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长征三号的改进
第194章 长征三号的改进 (第2/2页)“毕竟模型是出自你的手,如果我们改动的有问题,那你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道保险了。”
胡振华这话说的很重,他也不得不谨慎。
要知道国家航天工程最惨痛的一次失败,正是长征三号乙系列运载火箭在9年前的首飞时酿造的。
当时他还不是什么总师,但已经作为设计师参与那次项目的他也在现场,那次失败惨烈的景象,他现在回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
而且,那次事故的发生地,也正是脚下的这座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那是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飞,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
不料由于一个电子元器件的失效,使得惯性基准倾余斜,火箭按错误的姿态信号进行姿态矫正,导致火箭在飞行22秒以后,触地爆炸,星箭俱毁,发射失败。
事故造成了6死57伤,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为惨重的失败,也是世界第五大航天事故。
事后他们认定的原因是在高空切变风的情况下,整流罩的振动频率与卫星相同,从而卫星产生共振,造成卫星发动机爆炸。
而美方认为原因是在高空切变风的情况下,整流罩结构破坏,造成卫星发动机爆炸。
就在同年的8月18日,长征三号火箭在发射“中星七号”卫星时,由于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再次发射失败。
这一连两次的失败可以说给长征三号项目无比沉重的打击。
往后的设计工作他们只能慎之又慎,尽量避免失败的发生。
好在近五年时间,长征运载系列火箭发射二十四次,成功二十一次,87.5%的成功率即便是放眼世界也是数一数二。
当然了,这还要归功于他们每一次的谨慎,细节决定成败,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一点小变化就足以影响火箭的发射成功与否,更何况是这么大的改动呢。
似乎是觉得干说不够具体,胡副总师直接喊来了一个总体部的项目工程师:
“老姚,目前项目改进的情况跟洛老师交代一下,尤其是一些变动的材料参数,务必精确的跟他确认一下。”
话音刚落,一个人从光谱仪后探出头,沾着石墨粉的防护镜片下一双眼睛亮得惊人,正是胡振华口中的老姚。
洛珞并不认识这位姚工程师,但对方可认识他。
跟那些行政岗不同,这位一看就是一线科研型的学者,见洛珞已经来了,他丝毫没有客气两句的打算,三步并作两步跨过满地线缆,一把攥住年轻人的手腕就往里拽。
“您来看看这个——”
工作台上并排陈列着两截火箭燃料箱壳体。左侧样本表面布满鱼鳞状皲裂纹,右侧的则在灯光下泛着奇异珠光。
“这是按您模型优化的2195铝锂合金”
材料组负责人李敏适时递过检测报告:
“低温淬火时调整了晶界析出相,锂含量提到1.3%”
还有一章,得晚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