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275章 学术造星计划

第275章 学术造星计划

第275章 学术造星计划 (第2/2页)

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天的各大新闻,从新闻联播开始直接延长了近二十分钟的播报时间。
  
  “……当地时间8月2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著名青年数学家洛珞荣获菲尔兹奖,并一举刷新菲尔兹奖得主最年轻记录……”
  
  “据悉,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设立于1936年,首次……”
  
  单单是连线了前方记者,就插播了足足五分钟,几乎完整的转播了当时宣读洛珞获奖的全过程。
  
  至于剩下的十五分钟,过往的成绩那不得宣读一下嘛,奖项的重要性不得讲解一下嘛,刷新历史最年轻获奖者到底是什么概念,那不得普及一下嘛。
  
  ·数学界最高荣誉,四年仅颁一次
  
  ·仅授予40岁以下杰出学者
  
  ·全球累计获奖者不足60人
  
  于是,从新闻联播开始,到央视下属单位的各大新闻,到各地方台省市级新闻,甚至是县级乡级都纷纷响应。
  
  如果说一周前洛珞从这里出发时,像是张子怡还曾问出过“菲尔兹奖是哪个电影节的”这样滑稽的问题。
  
  那么当一周后他回国的今天,就连一个小学生都能掰着手指头给你普及一下,菲尔兹奖有多么厉害。
  
  几乎一夜之间,“菲尔兹奖”这个名字不再是冷门的小圈子术语,街头巷尾,茶馆饭桌,人们都在谈论:
  
  “听说了吗?洛珞拿的那个‘菲尔兹奖’,可比诺贝尔奖难多了!四年才一次,专门奖给40岁以下的数学天才!”
  
  “就是就是!电视上都说了,诺贝尔奖那么多届了,咱菲尔兹是头一回!这可是全球数学第一人!”
  
  “不对吧?我看网上说数学也有‘诺贝尔’,叫啥阿贝尔奖?”
  
  马上有人反驳:
  
  “那能一样吗?菲尔兹是‘数学界的诺贝尔’,而且标准最高!洛珞这个年纪拿,前无古人!”
  
  无数民众对此积极的讨论着,尽管他们有的人连诺贝尔和阿贝尔都分不清,更别说菲尔兹了,但已经不影响他们对此事的热情。
  
  上一次大家对这种数学类学术问题和奖项产生这样极大的热情,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时期。
  
  《人民日报》转载《哥德巴赫猜想》后,陈景润的事迹开始广为人知,由此催生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科学热情。
  
  这次的热度还要更胜往昔。
  
  毕竟无论是解决的问题难度,还是获奖的大小,以及本人的贡献程度,洛珞都远超所谓的前人。
  
  因此,国家首个只针对一个人的“造星计划”史无前例的开展了。
  
  网络社区热帖刷屏:
  
  #洛神归国##数学之神##我们的菲尔兹#等话题屠榜热搜。
  
  媒体轰炸:
  
  从严肃的《央视日报》头版社论《攀登科学高峰的华国脊梁》。
  
  到地方晚报、都市报长篇累牍的“洛珞成长记”、“天才背后的故事”专题报道。
  
  再到娱乐版面的“才子佳人:洛珞与神仙姐姐刘艺菲机场甜蜜同框”八卦,几乎全方位无死角。
  
  出版物风潮:
  
  书店里,他的形象甚至开始出现在科普读物、青春励志书籍,甚至出现在一些数学辅导教材的封面上,尽管他才22岁,但俨然已经成了学术界传说中的人物之一。
  
  嗯~感觉像是活着的时候就会上历史书的那种。
  
  “学术爱豆”:
  
  洛珞在ICM上身着白衬衫、专注演算、眼神锐利的照片被制作成海报、明信片,在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中广泛流传。
  
  他那看似书卷气却蕴含巨大能量的形象,迅速成为新一代知识偶像的代表。
  
  水木大学、燕京大学的数学系报名人数出现井喷式增长,许多高中生把进入这两所高校数学系视为追“星”的终极目标。
  
  信息的简化与媒体的聚焦,让“菲尔兹奖”在普通民众心中迅速与“世界顶尖”、“年轻天才”、“华国首次”、“比肩甚至超越诺贝尔”等标签绑定。
  
  国家宣传的定调和洛珞双重成就的叠加,成功塑造了一种普遍认知:
  
  这是一项站在人类智慧金字塔尖的、极其稀有的顶级荣誉,而洛珞,是这顶峰上最耀眼的那颗新星。
  
  洛珞的名字和形象,前所未有地超越了纯粹学术圈层,拥有了顶级娱乐明星般的知名度与狂热追捧。
  
  尽管……他本就是顶级的娱乐明星。
  
  所以,当洛珞看着眼前为他准备的欢迎仪式震撼时,殊不知,真正对他的欢迎,早已在一周前就悄然展开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