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三封信的影响力
第315章 三封信的影响力 (第1/2页)洛珞准备好的这三封信最终交到了谁的手里,整个拾光都无人知晓,甚至除了温岚,压根就没人它们的存在。
三封沉甸甸的牛皮纸档案袋,像三枚无声的钥匙,由秦浩的手精准传递到了预定的锁芯之中。
一周后,航天科工集团某核心设备厂。
周建平总工程师的办公室桌上,正放着那份行星发动机涡轮叶片的精密结构图——正是之前被模型厂视为天堑的微米级“蜂巢”设计。
图纸旁,还摊开着那封来自拾光映画,署名为“洛珞”的信。
特种材料厂主任老吴拿着生产调度单直皱眉:
“周总,登月舱二期配套的钛合金燃料管热轧这周就要开炉了,咱的生产线排得满满当当,这两周的备用产能调给这个单子?”
航天集团并不是没有接这种私企订单的先例,但也要看用的哪条线。
707厂、501厂两条高精度线,即便是备用产能也宝贵的很,居然会这么先一步被划给了这个订单,对方什么来头?
周建平没有直接回答,手指点了点洛珞信中附带的一页技术附件说明,又将手指移回图纸上几个关键连接点和应力分散区域标注的红色小圈。
“老吴,看到这些结构了吗?三代‘星尘’特种合金热拓扑成型工艺的极限测试件。”
周建平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他们承担全部试验用料费用和精密检测费用,这个单子,就安排在707厂,501厂两条备用精密模具试验线。”
“告诉他们,他们的技术顾问必须全程跟踪,所有监测数据共享给厂里分析室,正好验证新配方合金在极端复杂拓扑结构下的材料疲劳特性和微观变化——记住,这是正式签了保密协议的技术验证项目,不是单纯的来料加工。”
老吴瞪大了眼,看着周建平。
航天内部确实有在非核心型号上用“外包任务”验证新型工艺和材料的做法,但那通常也轮不到民营企业,更别说是“电影道具”。
但周总如此安排,理由技术得足够硬,关键是解决了占用“国字头”核心产线的名目问题。
“明白了周总!我这就去协调707厂!”
老吴不再质疑,拿着签批单风风火火地出去了。
周建平看着下属离去的背影,又把目光转到了信封里的图纸上。
作为总工程师,他当然不会干出这么因私废公的事,但他也只是表示了这个订单是合规的,至于它的优先级为什么会突然提到这么高,却并没有过多解释。
几乎与此同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曲江院士办公室里异常安静。
这位年近六旬、头发花白、平日里神情总带点学者式游离的老人,此刻却目光如炬,手指反复摩挲着洛珞信纸上那几行看似公式片段却又暗藏玄机的数学符号和几句关键提示。
这些正是洛珞在信中提到的,用于解决超高温等离子体流束在极寒真空复杂环境下相互作用的、基于“流形”引擎底层的核心算法逻辑雏形。
曲院士沉默了许久。
他并非影视专家,但他对湍流物理数值模拟的前沿困局了如指掌。
洛珞在信中展示的这条思路,直指当前大规模复杂流体动力学计算中最令人头疼的冗余难题。
它没有提供完整代码,但勾勒出的框架,巧妙地利用深度信息进行预测性裁剪计算量的理念,对大规模物理模拟具有颠覆性的启发意义。
他猛地站起身,抓过内线电话,声音带着一种少有的急促:
“超算中心协调组吗?是我,曲江,关于那个电影项目申请的高性能计算资源……优先级重新评估。”
“他们提供的这个核心逻辑框架,具有明确的、潜在的基础物理研究价值,特别是对大型天体物理环境等离子体行为的模拟优化路径!需要立刻进行验证性算法导入和数据拟合测试!”
“时间?就排在……下个月的‘星辰海洋’项目模拟周之后,批给他们一组中型计算节点,连续机时至少72小时!后续根据验证效果再说。”
相比于这两个还算正常的商业合作,最多不过节省了一些流程,最难啃的硬骨头,还是场地。
毕竟是洛珞跟国土那边可没有什么交集,不过这也难不倒他。
他协调不了,但有人一定可以。
科工委,肃穆的办公室里,张云超书记摘下眼镜,指尖反复摩挲着洛珞那封信的署名处。
信纸上那熟悉的字迹,以及字里行间透露的内容,让他沉默了许久。
信的内容很正式,阐述了《流浪地球》项目的特殊性——不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是国内首次系统性整合前沿视觉引擎技术、大型实景工业美学构建以及未来空间环境建模验证的“科技文化融合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