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冷宫密谋与边疆风云
第二百一十一章 冷宫密谋与边疆风云 (第1/2页)冷宫中的阴谋复苏
武昭仪在冷宫中,虽被幽禁,却并未消磨掉她的野心。阴暗潮湿的宫殿中,烛光摇曳,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自从崔玄暐等党羽被清算后,她表面上看似沉寂,实则在暗中重新编织着自己的势力网络。
这一日,一名心腹太监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冷宫。他小心翼翼地跪在武昭仪面前,低声说道:“娘娘,外面的局势虽对我们不利,但仍有不少旧部愿意为您效命。只是如今太子防范严密,我们难以找到下手的机会。”
武昭仪冷哼一声,眼中满是怨毒:“那李恪不过是一时得意罢了。你们要尽快联络各方势力,我就不信,扳不倒他。”
太监犹豫了一下,说道:“娘娘,如今朝中大部分大臣都倾向于太子,我们若贸然行动,只怕会招来杀身之祸。不如先从边疆入手,制造一些事端,分散太子的注意力。”
武昭仪眼睛一亮,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甚好。边疆战事一起,朝堂必然会乱。你即刻去安排人,联络边疆的一些势力,让他们制造些麻烦。同时,密切关注朝中动态,一旦有机会,我们便出手。”
太监领命而去,消失在夜色中。武昭仪坐在冰冷的椅子上,心中暗暗发誓:“李恪,我一定会夺回属于我的一切。”
边疆告急
与此同时,大唐的边疆地区,局势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北方的突厥部落,一直对大唐的领土虎视眈眈。武昭仪的党羽暗中与突厥的一些首领取得了联系,许以重金和好处,怂恿他们出兵侵扰大唐边境。
这一日,边关守将快马加鞭赶到京城,向圣上呈上了一封加急战报。圣上看完战报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原来,突厥部落集结了大量兵力,对大唐的边疆城池发起了进攻。边关守军虽然奋力抵抗,但由于兵力悬殊,已经陷入了困境。
圣上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上,气氛十分紧张。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主张立刻派遣大军出征,击退突厥;有的则认为应该先派人去与突厥谈判,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李恪站起身来,神情严肃地说道:“父皇,突厥此次来犯,显然是有备而来。我们若一味求和,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儿臣认为,应该立刻派遣大军出征,给突厥一个狠狠的教训。”
圣上点头道:“太子所言极是。只是此次出征,需要一位得力的将领。不知哪位大臣愿意领兵出征?”
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说话。毕竟,突厥兵力强大,此次出征风险极大。
就在这时,老将苏定方站了出来:“圣上,老臣愿意领兵出征。老臣虽已年迈,但对边疆的情况十分熟悉,定能击退突厥。”
圣上大喜:“有苏爱卿出征,朕便放心了。苏爱卿,你即刻点齐十万大军,前往边疆御敌。”
苏定方领命道:“臣遵旨。定不负圣上所托。”
太子的担忧与准备
李恪深知此次边疆战事的重要性。他知道,这不仅关系到大唐的领土安全,也关系到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如果此次战事失利,朝堂上必然会对他产生质疑。
散朝后,李恪来到苏定方的府邸,与他商议出征事宜。李恪说道:“苏将军,此次出征责任重大。突厥兵力强大,我们不可轻敌。不知将军有何作战计划?”
苏定方捋了捋胡须,说道:“太子殿下放心。老臣此次出征,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突厥虽然兵力众多,但他们的军队缺乏纪律,战斗力并不强。我们可以采用分兵夹击的战术,先派一支军队吸引突厥的主力,然后再派另一支军队从侧翼包抄,将他们一举歼灭。”
李恪点头道:“苏将军果然经验丰富。不过,此次出征路途遥远,后勤补给至关重要。我会安排人手,确保军队的粮草和物资供应充足。”
苏定方感激地说道:“多谢太子殿下的支持。有殿下的帮助,此次出征定能凯旋而归。”
李恪又说道:“苏将军,在出征过程中,若遇到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派人回来向我禀报。我会尽我所能为你提供支持。”
苏定方拱手道:“臣明白。殿下如此关心边疆战事,实乃大唐之幸。”
李恪回到东宫后,立刻开始安排后勤补给的事宜。他派遣了一批得力的官员,前往各地筹集粮草和物资。同时,他还加强了对京城的防卫,以防突厥趁虚而入。
武昭仪的小动作
武昭仪得知苏定方领兵出征的消息后,心中十分不悦。她知道,苏定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此次出征很可能会取得胜利。为了破坏这次出征,她暗中派人去干扰后勤补给的运输。
她的心腹买通了一些负责运输粮草的官员,让他们故意拖延时间,或者在粮草中掺杂一些劣质的物资。同时,她还派人在边疆地区散布谣言,说大唐军队此次出征是为了搜刮百姓,让百姓对军队产生抵触情绪。
这些小动作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却给苏定方的军队带来了不少麻烦。运输粮草的队伍经常延误时间,导致军队的粮草供应不足。而边疆百姓对军队的抵触情绪,也让军队在当地的行动受到了限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