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提前布局3D电影
第303章 提前布局3D电影 (第1/2页)“3D电影?”
这几个字如同投入静谧湖面的巨石。
随即两人几乎异口同声的惊呼出声,他们俩都以为今天只是在一场大胜仗后,日常的汇报下工作,谁也没想到洛珞会突然提到这个新的电影概念。
不过随后便是截然不同的反应:
“3D?”
温岚迅速找回职业经理人的审慎,眉头锁死,语气里带着一种面对巨大未知风险的本能抵触:
“这个概念……太超前了吧?现在市面上连像样的样片都没有,技术成熟度、观众接受度、成本投入……风险太大!”
“而且技术和市场都需要,洛总,恕我直言,我们现在根基未稳,应该巩固战果,扩大在现有技术体系下的优势,而非——”
她顿了顿,吐出一个在2007年电影圈听起来过于科幻的名词:
“贸然涉足3D领域?”
她的脑海里迅速盘算着高昂的设备引进费用和难以预测的市场反应。
张嘉文却像是嗅到血味的鲨鱼,技术狂人的兴奋压过了疑虑,他猛地一拍大腿:
“嚯!玩这个?够劲!我就说大方你脑子里装的都是未来科技!”
他眼睛发亮,语速更快了:
“是不是《星战》那种红蓝眼镜的老古董?不对不对,那太low了……我们时光科技搞的得是真正的沉浸式3D!偏振光?快门式?是不是要搞那种超薄的立体眼镜?渲染引擎得大规模升级,数据量暴增啊……”
他开始在洛珞面前来回踱步,嘴里念念有词,手指在空中飞快地比划着立体模型和光线路径。
洛珞看着这一幕,嘴角勾起一丝了然的弧度。
他太清楚了,在2007年的语境下,“3D电影”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个停留在游乐场游乐项目或粗糙科教片层面的模糊概念。
但是明年金融危机前,好莱坞面临DVD销量下滑、盗版泛滥和观众流失的困境。
传统2D电影利润萎缩,3D技术被视为挽救市场的突破口。
五大电影巨头联合投资10亿美元升级北美数字影院,计划将3D银幕从837块增至2000块以上,为3D内容铺设硬件基础。
这一电影制作模式的转变同样会影响到国内。
许多人只以为《阿凡达》是进驻国内的第一部3D电影,殊不知,真正的转折点还要更早。
2008年《地心历险记》在中国仅靠82块3D银幕斩获近7000万票房,单银幕收益是2D电影的10倍。
正是这一数据刺激了中国院线疯狂扩容3D银幕,2009年激增至970块,为国产3D内容创造了放映条件,这才导致了《阿凡达》那夸张的票房记录。
只是此时还没人能预见,仅仅一年多以后,3D将如海啸般席卷全球影院,彻底改写观影体验和商业模式。
这份洞悉未来的确定性,是他仅次于系统的又一张底牌。
洛珞从椅子中站起身,踱步到立在墙边的巨大白板前,刷地拉下覆盖的幕布,动作利落。
温岚倒吸一口冷气,张嘉文眼睛骤然瞪圆,嘴巴无意识地微张——那白板上并非空白,早已密密麻麻勾勒出结构图与连接线,字迹清晰有力,显然是精心准备多日的心血!
洛珞拿起一支水溶性马克笔,红笔头果断地点在“核心技术:河图渲染引擎”几个大字上:
“技术路线已确定——偏振光与主动快门式并行研发。”
他在“并行”两个字上划了个圈:
“前者佩戴成本低,影院部署快;后者理论上有更高的亮度、对比度,但眼镜成本高,早期会是高端配置。”
蓝笔随即在下方勾勒出两条技术路径:
“光学实验室立即立项,目标:开发轻便、高透光率、低成本的3D眼镜,镜片必须抗磨损、不易起雾。”
“嘉文,你亲自协调京东方和国内几家光学生产大厂,采购或联合研发能满足要求的偏振片和液晶快门镜片材料,这是用户体验的第一道门。”
红笔接着猛戳到“放映硬件”区域:
“最根本的瓶颈在源头——放映端!”
洛珞画出一个双镜头投影系统:
“我会找中科院光机所和时代华夏的技术专家联合攻关,研究如何在现有国产数字放映机上加装物理结构实现光学偏振立体投映。”
“核心是双机或单机双镜头的同步控制、偏振角度校准以及主动快门眼镜的信号发射接收稳定性!画面错位或者闪烁超过0.5秒,体验感就全毁了!”
“嘶……”
张嘉文倒吸一口凉气,他知道小伙伴一向是大手笔,但这次玩的居然这么大啊,一言不合就找中科院一块研发可还行。
他摸着下巴,开始下意识地掰手指头进行数据估算:
“双通道偏振光投影……单机功耗瞬间提升70%,影院的老式电力布线根本顶不住几场,主动快门眼镜每个镜片都是微型液晶屏,得充电或换电池,管理问题一堆,这还只是放出来!源头制作更恐怖……”
他抬起头,认真思考过后脸色有些变化,不复之前的激动:
“CG渲染环节才是真正的麻烦!河图引擎必须重构,所有对象建模都要双份!每一个顶点位置、每一次光线追踪、每一条物理碎片模拟路径,都要同时为左右眼视图各自计算一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