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续1 归唐之议与心海波澜
第160章续1 归唐之议与心海波澜 (第2/2页)她默默转身离开,心情比来时更加沉重。仿佛是为了寻求某种答案,或者只是为了让自己忙碌起来以逃避思考,她信步来到了靠近前朝的一处藏书阁。这里收藏了不少她命人搜集来的农书、工巧之作,甚至还有一些她凭借记忆默写下来的、关于基础数学、物理的零散知识。
刚踏入藏书阁幽静的门槛,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阵激烈的争论声。
“此举万万不可!皇后娘娘乃国母,身份尊贵,岂能因唐使一言便轻易动摇?况且娘娘十年来于我国功勋卓著,若就此离去,岂非令天下忠臣义士寒心?”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是宰相拓跋宏。他显然是在与同僚商议,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高昂。
“拓跋相国所言固然有理,但娘娘毕竟出身大唐,与唐帝有十年之约在先。若强留,恐伤两国和气,予周边虎视之国以可乘之机啊。”另一个较为沉稳的声音提出异议,听起来像是户部尚书宇文护,“且唐帝许以‘国后夫人’之尊,位同副后,此等荣宠,亦难轻拒。还需从长计议,权衡利弊。”
“利弊?宇文大人只看到利弊,可曾看到娘娘之心?”一个清朗激昂的声音加入,是年轻的兵部侍郎慕容锋,他素来对毛草灵敬佩有加,“娘娘之心,早已系于我国!这些年,娘娘推行的新政,哪一项不是利国利民?娘娘待陛下之心,待百姓之心,天地可鉴!岂是区区一个封号可以动摇?我等身为臣子,当思如何为君分忧,挽留娘娘,而非在此计较什么利害得失!”
“慕容侍郎年轻气盛,下官理解。然则国事非儿戏,感情用事恐误大局……”
“何为大局?留住能安邦定国、福泽万民的皇后,便是最大的大局!”
争论声不绝于耳,清晰地透过书架传来。毛草灵站在原地,进退维谷。她没想到,前朝的臣子们已然知晓此事,并且为此争论不休。支持者与忧虑者,皆有其立场。这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她的抉择,早已超出了个人范畴,成为牵动两国邦交、影响乞儿国朝局稳定的大事。
她悄然退出藏书阁,心中那片迷雾似乎散去了一些,但露出的却是更加错综复杂的路径,每一条都关联着无数人的期待与命运。
回到凤仪宫时,已是黄昏。夕阳的余晖将宫殿的琉璃瓦染成一片瑰丽的金红,却无法驱散毛草灵心头的阴霾。
贴身大宫女云裳迎了上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色,小心翼翼地为她卸下钗环,换上常服。
“娘娘,您出去走了这一圈,脸色似乎更不好了。”云裳轻声说道,递上一杯温热的参茶,“可是为了……大唐使者之事?”
毛草灵接过茶杯,暖意透过瓷壁传来,却暖不了她冰凉的手指。她叹了口气,没有否认:“云裳,你跟了本宫这么多年,你说,本宫该如何抉择?”
云裳是她从大唐带来的少数几个心腹之一,见证了她从青楼女子到一国之后的全部历程。她沉默了片刻,跪坐在毛草灵脚边,仰起脸,眼中满是真诚:“娘娘,奴婢愚钝,不懂什么国家大事。奴婢只知道,这十年来,是陛下让娘娘真正开怀,是乞儿国让娘娘的才华得以施展。在奴婢看来,娘娘在这里,比在任何地方都更像……真正的自己。长安虽好,终究是笼着过往的烟云。而这里,有娘娘亲手点燃的万家灯火,有陛下待娘娘的真心,还有……无数像奴婢一样,因娘娘而活得更有尊严、更有盼头的人。”
她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奴婢私心,自然是千万个不愿娘娘离开的。”
毛草灵看着云裳眼中闪烁的泪光,听着她朴实无华却字字发自肺腑的话语,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狠狠触动了。柳才人的敬意,织造坊宫女的依赖,前朝大臣的争论,还有云裳这不离不弃的追随……这一张张面孔,一道道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名为“羁绊”的洪流,冲击着她摇摆不定的心防。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内侍的通传:“娘娘,大唐使臣崔大人于宫门外求见,说是有长安家书转呈。”
家书?
毛草灵微微一怔。来自那个她名义上的“家族”的信?她穿越而来,对那个家族并无实质感情,甚至因其“罪臣”身份而吃了不少苦头。但这封家书在此刻到来,其意味不言而喻。
“请崔大人偏殿等候。”毛草灵定了定神,对云裳道,“更衣。”
她需要去见这位使者,也需要看看这封所谓的“家书”。或许,这能帮助她,更清晰地看清前路,亦或是,让她更加明白,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归宿,究竟在何方。
夕阳彻底沉入地平线,暮色四合,凤仪宫内烛火次第亮起,将毛草灵的身影拉得细长,映在冰冷的宫砖上,仿佛一个等待最终裁决的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