞提前来主沟村接待。
“太好了,我还担心听不懂方言呢,有你在就不怕了。”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次方言和土语更多,此行之前老沈就担心沟通问题,甚至做好了全程肢体交流的准备,但林霞的出现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让他对采访又多了几分信心。
“沈记者,这次恐怕您要白跑一趟了,因为阿乌伟古老先生两天前去世了。”
林霞的话宛若平地惊雷,老沈直接愣在原地,他想过很多种采访失败的理由,但唯独没有天人永隔这一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