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继续延伸
第三百零五章 继续延伸 (第1/2页)当火车驶入北平站时,炉膛内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夜空。
朱雄英扶着发烫的车窗,望着铁轨尽头欢呼的人群,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沿的铁锈。
方才两刻钟过卢沟桥时,车厢突然剧烈颠簸。
若非朱棣及时抓住他的胳膊,案上的茶盏险些翻倒——那处铁轨衔接处的铆钉竟松脱了半寸。
“四叔觉得如何?”朱雄英转身时,脸上已恢复惯常的从容。
朱棣正对着车头喷出的白汽出神,闻言猛回过神:“神物!简直是神物!想当年我率军北征,单是粮草转运就要耗费半月,如今这铁龙一日便到……”
“可它还不够完美。”朱雄英打断道。
目光扫过随车而来的工匠头目:“方才过卢沟桥时,第三节车厢的轮轴异响,你听见了?”
工匠头目额头冒汗,连忙跪地:“殿下明鉴,是小人查验疏漏。轮轴轴承用的青铜虽经淬火,却耐不住长途高速摩擦,怕是已磨出细痕。”
“不止如此。”朱雄英弯腰捡起块从车底掉落的煤渣。
“炉膛燃煤未能充分燃烧,黑烟太浓,既浪费燃料又遮挡视线。还有制动系统,下坡时全靠人力扳闸,若遇紧急情况,根本来不及反应。”
一连串的弊端被点出,原本喧闹的站台瞬间安静。
朱棣这才回过味来,方才只顾着兴奋,竟没留意这些隐患。
他看向朱雄英的眼神多了几分凝重:“大侄儿早有察觉?”
“试乘便是为了挑错。”朱雄英将煤渣掷于地。
“传我命令,宝源局连夜整改。轴承改用格物苑新炼的百炼钢,炉膛加装通风铁栅,制动系统……让学子们参照水闸原理,设计机械连动装置。”
三日后,北平至皇城的火车再次试运行。
朱棣特意带着几位军中将领登车,想让他们亲眼见识这等利器对边防的意义。
车行至中途,突然遇上下坡,只见工匠拉动新安装的铁制拉杆,车厢底部传来“咔咔”声响,车轮竟真的缓缓减速。
“妙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抚掌赞叹!
“若是粮草能如此迅捷运抵边关,我大明铁骑何愁不能直捣狼居胥!”
朱雄英却望着窗外掠过的荒原沉思。
昨夜收到北平卫传来的急报,草原残部趁秋高马肥,又在边境袭扰,劫掠了三个牧民部落。
若是铁路能修到草原边缘,驻军便能快速驰援,何须再让百姓遭此劫难?
回到皇城的当晚,朱雄英在御书房铺开地图。
手指从北平一路向北,划过长城沿线的独石口、张家口,最终停在草原深处的哈拉和林。
那曾是蒙古帝国的都城,如今虽已荒废,却是控制漠北的咽喉要道。
“殿下,深夜唤臣前来,可是为了煤炭新政?”杨士奇捧着卷宗进来时,见地图上满是朱笔标注的红点,不由得一愣。
“煤炭之事暂放一旁。”
朱雄英指着地图道:“你看,从北平修铁路至哈拉和林,需多少民夫?多少铁轨?”
杨士奇瞳孔骤缩:“殿下三思!北平至皇城的铁路已耗银三百万两,征调民夫十万。
若再向草原延伸,沿途戈壁荒漠,地势复杂,耗资怕是要翻三倍!”
“钱能解决的事,都不是难事。”
朱雄英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天边残月道:“你可知漠北牧民每年遭鞑靼掳掠多少次?
可知运粮队穿越戈壁时,十有三四会被风沙吞没?
修到草原,不仅能驻军护民,更能让中原的布匹、茶叶顺着铁轨运过去,换他们的牛羊、皮毛,这比单纯用兵更能稳固边疆。”
杨士奇沉默片刻,终是躬身道:“臣明白了。只是征调民夫之事需谨慎,去年修铁路已动用不少民力,若再强征,恐生民怨。”
“不是强征。”朱雄英转身,眼中闪着精光道:“凡愿往草原修铁路者,每日发工钱五十文,管三餐,且免除家中三年赋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